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

时间:2022-09-15 06:27:16

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中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问题的研究

摘 要: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发展变化的一个长期趋势,中国将在21世纪中叶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人口老龄化对处于改革进程之中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研究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保险的应对思路。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104-01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发展变化的一个长期趋势,中国将在21世纪中叶迎来人口老龄化高峰,人口老龄化对处于改革进程之中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就养老保险制度自身而言,赡养率的不断提高,要么使工资替代率下降,要么使缴费率提高,在养老保险金刚性的条件下,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后果是缴费率的提高。从经济增长和养老保险的关系上看,人口老龄化给经济增长带来的不利影响,最终会反映在养老保险的待遇水平上。

在人口老龄化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下,政府应立足当前,不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将劳动者尽可能地纳入到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还要加快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争取为劳动者提供多层次的养老保障。同时,在考虑养老保险制度应对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时,不仅需要从养老保险制度本身入手做出相应地调整,而且还要对相关的政策措施进行综合地考虑和调整。

1.完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首先,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为了使城镇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参保缓解养老保险的压力,我们首先要保证养老保险制度制定合理的、单位能够承受得起的费率标准;第二是要建立健全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法律体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的参保意识,加大执法力度,对恶意欠费逃费的单位要依法从重处理,以起到警示的作用;第三是要提高养老保险基金的统筹层次,加强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设计强制性的、但灵活的、可携带的养老保险,以方便劳动力流动和养老保险的转轨接续。

其次,逐步提高退休年龄,减轻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负担。扩大就业,抑制职工的提前退休现象的出现,提高职工的法定退休年龄,首先能够延长劳动者就业年限,增加个人养老保险金缴费年限从而提高其退休后的养老金收入;第二,有利于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促进经济发展,扩大养老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第三,可以缩短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的年限,缓解养老保险制度的资金支付压力。

再次,实现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是养老保险制度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养老保险基金必须有效地进行投资运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否则,利率调整、通货膨胀等经济原因会使基金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贬值,直接影响保障对象的利益,也会给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带来困难。实现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不但有利于扩大保险资金的来源,维护养老保险制度的稳定运行,而且使之有能力给参保者提供更高的保障水平,进而提高劳动者退休后的生活水平,增强社会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信心,促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

最后,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建立科学的养老保险基金财务管理制度、基金审计制度和基金绩效评价制度,将审核程序和结果公开,增强投资运行的透明度,便于社会公众进行监督,以降低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行风险。

2.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构建多元化、多主体、责任共担的养老保障体系是缓解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所面临压力的一条途径。

(1)促进企业年金的发展

企业年金,是指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企业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指导下,根据自身经营状况和发展需要而建立的旨在使本企业职工在退休之后的一定时期内能按年度获得一定数额养老金的退休收入保障制度。这种制度的目的在于提高退休者的养老金水平,是对国家法定基本养老保障的一种有效补充。

尽管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在短期内得到很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而言,无论从企业年金的规模还是从其覆盖面来看,企业年金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要充分发挥企业年金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作用,我认为还需要在三个方面作改进:

第一,适度降低企业的基本养老保险负担。当前企业承担的基本养老保险责任较重、基本养老保险收费水平比较高,大约在20%左右,有的地方高达25%,较高的基本养老保险收费率,势必挤占企业年金发展的空间。只有基本养老保险收费率制定在适度的合理的水平上,企业年金才能在各地区各类型企业中发展起来。

第二,适度降低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替代率。适当地降低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替代率,降低退休者对基本养老保险金的依赖程度,可以为企业年金的发展创造一定的空间。

第三、为企业年金提供统一的税收优惠。目前,企业年金缴费可列入成本比从3%-12.5%不等,大部分省份定为4%,使得优惠政策较低地区的部分企业持观望等待态度,期望本地的税收优惠政策能调整至更有利的水平上,从而对当前企业年金发展不利。

总之,作为完善养老保障体系、缓解基本养老保险财政危机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方式,企业年金制度的发展必须得到重视。企业年金作用的进一步发挥,需要与基本养老保险相互协调,逐步降低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水平和收费水平,为企业年金的发展提供空间,并以此减轻人口老龄化对基本养老保险的冲击。

(2)提倡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

作为养老保障体系第三层次的职工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是在国家宏观指导和给予一定政策性优惠条件下,实行个人自愿原则,个人自我积累的养老金。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收入情况,通过在银行储蓄和参加商业人寿保险积累一定数量的养老金,以提高自己的老年生活质量。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的储蓄强度取决于个人对经济和未来生活的预期和理财规划,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劳动者财富的快速增加,个人素质和自我保障意识的不断提高,其必然也会成为我国养老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于扩大养老保险经费来源,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基金,分散养老保险的风险;提高离退休职工的生活水平,特别是在人口老龄化过程中,老龄人口比例不断增加,社会养老负担不断加重的情况下,具有重大的意义。

3.加大研发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

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年龄结构是决定养老保险的两个主要因素。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尽管养老保险制度自身的调整和改革是必要的,但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将是抵消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不利影响的根本途径。

未来适龄劳动人口会因为人口老龄化而逐渐缩减,以技术进步来替代劳动力将是保持经济增长的必要措施。技术进步通常被认为来源于研发的投入和人力资本投资。因此,政府应增加对研发的直接投入,并采用鼓励企业、大专院校进行研发投入的政策,以促进技术进步,抵消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政府也应积极采取措施,大幅度提高教育和公共卫生事业投资在GDP中的比重,特别对落后地区进行适当的财政倾斜,尽快提高落后地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通过这些措施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促进技术进步。“尽管在人口老龄化的情况下,劳动力人口会不断缩减,但是人力资本存量的增加会使得这些劳动力更聪明,更具生产力,由此等于增加了劳动力供给”。

参考文献:

[1]常根发.人口老龄化冲击下的我国养老机制及其再造.市场与人口分析,2001(5):12-20.

[2]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辨》[M].商务印书馆,2000.

[3]孙祁祥,朱俊生.人口转变、老龄化及其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挑战[J].财贸经济:2009(4)68-73.

上一篇:母子公司中相互持股现象分析 下一篇:政府管理视角下的安顺蜡染知识产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