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学教师权威面临的挑战与重塑

时间:2022-09-15 04:01:09

我国中学教师权威面临的挑战与重塑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教育领域中最细致,而又最缺乏研究的一个问题,是人对人的权威问题,是年长者对年轻者的权威问题。”教师权威,就是权威在教育领域中的一个典型表现。我国学者黄行福认为,教师权威是指“由国家社会赋予的及由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有威望、有支配作用的力量”。根据教师权威的不同来源,美国学者R・克利弗顿和L・罗伯特将教师权威分为了制度性权威和个人权威。其中,制度性权威又包括传统权威和法定权威,个人权威则包括专业权威和感召权威。中学教师权威,即是教师权威在中等教育领域中的具体体现。它以“合法性”为基础,是中学教师所独有的、使学生自觉自愿地信赖和服从的威信与力量,代表了中学教师对学生的管理和影响,以及学生对中学教师的信服与听从。

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于教师权威,但是,在权威广受质疑的今天以及独具个性的中学生群体间,中学教师权威难逃备受争议的厄运,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当今社会中探求中学教师权威的重塑之路迫在眉睫。

一、我国中学教师权威遭遇的挑战

1.让位:我国中学教师的专业权威逐渐丧失绝对优势

专业权威,是指由教师教育教学方面的特长而获得的权威。以前,受各种条件的制约,知识总量较小、更新速度较慢,教育内容常常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范围较为狭窄。知识的载体与传授方式也较为单一,通常仅以书籍、杂志、报刊等为依托,以代代相传、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这样,“闻道在先”的教师,就必然居于知识的“上位”,拥有着较高的专业权威。然而,近年来,知识总量激增、更新速度加快,中学教师不再可能拥有全部的知识,也不再可能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反而在某些方面甚至需要向学生学习。这样,中学教师的专业权威就逐渐让位,丧失了原有的绝对优势。

2.消减:我国中学教师的感召权威逐渐开始走向弱化

感召权威,是教师因其自身的个人魅力――如人格、品德、情感、言语表达能力、教育教学技能等而获得的感召力,正是这种魅力感召,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服从。先前,价值观相对较为单一,人格魅力较好的中学教师就容易使人们信服,进而拥有着较高的感召权威。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种种原因,部分中学教师的师德开始出现滑坡,教学理念与技能也逐渐滞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人格魅力大打折扣,其感召权威逐渐消减,开始走向弱化。

3.坍塌:我国中学教师的传统权威逐渐失去支配地位

传统权威,是在长期的传统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权威。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与社会风俗中的人,其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都是受传统习俗的影响的。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提倡尊师重道的儒家文化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地位,受其影响,师生之间是一种典型的专制式的师尊生卑的关系,教师拥有着至高无尚的传统权威。然而,在现在社会中,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儒家文化逐渐丧失了主导地位。建立于其上的中学教师的传统权威也随之坍塌,逐渐失去了支配地位。

4.侵蚀:我国中学教师的法定权威逐渐受到猛烈冲击

法定权威,是教师因合法合理的社会制度包括教育法规、条例、章程等而获得的权威。以前,我国中学教育资源较为稀缺,中学教师理所当然地成为分配这一资源的权力阶层。而为了有效地分配这些资源,切实保障中等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旨在保护中学教师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从而使得中学教师处于一种较高的法定权威地位。然而,如今中学教育资源已不再像先前那么匮乏,中学教师逐渐失去了对这一资源的控制。而随着法制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学生权利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法律条文的保护。这样,我国中学教师逐渐从中等教育的权力阶层走向参与阶层,法定权威也随之遭到侵蚀,逐渐受到猛烈的冲击。

二、我国中学教师权威尴尬遭遇的原因探析

1.师源性原因

(1)部分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

良好的专业素养,是教师获得教师权威的重要条件之一。它主要包括专业知识、教育能力以及教学艺术等。现在,文化反哺的社会背景要求中学教师向学生学习。然而,一些中学教师不仅不向学生学习,甚至也不自觉学习新知识。他们仍然向学生讲授陈旧的东西,有的授课内容甚至多年不变。还有些中学教师依然把学生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一堂言”、“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枯燥乏味。部分中学教师的这些落后的教育理念、匮乏的专业知识、拙劣的教育能力、欠缺的教学艺术,致使其专业素养不高,大大制约了其教师权威的树立。

