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知识的源泉

时间:2022-09-15 03:02:21

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知识的源泉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长期被忽视。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并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有效性指导,将学生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关键词] 课外阅读 阅读兴趣 实效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可见,现代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独立获取、自觉探索知识等多种能力的重任。课外阅读正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会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主渠道,是语文教学的课外延伸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但在我们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掌握,而忽略课外知识积累的现象。阅读短文、习作练习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学生语言的积累较少和知识面的狭窄。设想,没有平时的厚积又如何要求学生薄发呢?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将课外阅读指导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知识的源泉。

1 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应该看到,由于长年来推行应试教育,阅读教学所瞄准的都是考试的得分点,两眼盯住的是死读课本,即使是被誉为开启智慧之门的课外阅读,也被视为不务正业。

某杂志社对50个城市的老师对待课外阅读的态度进行调查:30.9%的老师赞成学生阅读优秀课外读物;7.9%的老师认为课外阅读与学生无益;认为课外阅读本身无碍,但学生不宜为此分心的老师占61.2%;另一项调查结果表明:20%的家长不赞成孩子读课外读物;26%的家长明确表示不允许孩子看与学习无关的书;不影响学习才支持看书的家长占45.1%;放任不管的占8.9%。

可见,人们受到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深刻,认为课外阅读是一项“课外活动”,是可有可无的,甚至认为读课外书会影响课堂教学这个“中心任务”。其实,这些看法都是片面的。

首先,课外阅读能够完善学生的人格。在阅读中,学生会经常会遇到一些使他振奋并终身难忘的书。在书本的感染和鼓舞下,学生往往能树立起人生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形成一种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良性循环。

其次,课外阅读能够提高学习效率。读书多的学生往往能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纳入到他从各种书籍中吸取来的知识体系中,课堂所教的知识就会对他产生特殊的吸引力,成了帮助学生把头脑中已有知识弄明白的不可缺少的东西。所以,课外书读得越多,掌握知识就越容易,用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就越少,从而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第三,课外阅读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困生。他们往往对一项学习还没有理解,就把另一项内容忘了。在这种情况下,许多老师总是认为读课外书浪费时间与精力,而是采取让学生重读教科书的方法进行机械训练,但这样做是不利于开发学困生智力的。事实证明,脑力活动中碰到的困难越多,就越需要多阅读各种书籍,通过更长时间的积累,方能冲破自身学习所遇到的瓶颈,有效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当然,对于学困生的课外阅读决不能放任自流,而必须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进行。

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多重功能。

2 激发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 只有当学生对课外阅读发生兴趣时,他们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才会将“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才能培养学习的持久性,提高自学能力。在平时的实践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不少激励方法:

2.1 活动激趣

根据小学生生性好动、喜欢听故事,乐于表演等特点,教师可以有意组织开展别开生面的主题班队会,表演形式丰富多彩,有谜语、儿歌、诗朗诵、小品表演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除了能有效激发学生们课外阅读的热情之外,还能使他们了解课外阅读的一些基本方法、途径,有效地提高了课外阅读效率,避免盲目阅读。

笔者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新闻播报”活动,让学生当“播报员”,将自己阅读的优秀作品片段或身边的新鲜事,用新闻的形式在班上播报。活动形式新颖有趣,学生表现得十分踊跃,课外阅读的积极性更加高涨,从“我想读”变成“我会读”,最后达到“我还要读”的境界,在此过程中及时给予表扬:“你的新闻很有价值”、你越来越会读书了,加油” ……在活动中,学生既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又丰富了词汇积累,写作时语言组织能力也表现得更为突出。

2.2 榜样激趣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我们可以根据心理学中人都有崇拜偶像的原理,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历史名人以及他们所崇拜的偶像从小酷爱读书的故事。还可以从身边同龄人的事例来影响学生。

执教四年级时,发现班上一个学生文笔流畅,语言充满着丰富的情感。笔者常常在班里把她的作文作为范文来朗读,许多学生对她的文章羡慕不已。在一次班级作文经验交流会上,她告诉大家写作成功的秘诀,就是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从书籍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才会在每次的习作中做到“下笔如有神”。在一次次交流中,榜样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班上的许多学生都感受到了读课外书的重要性,纷纷加入其中,使班级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风气。

2.3 评价激趣

当前社会对小学生的诱惑很多,要使小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课外阅读兴趣,保质保量地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课文阅读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个时候,激励性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进行评价时,我们要注意正确引导,多多鼓励,避免挫伤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以上只是比较常见的几种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每个教师应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人而异,采取恰当的方法,激发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3 提高课外阅读的实效性

所谓:“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课文延伸,教给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让学生会读。

3.1 方法引路

为帮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一些常用方法,克服阅读时的盲目随意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3.1.1 指导目录阅读

