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S-P表的动态生成及应用

时间:2022-09-15 07:00:14

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下“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S-P表的动态生成及应用

摘要:传统的S-P表由于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效率不高而很少应用于分析改进课堂教学,多媒体网络教室环境为S-P表分析方法的数字化信息化提供了契机。本文作者通过“学生教学知识点掌握情况统计站点”实现数据信息的采集,通过Excel VBA代码实现数据信息的自动加工处理,并通过的编程将两者完美结合。是S-P表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应用于课堂教学的一个尝试。

关键词:S-P表;多媒体网络教室;Excel VBA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进行教授信息技术或计算机等方面的课程。但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开展教学效率并不是很高。他们仅仅使用了屏幕广播教学演示功能,并未充分发挥计算机局域网的信息交互优势,不能通过局域网络将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及时回收和分析,来及时修正自己的教学内容和进度,或者对学生进行及时辅导和答疑。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和分析,使之成为教师随后的课堂教学的依据,便成为目前多媒体网络教室课堂教学发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S-P表统计分析法简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构造应用了一种“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S-P表统计分析法,用来统计分析学生对教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所谓S-P表,即“学生――问题表(Student-Problem Chart)”,是指学生的测试、练习得分数据的与试题的答题情形的一览表。由此表可看出全班及个别学生对整份测验及个别试题的成就水平及其趋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相关性,每个学生的成就样式、学习型态及稳定度。但由于传统的S-P表绘制是手工方式,费时费力,不能实时给出统计结果;再加上S-P表对于“二元记分式”(“0:1”型结果)的数据处理比较方便,而对于“绝对记分式”(成绩统计数据较复杂)的数据处理就显得力不从心,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但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应用,S-P表的数字化处理问题也迎刃而解(将在下文介绍),这使得将S-P表统计分析法应用于多媒体网络教室课堂成为可能。

二、学生教学知识点掌握情况统计站点的创建

笔者利用Video Studio2005和Office 2003软件制作了一个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学生教学知识点掌握情况统计站点,该站点包含“学生教学知识点掌握情况统计页面”和“教师操作窗口”两个页面。“学生教学知识点掌握情况统计页面”包含“教师登录窗口”Login控件、“教学知识点”Gridview控件和“知识点掌握情况统计表”Detailsview控件。以上三个控件所引用的数据表皆保存在站点目录下Access2003数据库中,分别对应为“密码”表(保存教师的登录姓名和密码)、“知识点”表(内容由教师通过网页生成)和“学生”表(内容由学生通过网页生成)。“学生”表中除了“座位号”字段为数值型外,其他字段皆为逻辑型。由于“教学知识点”数据表和“知识点掌握情况统计表”数据表是用两个控件显示的,而教学知识点的个数并不固定,因此笔者在编程时根据“教学知识点”字段的个数来设置“知识点掌握情况统计表”所在控件的字段的个数,以实现两个控件所显示字段数目的统一。对于“教师操作窗口”的“输出统计结果”按钮代码,可以使用双重循环来检索GridView控件的行和列,然后根据每个被检索值的是否被选中状态(Checked属性),转换成“1”或“0”,再赋值到Excel数据表相应的单元格中。对于Excel文件,笔者是通过调用预先制作的Excel模板文件生成新的工作簿然后再保存而生成的。因此要将编写的Excel的VBA代码保存在Excel的模板文件中,用户只要打开所生成的Excel文件便可通过点击按钮利用S-P表分析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在Excel的VBA代码中,首先创建一个浮动的菜单栏“绘制SP曲线”和该菜单栏下的一个按钮“点击此处开始绘制SP曲线 &Begin”。该按钮的单击事件便是对数据进行统计总分、求百分比、求注意系数以及绘制S-P曲线。在做这些工作之前,要先查找当前单元格的数据范围,可通过“A1”单元格的CurrentRegion属性来获取。然后通过Application.WorksheetFunction.Sum来调用Excel的求和函数。其他运算过程的编程在此不在赘述。对于绘制S-P曲线,笔者是通过改变对应单元格的相应位置的边框颜色来实现的,即调用了单元格的Borders属性。完成上述工作后,为了界面的美观,可使用Columns的AutoFit方法对各列进行自动调整列宽。

三、“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的S-P表统计分析法的应用实例

以上是关于制作及编写的简要介绍,限于篇幅,就不再细述。下面介绍一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笔者曾给本科生教授Visual Basic课程(选用教材为Visual Basic6.0程序设计基础教程,张洪明主编,科学出版社,2006年)。当讲授完“2.5.1 顺序结构”后,笔者将这一部分的知识点内容填写到了“教学知识点”表格中。学生在自主练习过程中,纷纷登录站点,填写表格。笔者登录教师操作窗口,单击按钮将结果输出到Excel中。单击Excel中的浮动菜单按钮,得到最终的结果。该班共34人,其中1人请假,实到33人,有效记录33个。问题注意系数中P5的值为0.85,值得注意。分析发现,该值偏高是由于S31、S32、S28几个学生的反常表现所导致,而这几个学生的注意系数也偏高,可通过对这几个学生的调查分析来解决。问题得分百分比中P3、P4的百分比偏低。调查发现学生对函数和过程的区别以及用法没能掌握,这两个知识点需要进一步讲解和强化。再通过学生注意系数看出,S31等6个学生的系数偏高,需要对这6个学生进行个别辅导。根据以上分析,笔者及时地对P3、P4知识点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讲解,并对个别学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辅导。然后再一次让学生登录站点填写统计表格,生成

的S-P曲线效果令人满意(图片略)。

四、总结与建议

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充分发挥S-P表的效能,将S-P表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分析工具,并针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质、量并重”的分析与诊断,不仅可以帮助教师分析改进自我的教学技能,也可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以便及时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完善教学。此外,对一段时间内S-P表数据的汇总分析可以作为教师的教学效果分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的参考或依据。

参考文献:

[1] 傅德荣,章慧敏.教育信息处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152―168。

上一篇:如何才能把工作真正做到学生心上 下一篇: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