(2)部分中学教师的人格魅力不足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与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管理机构,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替代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师的言谈举止、人格魅力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其权威的树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受商品经济的刺激,部分中学教师开始滥用权威,行为偏斜,道德品质出现滑坡。例如,有些中学教师孤傲冷漠,缺乏对学生的关心尊重;有些中学教师学术造假,沽名钓誉;还有些中学教师有偿补课,忙于家教。这就严重偏离了社会对中学教师的期望,致使其人格魅力大打折扣,教师权威遭到挑战。

2.生源性原因

(1)中学生家庭背景的复杂多样

中学生的家庭背景,包括其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生活环境、家庭收入以及所受到的教育等,都对其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中学教师权威的树立。例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的父母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逐渐开始评价学校与教师的教育,中学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不复存在。并且,这些家长们的素质也是不尽相同的。有些家长综合素质较高,能够科学地看待教师权威,正确引导孩子尊师重教。而有些家长则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或仍抱有“知识无用”的观点,不尊重学识,不尊重教师,在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学生,必然不会给教师以应有的尊重,中学教师权威自然遭到严重冲击。

(2)中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

受多元价值观及行为模式的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了明显的变化。他们更加认同独立自主、公平竞争,更加强调自我价值、崇尚自我,更加趋向务实进取、讲究效率。但是,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出现了一些消极变化。例如,他们的个人本位化趋势日益明显,功利化趋向日益突出等。这样,中学教师所代表的主导的传统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就不再是他们的唯一选择,甚至与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存在着一些摩擦与冲突,中学教师必然陷入重新被选择、重塑教师权威的尴尬境地。

3.社会性原因

(1)社会文化的变迁

在我国传统社会,从总体上说,教师就是社会的代言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处于与天、地、君、亲并列的至高地位,“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在这样的社会文化熏陶下,尊师重教的思想从小就植根于世人的心底,教师自然而然地拥有着绝对的权威。而随着我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发展,在批判与继承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我们也在不断地吸收着各国文化,儒家文化逐渐失去支配地位,依托其上的教师的“圣人”地位也随之坍塌,中学教师权威自然遭受着巨大的挑战。

(2)网络传媒的普及

当今社会,由于网络传媒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加大了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知识总量急剧扩大,知识载体不断低廉化,而生动有趣的即时的新方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中学生们的欢迎,这就使得中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逐渐多元化,时间也不再总是滞后于教师。于是,掌握所有最新知识,成为百科全书式的教师已不再成为可能,中学教师逐渐失去了知识“上位”的角色。因此,中学教师权威也随之大大削弱。

(3)中学教师地位的不高

中学教师的地位包括其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近些年,中学教师的工资虽然有所增长,但与社会其他的行业相比,涨幅依旧较小,收入仍然偏低,经济地位不高。而由于处于教育系统的基础阶段,其社会地位也难以达到应有的高度。虽然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一直都在致力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但由于“官本位”思想的束缚等原因,其实际效果并不乐观。这样,中学教师不高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必然扭曲着中学教师的劳动价值,削弱着中学教师权威。

三、我国中学教师权威的蜕变

只有理性地构建中学教师权威,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中学生的健康发展、推动中等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保障并逐步提高中等教育教学的质量。因此,我们必须从中学教师权威的教师这一施众方面、学生这一受众方面以及社会这一参众方面共同努力,逐渐实现我国中学教师权威的理性蜕变。

1.施众――教师方面

(1)摆正心态,逐渐实现角色定位与转换

现如今,中学教师已不再是先前那高高在上、头顶光环的“圣人”了,其权威的削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中学教师要想合理地重塑教师权威,首先就要摆正心态,逐渐实现自身的角色定位与转换。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必须正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努力克服优势心理,主动向学生学习;必须理性看待权威,避免权威主义,自觉维护学生的权益;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努力使自己从传统的社会文化知识的灌输者、学校教育教学的实施者、学生全面学习的强制者、学生社会实践的领导者以及学生敬畏害怕的老师逐渐转变为社会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学校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全面学习的引导者、学生社会实践的促进者以及学生亲密无间的朋友。即中学教师要努力“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主要是传递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并非塑造他们”。