读书先看目录,是一种好习惯。鲁迅先生看书有个习惯,就是先看序言、目录和后记。因为这几项往往浓缩了书中内容的精华,能够从中了解文章的梗概。同样的,我们在向学生推荐好书的时候,也可以简要地向学生介绍书中的内容,诱发学生的读书欲望。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正处在起步阶段,进行序文和目录的阅读指导,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掌握正确阅读方法。

但介绍好书内容时,要注意力求简洁概括,不可“言尽”。这样才能起到放长线钓大鱼的效果,让学生在阅读中自己去发现快乐。介绍方法有梗概介绍、提纲介绍、插图介绍、部分精彩片断介绍等。

3.1.2 使用工具书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常看到这样的想象:学生在读课外读物时,碰到不认识的字、词总是草草了事,不求甚解,这对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形成是不利的。因此,教师有必要指导学生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做到活学活用。

3.1.3 参读相关材料

阅读要理解文章本身内容,更要深入了解文章的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等,就需要参读有关的资料。如学生读了王昌龄《出塞》,想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做更深入的了解,就应指导学生参读有关的历史资料。通过参读历史资料,不仅学习了知识,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

3.1.4 选择阅读方法

众所周知,阅读方法有多种,按照阅读的不同方式可分为:精读、略读、速读等。教师应注重教会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性质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了《西游记》这本书,学生阅读时总被描写惊险刺激的打斗场面所吸引,这就需要老师在指导阅读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现阶段的学习需要进行相关的阅读指导。比如在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的那个章节里,作者对蟠桃盛会进行细致入微的场景描写,教师要引导学生精读,细心品味,从中学习其描法,这样不仅对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有很大帮助,而且通过仿写也有助于学生写景作文能力的有效提高。

3.1.5 做好读书笔记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中,对于关键语、精彩句、重点段等,有了临时触发的感想,都应记录在本,这样回读时,就会有更多的感触,对读物的理解和感悟就会更深刻。因此,从三年级开始,各年级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针对性的进行读书笔记的指导教学,教会学生随时记录,逐渐提高阅读效率。

3.2 荐书促读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而居里夫人也说过:“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社会,它能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人高尚。只有教育学生读好书,才能使学生从好书中受到劳动美、人物美、社会美、自然美的感染和陶冶,才能认识真、善、美,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但是小学生年纪小,无法辨别真正的美。因此,他们在选择阅读书籍盲目性很大。别林斯基曾说:“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并不断提高他们鉴别真正美的能力。

3.2.1 依据课标推荐。《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除标准附录中已推荐的70篇,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部分中国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同时把《语文课程标准》附录中建议的课外读物,如《森林报》、《格林童话》、《水浒传》,《西游记》等推荐给学生。

3.2.2 根据教材推荐。要让学生能学有所用,并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中自由驰骋,我们有必要以教材为出发点,结合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向学生推荐书籍。这样,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还能进一步达到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增长课外知识,并以学促读的目的。

如在执教《少年闰土》一文时,笔者对闰土的原形做了补充描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产生了要阅读原文的强烈愿望。当我告诉学生课文选自鲁迅的《故乡》后,没几天,不少同学的手中已捧着书在读了。

3.2.3 依靠学生推荐。我们可以组织学生每月召开一次阅读交流会: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读了什么好书,好在哪里,来自何处;并把书上最精华的部分概括出来推荐给大家,和身边的同学共同分享好书。通过这种形式既考察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同时调动了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当然,在推荐好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熟知书籍的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只有这样,在推荐书时,教师才会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让学生真正获得好书,从书中充分汲取养分。

3.3 以时保量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也不可能有捷径,一步登天,所以充足的时间是课外阅读成功的保证。

教师要想法设法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欣赏名家的名篇、名段,包括古今中外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陶冶学生的阅读情趣。同时还要注意经常与家长保持联系,加强家校配合、共同督促,保证学生每天定时定量阅读,做到持之以恒,使孩子的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只有让学生充分领悟课外读物的丰富内涵,领会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之处,才能保证学生能够到课外阅读总量要求。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为了使学生的生活充满阳光,使学生翅膀更加强硬,让学生更好地补充书籍这个营养品吧。学生与有益的书交朋友,就会终生受益,而他面前也会展现出一个永无止境的知识源泉。

参考文献

[1] 语文教学大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2.

[2] 乌申斯基. 康•德•乌申斯基全集[M]. 第八卷下卷,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3] 赵培敏. 构建开放的语文教学模式[M]. 上海:小学语文教师, 2001:111.

[4] 林华君. 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J]. 北京:现代教学研究,2004,(3).

[5] 顾素珍. 采得百花酿成蜜――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初探[J]. 特色教育探索,2003, (6).

上一篇:闽南文化对企业文化的影响 下一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