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银行凭什么再掏股市腰包

时间:2022-09-15 02:46:18

上市银行凭什么再掏股市腰包

提升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途径一方面可以通过扩大股本、增加利润留成比例、发行混合债务资本工具以及次级长期债务来扩大分子。另外,还可以通过缩小分母来实现,即减少银行的风险暴露。可见,再融资不是上市银行充实资本金的唯一途径。

优化资产配置

在以存贷差为最主要的盈利手段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条件下,信贷大规模扩张,这些贷款在经济发展恢复正常后,为应对不良银行又必须提高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规模,而不能以自身利润满足资本充足率提高要求的银行又需要向社会再融资;资本充足率和资产规模提高后银行再放贷、再产生不良……这种无止境的循环往复,是一种不健康的经营模式,导致银行摊子越铺越大,做大而不强。

银行业之所以迫切需要在2010年年底前提高其资本金充足率,与其说是根据新巴塞尔协议和银监会关于《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要求,还不如说是天量信贷对银行资本惊人消耗的风险所倒逼。银行贷款放得太多,资产扩张得太快,不仅需要资本来覆盖风险,而且也需要增量资本支持其继续快速扩张。

2009年国内银行信贷呈3倍增长,达到9.59万亿元,但是国内银行的利润增长率都远远低于2008年。其实,这些就是商业银行粗放型经营的结果。为此,要重点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符合国家信贷政策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大对中小企业的授信,建立中小企业客户群。

在业务结构上,大力发展风险权重较低、资本占用较少、综合回报较高的业务,比如零售业务等。

相对于对公业务而言,零售银行业务的客户分布广泛,风险比较分散,资产质量明显好于传统的批发业务,而因为资本占用较少,同样的资本占用可以推动更大规模的零售业务发展。根据相关的规定,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权重为50%,大大低于企业贷款100%的风险权重。因此,零售业务能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为商业银行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有利于银行整体的可持续发展,因而成为国内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共同选择。

拓展中间业务

除了外部融资外,在资本补充机制上,注重内源性融资的作用,比如通过自身利润增长补充资本,也是十分可行的,这是做强银行的根本。

历史的经验证明,在以存贷差为最主要的盈利手段的单一盈利模式下,银行不仅成为了经济过热的推手,而且无限制地规模扩张也容易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而中间业务也是传统信贷业务之外的利润增长点。由于中间业务占用资本金较少,银行通过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可以摆脱资本金的约束,加上居民的投融资需求增长较快,中间业务将会是未来盈利的主要挖掘点。因此,银行应大力发展投资银行、债务融资工具承销、银行类理财、企业年金、银行卡以及电子银行等新兴中间业务。巩固支付结算和银行卡等传统业务收入稳步增长的态势;大力促进与金融市场相关的类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的增长;结合市场需求,推出适应不同风险需求的理财产品;提升国际结算服务质量,创新贸易融资业务品种,进一步扩展国际业务收入来源。

鉴于去年银行业净息差整体下滑的局面,银行通过“以量补价”来弥补净息差下滑的经营策略在短期或许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理性来看,上市银行业盈利大幅增长隐藏较大风险。为此,增加中间业务收入势在必行。

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已经作了积极的探索,中行、工行去年由于利差收窄而使得利息收入受到影响,但非利息收入方面却出现大幅增长。中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居国内首位,实现非利息收入733.17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加79.65 亿元人民币, 增幅12.19%。去年,中行加大产品创新力度,进一步巩固传统优势业务,国际结算、结售汇、贵金属销售、外币理财等继续保持市场领先地位。而工行去年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551.47亿元,比上年增长25.3%。其中,投资银行、银行卡、对公理财和担保及承诺等业务收入保持较快增长速度;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个人理财及私人银行、收付及委托和资产托管业务收入稳步增长。

资产证券化

在实际操作中,将信贷资产从表内转移到表外,是国外商业银行降低风险资产额,提高资本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现阶段,鉴于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持续高速增长,鼓励资产转让业务领域的创新,有利于降低存量资产的资本消耗,将有限的资本用于发展银行所擅长的业务,以创造更多利润。

