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时代电影摄影师的价值

时间:2022-09-15 02:13:58

数码时代电影摄影师的价值

科技的进步让电影制作更为方便,减轻了摄影师的压力,也看似降低了他们的重要性,在数字时代,电影摄影师的真正价值何在呢?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平面或视频摄影机基本上能达到计算机出版业二十年前的梦想WYSWYG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Get),「(现场) 所见即 (日后) 所得,摄影技术的神秘面纱被撕下,难免让人感觉这门「工艺已经很容易掌握,摄影师的专业地位备受动摇,这个想法分别来自老板、制片人甚至于业界的其他岗位人员,以为数字时代电影制作摄影工艺相对轻松,对摄影师、摄影设备的要求可以降低,顺便可以节省成本, 与此同时,这个想法也来自年轻从业员,觉得电影摄影是一门简单的工作,学会调整机器的菜单;获得恰当的曝光,画面焦点准确便已达标。这种轻视、贬低摄影艺术、工艺,忽略素质优良的摄影指导对一部电影的贡献的想法值得商榷。如果你有什么问题、评论或看法,请发邮件跟我联系:。

必须承认,摄影是一门科技艺术,它的发展、创作手段的可能性跟科技的演变和进步分不开,在电影史中,出现过两次科技「为难摄影师的事件。首先,彩色胶片的出现除了为创作者开阔了表现手法的领域外,也为当年惯于用黑白画面思考的摄影师带来挑战,科技对电影摄影第二次重大冲击可说是数字摄影的出现,菜单系统成为掌控画面效果的重要手段,让从来只用胶片思维的摄影师手忙脚乱,当中有人选择在工作中学习,与时并进,很快地将传统的创作智慧跟现代科技融合,享受愉快的科技过度和数字摄影带来的所有好处,有人选择逃避、否定新科技,坚持把数字摄影机当为一种胶片处理,拒绝了解新工具提供的可能性,希望可以熬到他们离开这个行业的一天。

除了上述两次里程碑式的科技转折点外,科技的基本趋势都在「方便摄影工作、提高电影制作的效率和质量,很不幸地,这些「方便同时在削弱摄影师的权威地位,科技发展的过程也是向摄影师「夺权的一个过程。在不太遥远的胶片时代,一个电影摄影师(或摄影指导)极具权威,不论在前期、拍摄现场、甚至在后期阶段都极受电影公司、导演、监制以至于老板的尊重,除了这个岗位在剧组内工薪相对颇高以外,更重要的是他的意见往往受到重视和被采纳,是拍摄现场的权威,只要导演不反对,其他部门都要按他的要求执行。

对于一知半解的人来说,这种超然的崇高地位部分源于胶片的神秘感,它的不可知性,很简单,就是因为胶片曝光后要经过洗印的工序再翻印成正片(一般摄影机内用的是负片,也叫底片,要复印在另外一层负片上,把新的负片洗印一次,变成光暗、色彩「正常的正影像),才可以看见所拍的画面效果,因此一天拍摄的成果几乎完全仰赖摄影师对胶片曝光和色彩的控制经验,以为很多技术决定不是测光表或色温表可以直接判断的;掌机员(往往是摄影师本人)的构图选择和摇机能力和节奏感,中间只要有一个环节出错,或者对导演的意图有误解,镜头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全毁了,公司的钱也打水漂了,更糟糕的是问题最快于拍摄的第二天才发觉,如果出现问题的话,损失的可能不限于金钱而已,有些错误是钱弥补不了的,例如演员已经离开拍摄当地,布景已经拆掉、烧毁等等,则后果更为严重,所以摄影师对胶片的掌控把握,摇机构图的经验、对动作的判断与反应能力等等成了他们在其他人心中最重要价值。

