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重工企业环保责任发展低碳经济

时间:2022-09-15 06:38:54

提高重工企业环保责任发展低碳经济

提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重工业企业的环境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基于经济理论和企业环保责任角度,着重分析重工业企业进行环境保护的必要性,从而提出提高重工业企业环保责任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重工业企业;循环生产保障体系;环保型产业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A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步扩大。造成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在于人口、工业化和市场压力,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重工业企业的“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

一、当前重工业企业“高污染排放、高资源消耗”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采用的重工业技术除一部分企业技术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外,从总体上说技术起点是相很低的,导致了能源和原材料的过量消耗,产量成本高,经济效益差加重了环境污染。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企业资源利用效率和污染控制差距很大。特别是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过度投资和低水平扩张现象严重。比如:火力发电,每年多耗5,000万吨标准煤,相应多生产140万吨二氧化硫,1,500万吨烟尘;钢铁生产每年多耗煤6,000多万吨,相应多生产90多万吨二氧化硫和60多万吨烟尘。重工业用水状况也类似,日生产1吨钢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0~40倍,开采1吨原油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6~26倍。2005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增长了28%,烟尘排放量增长了2%,工业粉尘排放量也增长了28%。另外,重工业企业中的火力发电、非金属冶炼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缩加工业是主要污染物的重要排放来源。

二、重工业企业承担环保责任的必要性

(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1、环境资源属于共有资源、稀缺资源。在考虑经济中的物品时,常根据两个特点对其进行分类。一是排他性,即可以阻止他人使用该物品时该物品的特性;二是竞争性,即一个人使用该物品时就会减少其他人使用该物品的特性。根据这两个特点我们可以得知环境资源属于共有资源,就是有竞争性但是没有排他性的物品。环境资源没有排他性,即想要使用共有资源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免费使用。但是,环境资源有竞争性,即一个人使用环境资源影响了其他人对它的享用。因此,环境资源的使用会产生一个问题,即所谓的“公有地悲剧”。

2、“公有地悲剧”在环境保护领域的理论分析。大气环境向所有排放大气污染物的企业开放。该大气环境是公有的,向大气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业是私有的。现实的自然法则是大气环境对大气污染物的承载力或者自净力是有限的;现实的市场法则是国内各企业都力求使自己的眼前利益最大化。从企业情况来看,站在个人或者团体利益立场上,企业会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生产量即排污量,它将获得因此带来的全部收入。从大气环境情况来看,每增加一些排污量都会给环境带来某种损害,但是这一损害由生活在大气环境中的全体人民分担。由于向公有的环境中排放污染物是自由而且免费的,作为经济人的企业只会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只考虑如何扩大自己的生产量即排污量以增加自己的收入,完全不考虑整个环境的污染和退化。也就是说,企业从增加排污量获得个人利益即内部经济性,而将其扩大排污量的外部不经济性留给其他公民。

3、环境污染问题是一个负外部性问题,要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论来指导重工业的生产行为。市场经济中“负外部性”,不仅仅作用于当代人。实际上,我们现在正品尝着前人留下来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苦果;同样地,如果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注重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必将会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更为严峻的生存挑战。然而,“负外部性”在代际间的继承特点,并未为大多数人所认知,因此,当他们在采取某些看似能够避免当代环境污染的行为时,已经给我们的后代制造了外部成本,如重工业企业埋藏废料的行为。市场对这种不经济行为,不仅无能为力,反而会加剧这种不经济。鉴于此,只有重工业企业从自身出发,提升环保的伦理意识,勇于承担环保责任,才能从长远上来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重工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是重工业企业自身所应承担的环保责任。重工业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重工业企业在生产产品创造利润,对股东和利润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起对员工、消费者和社区的广泛责任,其中也包含对环境的保护、减少环境污染,维护国家环境安全所应承担的责任。毋庸置疑,重工业企业在生产产品、为社会服务的同时,消耗了资源,排放了废气等,因此重工业企业应该担负起自己的环保责任,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污染排放减至最小。同时,应该加强环境安全意识,杜绝污染事故的发生。

三、提高重工业企业环保责任发展低碳经济对策建议

(一)针对重工业企业自身来说

1、建立重工业企业科技支撑体系。科技进步是重工业企业发展和降低环保成本的根本动力,构建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开展以节能降耗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改造,加快现有重工业的结构调整,对于促进我国重工业承担环保责任至关重要。

(1)进一步建立重工业企业科技进步机制,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主体作用。一是按照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加快自身经营机制的转变。逐步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自身的专职开发机构,定期对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二是加强重工业企业的技术改造。把发展高新技术与改造传统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技术改造的起点;把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改造中的实践作为主战场,努力为传统产业改造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缩短机器设备更新年限,上一批节能降耗的新设备;三是大力增强重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重工业企业依托自身的优势,申报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实验开发基地,不断增强其创新能力和水平;力争在自主知识产权上有所创新,提高其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形成联合技术公关机制。重工业企业可以借助自己的雄厚实力针对自身的关键技术和工艺问题与一些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合,并将其纳入长期规划中。

