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免疫抑制的成因、危害及防控技术

时间:2022-06-04 09:48:14

猪免疫抑制的成因、危害及防控技术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2)12-0030-02

当前猪病愈来愈复杂,防控压力也越来越大。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疫苗接种效果不理想,尤其是群体免疫效价低、整齐度差,这与疫病或其他因素导致的免疫抑制不无关联。免疫抑制性因素通过损伤免疫组织、器官或影响免疫细胞活性、干扰抗原的递呈、抑制或阻断免疫抗体的形成等途径引起机体抗病能力下降或免疫应答不完全[1]。

免疫抑制在猪场十分多见,是造成免疫失败的重要因素[2],也容易诱发其他疾病,不利于养猪业的健康发展。鉴于此,笔者就当前造成猪免疫抑制的因素及其危害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其防控的主要技术措施。

1 猪免疫抑制的成因危害

1.1 疫病因素及危害

猪患有某些疫病,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并最终引起疫苗接种失败。

(1)猪瘟。猪瘟病毒最初在扁桃体内复制,随后转移到外周淋巴结,复制后经由血液到达脾脏、骨髓和小肠淋巴结等组织中大量繁殖,并破坏机体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进而破坏动物机体的免疫反应,给其他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带来可乘之机。

(2)猪圆环病毒2型(PCV2)。目前认为是仔猪断奶多系统衰竭综合征(PMWS)的主要病原。PCV2感染的淋巴组织功能会减弱,如造成起抗原提呈作用的树突状细胞减少,使病毒抗原不能很好地被T淋巴细胞识别。同时还会导致作为免疫活性细胞的B、T淋巴细胞大量减少,猪免疫功能显著下降。这说明PCV2能够诱导免疫抑制,使猪体免疫力降低,故在临床上常见隐性感染圆环病毒2型的猪群,易与猪瘟、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等混合感染并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病、链球菌病、附红细胞体病等。

(3)猪蓝耳病。猪感染蓝耳病病毒被巨噬细胞吞噬后,病毒不会被杀死,反而在单核细胞与巨噬细胞内繁殖、复制,特别是在肺泡巨噬细胞内蓝耳病病毒的复制增强。病毒还能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其非特异性杀菌功能受到严重抑制。同时,病毒的入侵还会引起T淋巴细胞亚群发生异常改变,对B淋巴细胞的功能和细胞因子的产生都会有影响。病毒如扩散到全身组织的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中持续繁殖、复制,将产生免疫抑制和免疫干扰,最终导致猪体免疫力降低,使其易继发感染,造成患猪的高发病率与高死亡率。

(4)猪伪狂犬病。猪感染该病毒后,首先在鼻、咽上皮和扁桃体内复制,然后随淋巴液扩散至附近的淋巴结,并在单核细胞和肺泡巨噬细胞内复制,导致机体免疫抑制与免疫力低下。

(5)其他疫病。如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附红细胞体病和弓形体病等也可通过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导致猪体免疫抑制,造成猪瘟等疫苗免疫失败。

1.2 非疫病因素及危害

(1)营养。某些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如铁、锌、硒等)是免疫器官发育及淋巴细胞分化、增殖,受体表达、活化及合成抗体和补体的必需物质,若缺乏或搭配不当均会导致机体继发性免疫缺陷。

(2)药物。研究证明,糖皮质激素、链霉素、卡那霉素、四环素等药物能抑制动物体内抗体的形成,能抑制T、B淋巴细胞的转化,从而影响免疫效果[3]。

(3)毒物。毒物对免疫的影响主要是由霉变饲料造成的。真菌产生的各种毒素(如黄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T-2毒素、烟曲霉毒素等)不仅能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而且可溶解淋巴细胞,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调节机能受到抑制。还能抑制细胞的分裂和蛋白的合成,降低免疫应答等,造成母猪不孕,消化机能紊乱,仔猪生长缓慢,并可诱发多种疾病。

(4)应激。猪只在过冷、过热、拥挤、断奶、运输等应激状态下,体内会产生异常代谢产物,同时某些激素(如类固醇)水平也会大幅提高,它们会影响淋巴细胞活性,引起明显的免疫抑制。若此时接种疫苗,则免疫器官对抗原刺激的应答能力降低,易发生免疫失败。此外,畜禽圈舍通风不良,大量NH3等有害气体蓄积,刺激呼吸道、眼等黏膜系统,可严重影响疫苗的局部黏膜免疫效果。

(5)理化因素。苯酚、甲醛等消毒剂,重金属(如汞),工业化学物质(如过量的氟)等能毒害和干扰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生理机能,降低免疫器官活性,使抗体生成减少。大剂量紫外线照射动物可杀伤骨髓干细胞而破坏其骨髓功能,继而导致其免疫功能的丧失。

2 猪免疫抑制的防控技术

引起猪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各种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互为因果,使猪病的发生与发展变得更加复杂化、多样化,给防控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在预防猪发生免疫抑制时,要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重点是控制好猪的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因为传染性因素引起的免疫抑制危害性更大、更严重。当然,也不可忽视非疫病因素的存在。只有构筑起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两道屏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猪的免疫抑制的控制问题。

2.1 加强饲养管理,构筑生物安全体系,净化猪群

(1)猪只实行分群隔离饲养,给猪提供最适生长环境,尽可能实行“全进全出”。

(2)禁喂发霉变质的饲料,合理使用抗生素。

(3)猪场严格消毒,定期驱虫、灭鼠。在种猪配种、母猪分娩、仔猪断奶、转群、断尾、剪牙、免疫接种等环节要注意降低各种应激反应。

(4)养猪场特别是种猪场一定要建立疫病监测制度,每季度对猪群进行1次免疫抗体监测,重点监测猪瘟、猪口蹄疫、猪蓝耳病、猪伪狂犬病、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等。通过对疫病的监测,检出隐性感染或潜伏感染猪只及时淘汰,净化猪群。

2.2 避免遗传带入

避免近亲繁殖,杜绝或减少遗传性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发生。引进种猪或时应严格检疫,防止在引进优良品种的同时带入自家猪场原本没有的疾病。

2.3 合理免疫

各猪场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免疫程序[4],并严格执行。免疫时可同时配合使用免疫增强剂,如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左旋咪唑、黄芪多糖等。使用免疫增强剂能有效的提高疫苗的免疫效果,使抗体产生快,抗体水平高,抗体均匀度好,抗体持续时间长;能减少因免疫抑制诱发的免疫麻痹与免疫耐受的发生;能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因子,增强机体的抗病力,降低疫苗注射引发的应激反应等。

参考文献:

[1] 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46.

[2] 李 玲,闫 昊,佟光来,等.新疆南北疆三地区动物防疫调研报告[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28(7):110.

[3] 黄卫平,刘能忠.猪免疫抑制病防制[J].四川畜牧兽医,2009(8):53.

[4] 邱翔宇. 动物免疫失败的原因及预防措施[J]. 兽医导刊, 2009(6):44.

上一篇:基于车道线检测与图像拐点的道路能见度估计 下一篇:职业农民四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