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之四读法

时间:2022-09-15 06:22:51

诗词鉴赏之四读法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是我国最早的一种文学体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以唐诗宋词为代表的古典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和审美价值。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代诗词的阅读鉴赏成了中考语文的一个重要考点。

从盐城市近三年中考对古诗鉴赏的考查情况来看,分值一般在5~6分,2011年考查《雁门太守行》,2012年考查《登岳阳楼》和《望洞庭》,2013年考查《峡口进友人》,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选材由课内走向课外,由一首诗的赏析到两首诗的比较阅读。一般课外的诗歌相对简短,有些是小学课本上或课外推荐的古诗,《雁门太守行》《登岳阳楼》是初中课本中的古诗,《望洞庭》出自小学课本,这也体现了九年一贯的教育方针。从考试的题型来看,有这样的几种:选择题(近两年相对少了)、描绘写景诗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心境、从多角度赏析名句等。

而不管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读懂诗歌才是关键。我们要指导学生反复咀嚼古诗给我们传达的内容、提供的信息,从而准确解读古诗。因此读懂才是以不变应万变。我认为要想理解古诗,必须强调四读:读诗题,明确所提供的信息;读作者,了解其创作风格;读注释,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走近诗人,理解其心境;最关键的是读诗句,找出描写的意象,抓住重点字词,品析其语言特色。

一、读诗题,明信息

读标题是读懂一首诗的第一步,也是切入点。往往标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时间、地点、人物、写作缘由等。《蝉》《孤雁》这些诗题概括了写作内容,《钱塘湖春行》告诉我们写作的时间和地点,《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些诗题揭示了写作缘由。我们还可以从诗题推测出诗人暗示的内容。如《蝉》,通过对蝉的描写,表达了作者为人处世的态度,进而可以明确作者“托物言志”的手法。再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类送别诗,往往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友人的劝勉。只有读懂了诗题,才能明确诗人所暗示的信息,才能最大限度地理解诗歌所传达的内容。

二、读作者,定风格

不同的作者所写的作品往往风格各异。往大处分类,唐代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流派。杜甫就是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登岳阳楼》《春望》等传达的就是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生活在晚唐时期的诗人“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在诗中往往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悲愤和对统治者的控诉。宋代词人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豪放派词人,他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表现了他的雄心壮志,语言风格粗犷豪放。陆游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留下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了作者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中原的爱国情操。把握一般诗人的创作风格,也是读懂诗意的前提。

三、读注释,知背景

白居易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人创作的作品往往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一些课外的诗歌,内容下面补充一些注释,往往会向读者介绍诗人创作的背景,给读者提供一些必要的信息,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容。如元稹的《西归绝句》,从前面两个方面,即文题和作者,我们还无法读懂内容,但是注解介绍了本诗作于元和十年(815年)春元稹从被贬地奉召还京途中。这个注解向我们传达了重要的信息,作者被皇帝召回京,全诗洋溢着兴奋喜悦之情。对于考题中出现或补充的注解,我们一定要利用这些信息来读诗,从而分析诗人的情感。

四、读诗句,品语言

朗读诗句是读懂诗歌内容最关键的一步。找出诗句中描绘的意象,如崔颢的《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此联为著名的写景名句,往往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样的题型首先要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意象:汉阳的树木,茂盛的小草。其中“晴”字表现天气晴朗,鹦鹉洲是地点。把这四个要素结合起来,组合成一段优美的语句即可。如:天气晴朗,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茂盛。另外,品味语言也是重要的题型之一,如品味语言特色,赏析名句中的字词。语言风格主要有这样几种:平淡清新,如以陶渊明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其诗作往往语言清新自然,平淡无奇,如诉家常般向读者娓娓道来;雄奇壮阔,豪放刚健,如以王维的《使至塞上》为代表的边塞诗。

总之,要想读懂诗词,就要紧抓一切提供的明示或暗示的信息,分四步细细地品读,才能读懂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表现手法,品味语言特色。

上一篇:兖州市高级技工学校等5则 下一篇: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英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