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及其对策

时间:2022-09-15 09:25:18

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人阶级的新变化及其对策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急剧发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它对我国工人阶级具有双重性的影响。一方面,它促进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它又给我国工人阶级带来一些问题。针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应该积极整合工人阶级队伍,认真对待农民工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工人阶级始终成为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工人阶级新变化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工人阶级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作为21世纪世界经济领域最显著的变化之一,随着信息技术的急剧发展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潮流,然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性,对中国工人阶级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一)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影响

1、中国工人阶级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好处是有利于摆脱各国经济发展中所受到的生产要素和市场的限制,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在工业领域,工人阶级是最主要的人力资源,经济全球化促进下的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必将促进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生产要素素质的提高。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极大地影响到中国工人阶级,它不仅给我国工人阶级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也引进了激烈的竞争。这大大促进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整体文化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他们也逐渐开始了由体力劳动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

2、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和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大量的农民加入工人阶级队伍,使中国工人阶级队伍得到迅速发展。其实,中国工人阶级在最初形成时,其成员绝大部分就来自破产的农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工人阶级的扩大也主要来自农民。只是60年代后,由于我国的户籍制度,割裂了工人和农民之间的渊源关系。改革开放后,进城的农民大批涌入产业工人队伍,他们成为产业工人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整个产业工人阶层在社会阶层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为22.6%左右,其中农民工占产业工人的30%左右。”①总之,大量农民工的出现,使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大增强了党的阶级基础。

(二)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资的引入,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工人阶级内部出现了一些我们必须认真面对的新问题。

1、中国工人阶级内部阶层分化日趋明显,并有加剧的趋势。工人阶级内部由于在经济、政治、职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出现了群体分化现象。“根据不同群体获得利益的资源不同,我们可以把工人阶级队伍分为六大群体:知识分子群体、机关干部群体、企业经营管理者群体、普通职工群体、特殊困难群体以及外来劳动者群体。”②每一大群体又可分为不同小群体。不管从何种角度分类,客观上工人阶级内部不同的群体在社会声望、教育程度、经济收入和拥有财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有差别,甚至有很大的差别,并且由于社会转型还在继续进行,利益群体的分化还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另外,失业工人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关注的重要群体。这就使中国工人阶级的内部层次结构逐渐趋于复杂化,思想难以统一,凝聚力不够强,阶级意识淡化,个人利益观念趋强等等。

2、中国农民阶级大规模地加入工人阶级队伍中来,在壮大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同时,又出现了一个农民工问题。农民向工人的转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农民工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农民工所获得的权益又如何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民工还没有获得城市户籍,工资收入明显低于城市职工,干的却是城里人不愿干的工作等。此外,农民工的工作缺乏稳定性,一般也不享受单位的住房、医疗等福利,没有社会保障,他们陷入贫困的可能性极大。再加上受传统小农意思的影响,城市农民工在思想意识方面与工人阶级仍然有很大差距。所以,农民工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进城务工,但另一方面由于思想观念的滞后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发展。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关系到整个工人阶级的发展壮大,不断增强凝聚力和阶级力量的重大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的问题。

二、中国工人阶级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对策选择

(一)肩负实现现代化的历史使命,必须认真对待工人阶级内部分层问题,整合工人阶级队伍。

1、针对工人阶级成员的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应加强对工人阶级理论问题的研究,以解决他们当前所面临着的思想困惑;通过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工人阶级的主体意识教育,使工人群众能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基础上,努力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道德观。同时,要为劳动者提供广阔的受教育空间,普遍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增强工人阶级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开拓创新意识以及新型义利观。

2、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竞争机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最大砝码。因此,我们仍然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但是效率优先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开差距,因此我们还必须坚持兼顾公平原则,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机遇平等的基础上,鼓励那些凭借自己的诚实劳动或聪明才智为社会多做贡献的人先富起来,进而带动其他人共同致富。另一方面,要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为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提高创造更多的条件,使他们的利益受到保护,防止两极分化。

3、建立健全合理的利益调节分配机制和保护人民正当权益的法律制度。既要合理的拉开差距,又要防止两极分化。对于那些违法乱纪,巧取豪夺、欺行霸市、坑蒙拐骗、偷税漏税等严重的违法行为,我们要运用法律武器实行坚决地打击,用法律手段调节利益分配,保护人民的正当权益。我们应该看到,正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所带来的先进取代落后的进程,使中国工人阶级本身也在经历深刻的改造,通过群体分化与利益整合使他们的整体素质和整体优势进一步提高,知识化的工人阶级必然是中国最先进的阶级,是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的基本力量。

(二)正确对待农民工问题,保护农民工群体的利益,积极促进农民工向工人阶级的深入转化。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对城市农民工的户籍限制。我国是农业大国,长期以来实行城乡分治,这必然导致二元户籍结构,致使城市农民工虽然离土又离乡,在大中城市常年从事非农产业,却仍然保留着农村户籍,限制了他们向工人阶级的深度转化。从劳动者的职业看,城市农民工已成为城市企业的工人,但从人的社会身份看,城市农民工却仍然是农村户籍。因此,要继续深化城市户籍制度改革,逐步取消对城市农民工的户籍限制,允许有条件的城市农民工成为正式的城市居民,真正成为当代工人阶级的一员。近年来,我国不少大中城市已着手放开“城市户口”,一大批城市农民工转变了身份,政治、社会和经济意义都非常深远。

2、加强工人阶级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宣传,消除对城市农民工的歧视心理和歧视行为,积极接纳农民工融入工人阶级这个整体之中。社会上比较普遍存在对城市农民工的歧视心理和歧视行为,在心理上存在着认同歧视和情感歧视,并表现出相当矛盾的双重心态:一方面是接纳的心态,因为农民工是很好的廉价劳动力;另一方面是拒绝的心态,因为农民工加剧了城市就业市场的竞争,害怕他们抢夺了工作机会,也担心会影响市容和社会治安。这种双重心态实际上是只承认城市农民工的劳动,不承认城市农民工的权益,由此而又导致了一系列的歧视行为。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思想教育和政治宣传,通过事实教育城市居民,尊重城市农民工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社会身份和合法劳动的权利,培育城市居民与农民工的亲和感、认同感,批判乃至消除对城市农民工的不公正的歧视行为,在全社会逐步造就对城市农民工的尊重氛围,促进城市农民工向工人阶级的深度转化。

3、城市农民工自身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积极融入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农民工由农村进入城市,不仅是居住地的迁移,职业的变更,更是思想文化的飞跃。工人阶级既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又是先进思想、先进文化的代表,城市农民工真正能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必须从思想文化层面实现由农民阶级向工人阶级的跨越。这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农民工已经进入了城市,进入了现代社会大生产的流程,虽然已实现了职业的变更,但还不能说是就实现了与城市工人阶级的同质化。城市农民工应以职业的变更为起点,从思想、文化、观念、习俗等方方面面,深度地融入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自觉地向工人阶级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文化素质,逐步养成当代中国工人阶级所具有的“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品格”,成为工人阶级的合格一员。

注释:

①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61-65页。

②《社会主义研究》2002年第3期第50-52页。

上一篇:浅析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 下一篇:浅谈我国大学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