华尔街有句名言:“如果你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对提升资本充足率的作用显然不应被忽视。在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几种渠道中,最稳妥、最理想、矛盾最小的就是资产证券化。

根据金融创新原则,银行可以通过业务创新将自身风险剔除。如银行可以将部分贷款分拆或整合打包,并将这些贷款卖给信托公司、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以达到提高资本充足率的目的。事实上,这种融资方式在发达资本市场较为常见,它不但可以降低银行的风险。与此同时,资质优良的打包贷款在某种程度上也相当于固定收益类产品,在目前投资渠道较为狭窄、资本市场存在一定泡沫的情况下,对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来说,也不失为一条投资渠道。

专家表示,资产证券化一般不会明显地削弱银行贷款能力,信贷投放后利用证券化的办法分发给法人和投资者,因此不会没有资本金就减少贷款。

早在2005年12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发行了中国第一只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这次的MBS和ABS,虽然入池资产规模非常小,但是却开启了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先河。之后,工行、浦发等纷纷效法,启动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

通过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结合我国实情谨慎推进资产证券化,能使商业银行既降低资本消耗,又能在稳健经营中求得新发展。为此,积极扩大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试点范围,在建立信贷资产退出机制的同时,完善相关制度建设,促进各类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和直接融资比重的提高,能够改善各机构间资本充足状况的不平衡状态。

降低不良资产

银行资本金不足将无法扩张风险加权资产,但不断缩减风险加权资产,也能将所需补充的资本金数额降至最低。

资本约束监管标准的不断提高,意味着监管层对行业风险的判断加大。去年激增的信贷投放可能加大了资产出现坏账风险,越早充足资本越能有效应对未来的坏账压力。

今年银行面临经营环境仍然比较复杂。对于银行最大的担忧,来自于去年超常规的信贷大潮后留下的不良贷款隐患。如果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加大,势必还要再融资才能达到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为此从原头上控制贷款投向,减少风险的产生,同时,加大清收不良贷款,都是有利于减少银行资本的消耗。

去年工行清收不良贷款继续得到重视并收效显著。不良贷款率下降0.75 个百分点,降至1.54%,已连续第十个年头实现不良贷款“双降”。

去年工行新生成不良贷款508亿元,清收669亿元不良贷款(其中,39%由于企业基本面转好,现金清收41%,呆账核销17%,其余2%-3%是以物抵债),不良贷款绝对额比年初减少了160亿元。

交行去年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力度,比如,交行对不良资产清收采取集中保全方式,对金额在8000万以上的不良贷款,由总行直接催收;不良贷款规模在1000万以上的,由总行直接监控动态。去年第四季度,交行不良贷款环比第三季度明显下降,下降了约10个亿。主要原因就是开展风险排查,令客户信贷质量明显提高。

虽然不良“双降”已成为一种“惯性”,但上市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已被压降到一个低位,未来的不良贷款可能会呈现“一升一降”的态势,即余额小幅增加、比率继续下降。

不可否认,目前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余额均创出了历史最好成绩,但这种表面看似漂亮的数据恰恰低估了客观现实的风险。即使近年来银行业普遍计提了较大幅度的拨备,但拨备比例仅根据不断下降的不良资产余额计提,亦难以真实反映市场风险。为此加大不良贷款的清收和防止新增贷款形成不良是商业银行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

上市银行补充资本金的需要,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对资本市场的过度依赖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内生机制的一大致命缺陷。而摊子越铺越大却并不说明他们的资产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相应已经成为全球商业银行中新一代的“巨无霸”。相反,如果再融资不过为他们提供了摊薄信贷坏账的便利,那么,一旦投资者不愿为银行业的“大到不能倒”埋单,那前景恐怕就很不妙了。

(作者单位:辽宁省凤城市人民银行)

上一篇:南京江宁国家生态区建设的科学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韩国后来居上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