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人员刑事犯罪案件多发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4-03 09:17:50

外来人员刑事犯罪案件多发问题的思考

笔者通过对东部某副省级市所辖某区检察院2010年,该院侦查监督科、审查科受案数据的分析,发现外来人员刑事案件分别占全年刑事受案数的60.73%和 53.92%。笔者就外来人员刑事案件特征的分析,来揭示外来人员刑事案件多发的原因及对策。

一、 外来人员刑事案件的特征

(一)案件性质以盗窃、抢夺等多发性案件为主,严重的暴力性犯罪案件不多,在外来人员所有的刑事案件中,盗窃案占到了案件数的71.47%,一般是盗窃公共设施、单位或个人的财物等,其手段相对简单,通常采取溜门、爬窗入室等方式或用简单的作案工具实施盗窃。

(二)合伙作案现象普遍。外来人员作案一般为2-3人共同作案,这些人一般为共同外出务工的人,或是同乡或在一个单位打工或是同住一起的人,因为他们相互接近,便于组织,因此易结伙作案。

(三)犯罪人年龄较小,学历很低,在犯罪者中3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84.62%,未成年人犯罪也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大多是小学或初中文化,也有一部分的文盲。

(四)多数犯罪人为偶犯或初犯。在外来人员犯罪中,大多数是由于受到外界的刺激或是由于受生活所迫或是由于被胁迫、教唆而犯罪,犯罪本人的主观恶性不大,犯罪故意不明显。

(五)残疾人(主要指聋哑人)作案有增多的趋势,这些人是弱势群体,大家对他们报以较多的是同情,而易忽视他们犯罪,这从客观方面这他们实施犯罪还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该区今年就受理5 起聋哑人盗窃团伙,其中一团伙共有6名聋哑人,年龄在22到16岁之间,他们经常出入在人口密集的闹市区或商场,采取分工协作的办法,实施盗窃,迅速转移赃物。

二、 外来人员刑事犯罪多发的原因

所谓外来人员犯罪,就是指犯罪人的作案地点并非其户籍所在地或常住地而实施的犯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持续发展,人员流动幅度增大,报载:中国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流动,这么庞大的流动人员给社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在外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除极少数是有组织的进城务工外,还有相当一批盲目、无组织地的人员涌入城市,这些就成了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一)盲目的、无组织的进城务工,在找不到工作,生活无着落的情况下,易诱发犯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在沿海一些地区许多加工制造、建筑企业需要大量的务工人员,而外来人员的涌入,无疑为这些企业的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促进了当地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外来人员(主要指农民工)进城也有效地转移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民工问题的重视力度,在逐步加大力量解决诸如农民工欠薪问题、农民工子女就业问题等一些事关农民工切身利益问题后,外来人员进城务工就有了保障,无疑进城务工就成为农民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渠道。也正因为如此,每年都有大量的外来人员进城务工,这些在外务工的人员每年回家在带给同乡人惊奇的同时,也刺激了同村的其他人外出务工的欲望。这时便会出现同乡人要求这些人带他们一起出去务工,而还有一部分则是只身地出去找工作,而其中大多是年轻人(绝大多数是初中毕业或未毕业)则独自或以2-3人结群的方式外出,没有固定的目的地,一般是凭印象中的沿海发达城市。

他们到了陌生的城市后,因为没有任何关系,找工作往往也不对路,因此找工作并不是一件易事,当他们身上所带的钱用完时,他们也不会回家,在生活无着落时,便会动歪脑子,想出别的点子,这时他们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导致犯罪。

(二)外来人员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引发的刑事犯罪,外来人员进城务工,本身就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靠打工来谋取生路,而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因缺乏文化知识,一般也只能做些体力活或重复性的劳动,一些个体、民营企业也不按劳动法办事,不与外来务工人员签订合同,有的还恶意克扣、拖欠工资,强迫工人超负荷劳动,工作条件往往也较差,缺少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一旦出现工伤,企业一方往往是撒手不管,致使外来人员处于孤独无援的地位。还有的是欠外来务工人员的工资,辛苦了一年的务工者拿不到工钱,在多次讨要无果的情况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往往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比如绑架老板本人或其亲属以讨要工钱,从而易导致刑事犯罪。

(三)不公平的待遇,歧视性的政策及部分外来人员扭曲的心理易导致刑事犯罪。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工作,生活处于社会底层,经常受挫,易产生歧视感,会诱发不同程度的认同危机和心理危机,从而成为潜在的犯罪动因,当这危机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极端的行为,发生犯罪。

(四)外来人员大多学历偏低、素质不高,加之社会不良影响易导致犯罪。外来人员大量涌入城市,在缺少具体有效的行政管理措施和法制教育的情况下,这部人极易接受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贪图安逸的生活,企图不劳而获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据统计,外来人员犯罪人群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总人数的95.73 %。

三、 外来人员刑事犯罪问题的对策

根据外来人员刑事案件特征,诱发刑事案件产生的原因,提出扼制刑事案件多发的对策。

(一)对外来人员应建立必要的务工指导,尽量避免盲目的、无组织的外出,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中介组织应当起到组织的作用,政府或当地的工会组织,可以充分利用便捷的信息资源优势,了解各地劳务市场的用工需求,根据市场的需求,分批有组织的组织农民工外出,避免盲目外出,因找不到工作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有媒体报道称,四川省工会组织曾在春节前,就已经开始尝试做这项工作了,他们了解到宁波市因年前大量务工人员提前返乡而造成企业用工荒,就组织当地的富余人员到宁波务工,这也得到了宁波当地工会组织的热烈欢迎,称他们是雪中送炭,解决了当地企业的燃眉之急,这同时也方便了农民工,避免了盲目进城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取得了双赢的效果。

(二)送法送到乡下,送到外来人员手中、心中。我们每年都在搞普法工作,宪法宣传等教育活动,但这一活动,基本上城镇宣传,真正送到农村、农民、进城务工人员中间的不多,而且宣传形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与完善,现在的宣传往往采取的是法律文本的直接宣传形式,立体的、直接的“以案说法”或“现身说法”的形式,可以产生震撼效果的形式并不多,这也就客观地造成了外来务工人员不懂法,或者说,当他们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因此有必要加大法制的宣传力度。

(三)加强宣传教育,发挥社会预防教育,首先是加强宣传教育,消除旧的等级观念和对外来人员排斥心理,教育市民正确认识到外来人员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可以尝试建立外来人员教育培训基地,提高其就业能力,在外来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就业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外来人员的输出地和输入地的政府都可以或应该建立多功能的教育培训基地,一方面提高受培训人员的文化素质、技能素质,同时加强法制或社会公德教育,减少外来人员因文化素质、就业能力差而引发的犯罪。

(四)加强管理,提高服务水平,防范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要加强对外来人员的管理,充分发挥用人单位,社区、公安机关的联动管理,健全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可以采取现代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对外来员进行动态管理,把外来人员的活动置在可控范围内。在加大管理力度的同时,要切实提高为外来人员的服务水平,在为外来人员的服务上要用心,切实解决诸如务工子女入学、培训、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尽量使他们能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

(五)坚持依法从严从快打击刑事犯罪,发挥震慑作用。公检法三机关要密切加强配合,对盗窃、抢夺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严厉打击。要严厉打击犯罪团伙,通过严打,震慑犯罪。

上一篇:精心导入 妙语生华 下一篇:胃肠道间质瘤的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