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

时间:2022-09-15 08:34:32

论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

【摘要】大学生是社会构成的高端人才,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十分重视,各个高校也在不断探索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而在这一探索的过程中,研究者发现音乐审美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音乐审美

如今,社会的发展速度飞快,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给身处其中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能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越来越举足轻重。虽然人们将大学生所处的学校比喻为象牙塔,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竞争越来越残酷,这种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也逐渐影响到了大学生,由此而带来的心理问题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尤其是最近几年,发生在大学的各类事件,使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暴露的更加明显,同时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更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从本质来讲是一种生命教育和情感教育,是教育者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审美主流,通过音频、视频和图文等各种形式,根据教学大纲结合教学目的通过具体形象的审美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同时教育者要充当引导者的作用,带领、引导和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自愿主动的投身到审美实践之中,让美渗透到人的灵魂,来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从而启迪潜在智慧、培养完美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心理发展阶段到达成熟而又为完全成熟,他们基本处于十八九岁到二十二岁之间,属于青年中期,心理已接近成熟;但是,如若更全面深刻的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他们远远未达到成熟的地步。相对于中学而言,大学生受到的外界约束少了很多,他们更自由和开放一些。然而,他们仍是处在校园里,即便是大学校园,也是走向社会的过渡期,和社会还有相当大的差别。所以,很多大学生还是很难去把握社会上的一些为人处世的准则和顾忌他人的情感。但他们遇到事情时,总会潜意识的对别人有情感的要求,认为别人对事物的认知应该和自己一样。所以,从心里学角度出发,大学生也只是即将成熟而又为达成熟的阶段。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及诱因

大学阶段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里学生完成了青涩到成熟的蜕变,同时为由学校步入社会进行了准备。在这个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发育逐渐成熟,却也不稳定,很容易受外界影响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导致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可归纳如下:

(1)对大学生活的不适感

大一的新生经过了高考的“拼杀”,走进了自己梦想的象牙塔,摆脱了高中的繁重的学习的压力,进入了相对轻松的学习环境,他们的第一感觉就是“自由”,高中的学习有老师的监督和同学的陪伴,而大学的学习则完全是自由自主的,而这种突然而来的自由会让他们无所适从,没有目标。有些人可以在这个地方找到自己新的兴趣点,调整状态,进入角色。而有些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则会迷失方向,变得茫无头绪,空虚无聊,从而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

(2)生活上的差异感

大学的同学来自四面八方,每个人的民族,家庭背景不同导致了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兴趣爱好、个性气质等的差异,而现代大学生,都出生在90年之后,独生子女较多,普遍存在较强的自我意识,这使得同学之间的沟通缺乏,情感交流较少。而每个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不同,又很容易导致矛盾的产生。随着接触人群的多样化,各种在以前的人际交往中没有遭遇的问题不断出现,使得他们难以及时的调整自己,不能应付这种状况,通常采取封闭自己的做法,是他们容易感觉到寂寞和焦虑。

(3)人际交往上的孤独感

初到大学,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会让新生应接不暇。这就给大学生提出了跟高的要求,需要他们又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来适应这种丰富多彩的生活。在大学里,学生的接触面变广,他们接触的不再只限于老师和同班同学,还有其他院系的同学,学长学姐甚至是将交际圈扩大到社会。

(4)就业升学压力的焦虑感

六月份的基调是伤感,这时大学生将离开学校步入社会,这时候就业的巨大压力不断的折磨着他们。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职业与地域的矛盾、专业与爱好的冲突、爱情与面包的抉择都不断的冲击着毕业生。绝大部分的毕业时在就业过冲中处于劣势,觉得自己的价值得不到体现,自己的才华不能被发现由此而产生了很强的挫败感。择业定位与现实的巨大差距,给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冲击,使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焦虑、自卑、畏缩等心理问题。

四、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体现

(1)对大学生情商的提高

在当今教育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人类越来越认识到情商情商(EQ)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IQ只有在EQ的管理控制之下,才能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现今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情商教育的首要方法就是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美。而音乐恰恰就是美的富矿,它既有交响音乐的激昂振奋,也有江南丝竹音乐的婉转柔美;既有大西北豪放的信天游,也有清幽婉约的小夜曲。因此大学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艺术的教育,更是审美的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素养。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情感教育占了很大比例。从音乐角度看,音乐是人自身的情感表达和自我体现,音乐中沉淀着人的某种感知方式、思维方式。通过音乐审美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来对大学生的思维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其情商的目的。

(2)对大学生人格的培养

音乐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其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优雅的音乐也可陶冶情操,低俗的音乐可以摧毁信念。健康的音乐会在不知不觉中对人的品格进行培养,从而养成健全的人格,反之则会使人坠入堕落的漩涡。因此,对于音乐的选择变得举足轻重。高雅的音乐会平复人的心情,引起内心的共鸣,从而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例如班得瑞的《神秘花园》,著名的《雨的印记》,《童年》,这些音乐不仅旋律优美,而且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使我们的人格修养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事实证明,优秀音乐所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特别是在表现激发人的内心情感和精神境界的影响方面。我们在鉴赏优秀音乐的过程中可以使精神得到满足,帮助我们树立冲高的人生信仰。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对真、善、美的崇尚,对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从而达到升华人格之目的。另外通过赏析具有深刻感情内涵的音乐,能让我们的情感在音乐的诸多功能中发挥作用,以培养我们丰富的内心感情世界。同时使情绪得到宣泄与调节,进而提高我们的音乐素养,促进我们的人格养成。

上一篇:化学双语教学常见模式探讨 下一篇:新型课堂的几点小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