(2)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俗语有云:“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须先有一桶水。”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够真正地得到学生的心服与尊重。因此,中学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必须主动探求,做终身学习的实践型楷模;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如描述性知识、规范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形式性知识等,做学识渊博的复合型人才;必须逐渐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做科学教育的技能型名师;必须积极发挥教育机制,转变教学方法,做新式教学的艺术型典范。

(3)主动完善,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

“教师的人格是教育的基石。”良好的人格魅力可以使中学教师在无声无息中给学生以感召,赢得其信赖与服从。此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为了在学生群体中实现教师权威的蜕变,中学教师要主动地自我完善,不断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必须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必须坚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学生的过错;必须保持耐心,拥有良好的品性仪表;必须遵守规章制度,努力做到以身作则;同时也必须要拓宽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生们一起丰富课余生活,给学生以多方面的指导。

2受众――学生方面

(1)批判继承、去粗取精,理性地对待各种文化

任何事物产生与存在的合理性都是建构于特定的背景之上的,我们不能够统一而论。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虽然有一些不妥之处,但也确有许多科学的观念,中学生不能够对此一味地拒绝。而新生文化与外来文化,虽然饱含着民主、科学的气息,但也确实存在着许多糟粕,中学生更是不可对此一味地接受。因此,中学生必须要具有批判精神,学会在摒弃中继承,在吸收中拒绝,纳其精华而去其糟粕。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教师权威,才能够使教师权威更加合理地存在,有保障地蜕变。

(2)分辨黑白、明断是非,重塑健康的价值观念

学生,作为中学教师权威的主要受众,其价值观念对教师权威的树立有着重要作用。当其违背时代的发展要求时,必然阻碍中学教师权威的重塑;反之亦然。因此,中学生必须分辨黑白、明断是非,重塑健康的价值观念。这就要求其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认识个体与集体的关系,在顾全大局、以集体为先的前提下,满足个人需求,实现自我价值;必须正确处理道义与利益的关系,在不违背道义的前提下,追求自身的合法利益;必须正确对待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在艰苦创业的同时提倡适度的消费;必须正确看待奉献与获得的关系,坚持勤劳致富,通过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3.参众――社会方面

(1)加大支持力度,提高中学教师地位

重构中学教师权威,我们就必须适度提高中学教师的地位。这一方面表现为提高中学教师的经济地位。首先,我们要不断地改善中学教师的工作、学习以及生活条件,使其安心从教;其次,要贯彻落实相关法律规定,保障中学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再次,要依法严惩侵犯中学教师合法权益的各种行为,如克扣教师工资、挪用教学经费、侵占教育设施等。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大力提高中学教师的社会地位。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尊师教育,逐渐转变舆论观念,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更要落实社会保障政策,表彰优秀的中学教师,使其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

(2)变革教育体制,建构新型师生关系

我国传统教育,是一种以应试教育为主流的模式,人们关注的焦点往往在于书本知识的学习,而评价标准也常常侧重于学生的学业成绩。这种管理的集权化、课程的一元化、教学的模式化以及考试的统一化的教育体制,使得师生关系畸形发展,严重阻碍了中学教师权威的重塑。因此,我们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逐步改变教育投资体制与教育评价、评估机制;必须重新审视师生关系,重构着眼未来、强调民主、体现平等、倡导创新、鼓励互动、趋向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3)完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一方面使得中学教师权威失去了“度”的限制,导致权威的滥用,危害到学生权益。而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学教师的某些权利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重塑中学教师权威,就必须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中学教师的权利与义务,限制其权源,明确其权限;就必须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切实落实中学教师拥有合法合理的权力,使其权威有法可依,从而在制度上给中学教师权威的重塑提供基础保证。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1.

[2] 黄行福.教师权威类型评说.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3] Clifton R A,RobertsL W.The Authority of Teachers: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A].Miranda E O Y,Magsino.Teacher,Schools and Society[C].the Falner Press,1990.

[4] 吴康宁.教育社会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 钟一平.教师权威研究.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6] 陈慧.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7]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9] FOSS N J.Knowledge-based Approaches the Theory of the Firm:Some Critical anization Science,1996(7).

[10] 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责任编辑 刘永庆)

上一篇:对学校发展规划的理性思考 下一篇:浅谈农村非寄宿制初中的自行车安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