(3)在重工业企业内部逐步形成培养优秀人才的机制。在重工业企业内部实行科学的管理,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环境建设中的作用。重视环保人力资源的开发并建立与之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使环保科技人才真正为环保事业服务,并且要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得到体现,奖励绿色发明者。加快科技研究、开发、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4)建立多元化科技投资体制。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全方位的科技投入局面。积极争取银行的支持,充分利用好政策银行的功能;加强和完善科技成果推广基金、科技风险投资基金的建设、使用和管理;积极吸引国外资金,特别是战略投资者的投资,增加企业的科技投入,从而为其承担环保责任奠定良好的科技和资金基础。

2、建立重工业企业内部循环生产保障体系。重工业企业应该把利用自然资源的传统模式和废物回收利用的新理念结合起来,在资源利用和发展环保产业中推进工业循环生产。

(1)大力发展环保技术,构建环保设备生产和应用体系。一是发展污水处理技术、工艺和成套设备,并装备到企业,把生产中的废水回收利用;二是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技术和硝烟除尘设备。发展噪音与震动控制技术与设备、各种吸声、隔声材料等大型消音设备。

(2)大力发展废气物综合利用。一是重点发展粉煤灰和煤矸石的综合利用。大力推广应用煤矸石发电;二是发展工业废液、废渣等废弃物的资源利用技术及设备,推进示范工程,实现产业化;三是推进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复用工程”。

(3)继续推进重工业企业清洁生产。清洁生产要以“节能、低耗、减污”为目标,以技术管理为手段,通过全程的排污审计,筛选并实施污染防治,消除工业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影响,逐步实现“零”排放。

(4)大力发展洁净能源和新能源。充分利用各重工业企业所在地的地理和资源优势。大力推进风能资源和风能发电机的技术,继续研制污染物质替代产品。

(二)针对政府部门来说

1、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完善监管制度和政策法规体系

(1)建立政府和重工业企业各负其责的资源节约利用责任制和评价考核体系。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目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各省、市及重大耗能企业,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度。把重工业企业的能耗、水耗、科技投入、清洁生产等指标纳入省、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年度考核体系,作为各级领导班子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考核内容,实行重工业企业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工作问责制。

(2)建立重工业企业投资项目评估和审查制度。对未进行审查或未通过审查的项目一律不得审批、批准,从源头上杜绝对资源的浪费、对环境的污染。对未经评审,擅自批准重工业项目建设的,要依法依规追究直接责任人和相关领导的责任。

(3)建立清洁节约的监督检查制度和奖惩制度。除了重工业企业自查以外,应定期开展工业资源节约的专项大检查,重点是检查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有色金属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化工、建材、电力、机械等行业和耗能、耗水、污染大户。严格按照检查的内容、标准进行检查,不走过场,不徇私情。节能、节水主管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加大监督检查和处罚的力度。

(4)对能够进行资源节约和清洁生产的重工业企业给予相应扶持政策。对生产和使用列入国家规定的《节能产品目录》的产品的企业,要认真落实国家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建立包括财政、税收、投资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体系。

(5)完善相关法律的贯彻实施。不断完善地方性的法律法规,把节约资源清洁生产真正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探索试行认证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积极制定高耗能、高耗水行业市场准入标准、节能设计规范、主要工业耗能设备的能效标准。

(6)建立和完善各种调控机制。一是建立各大重工业企业所在地统一综合、协调、快捷的管理机制。强化职能,加强领导,充实骨干;切实做好其所在地的规划、指导、协调、政策指定、检查督促工作;二是建立资源成本的约束机制,深化资源价格改革,加强资源价格管理;三是发挥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作用,注重运用价格、税收、金融手段促进资源节约和利用。

2、构建节约环保型的重工业产业体系

(1)加快重工业企业结构调整,这是推动重工业企业勇于承担环保责任的关键。重工业结构调整的工作指向应是:依靠科技进步带动重工业生产的节能降耗、清洁、安全、可持续发展,提高整个重工业经济的科技含量,提升重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最终实现重工业企业由传统的粗放型“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增长方式向新的集约型“三低一高”(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产出)增长方式转变。一是严把重工业项目的立项关。把能耗、环保标准作为项目标准和备案的强制性门槛,实行新上项目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二是对上新项目的重工业企业,大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力求做到增产不增耗,增效不增污;三是对重工业企业搬迁改造,严格能耗准入管理。加快淘汰落后的工艺、生产技术和设备,不按期淘汰的企业,要依法责令其停产或者予以关闭,依法吊销排污许可证和停止供电,属于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

(2)加快重工业资源节约、环保重点工程开发建设。一是依靠开发节能重点技术,大力推进重点重工业企业节能示范工程;二是充分发挥新能源技术优势,加快新能源开发建设工程;三是加强污水处理,废水回用建设工程。

(作者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林毅夫,蔡,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三联书店.

[2]姚岚秋译.OECD关于跨国公司社会责任的指南.

[3]张爱勤.完善环境建设的动力机制.

上一篇:新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非典型性特征 下一篇:青海地理标志产品品牌问题与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