科技对摄影师第一次重大夺权始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录像监视系统(Video Assist)的出现,厂家在电影摄影机的光学寻像器内植入了一枚以当时标准来说微小的黑白摄像头,拍摄取景系统中的磨砂玻璃表面的影像,透过视频线把这个画面传输到一台监视器或电视机,由于时代科技局限,我们得到一个灰蒙蒙、经常虚焦的黑白影像,但这个比今天的防盗监控还要次等的影像就第一次以实时的方式揭开了电影摄影机内部的神秘面纱,到了八十年代,改良为彩色的摄像头,再加上一点民用的录像设备,例如VHS录像带,机内所见的画面就能在现场重复回放,供各部门参考了。

试想一下,在没有视频监控的年代,导演只能站在摄影机旁边看表演,都不能确定画面的构图和内容细节,一切依赖对摄影师、掌机员理解自己想法和他们的执行力,拍摄文戏问题还不大,但如果遇到动作片,一系列对打镜头有没有穿帮,武行从五楼跳下来的镜头有没有跟上,几个演员飞跃过程中「威亚(钢丝)有没有露馅等等问题的答案全在掌机人的脑海里,一锤定音。反过来说,如果这个掌机的人判断有问题,或者犹豫不决,要求如爆炸、火烧或者跳楼等危险镜头重复拍摄多遍,但到第二天看毛片的时候发现拍摄的第一条就已经完美完成了,可能会遭到老板和武行们的追打,这个人要承受的压力、具备的信心、权威性与责任同样巨大。正因如此,当年老板、制片人、导演甚至演员、武指等等从上到下的剧组人员都奉摄影师为神明,但正因如此,在科技取代了摄影师这部分责任的今天,他的价值和地位备受质疑。

随着科技的进步,监视系统越来越清晰,从黑白到彩色的过渡,从标清到高清的过渡,不难想象,我们将会来到一个用 4K 视频监控的时代,摄影师的另一部分工作和工艺又被取代了。今天在拍摄现场,面对着巨大的监视器或电视机,地上有垃圾,画面中的置景、道具有什么需要,没等摄影师提出,尽责的美工人员很早就发现了,画面那里见到灯脚了,电工人员会自觉搬走,群众演员该怎样调动,让画面看来会更为热闹呢,机灵、富有经验的副导演会自动处理了,演员动作需要如何改善,导演、武术指导看得一清二楚,再者,有了数字后期涂绘技术,「威亚可以越用越粗,也不需要透过灯光技巧和利用观众的错觉来遮掩了,到了一个路过的开车师傅都可以看着监视器批评你的画面布局的年代,电影摄影师的价值、需要的修为是什么呢?

就如笔者在本专栏里谈过的,现代摄影机感光度越来越高,噪点越降越低,今天我们可以在一根烛光或火柴头的照明下,拍到亮度充足的画面,但不等于我们就可以摒弃灯光艺术,照明不等于灯光,打灯是一种设计,是一个选择、去除和创造的过程,就如好莱坞的动画片都要请一流的摄影指导设计灯光效果一样,这是营造气氛的手段,是讲故事的工具之一,不应鼓吹所有电影都不用打光,只用现场光拍摄,灯光是摄影师手上的利器,他必须要负起设计的责任,让灯光组人员执行,把他的设计实践出来,灯光是摄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是全球影视行业现代的标准,不能像七十年代的日本,把灯光环节从摄影中切割出来,摄影师只管掌机,无权(或者无能力)过问灯光事务,灯光是画面效果的一部分,所以也应从属于摄影之下。

同时,近年各地影视圈起了一些变化,年轻一代从业员上位容易,很多机会掌机拍摄录像或者微电影,大多是用实景、半自然光拍摄的现代戏,却没有机会跟随较大型的制作在摄影棚里打光拍摄,更遑论古装宫闱大片了,缺乏经验和培养,造成人员的断层,未能逾越拍摄类别和规模的鸿沟,难怪雄踞在上拍摄大型制作的大腕摄影师都是一些有长期工作经验,对灯光非常熟悉的摄影指导,但人员培训与事业提升是另外一个课题了。

另外一个同等重要但并不显眼的摄影师素质可以笼统地称为「电影感,包括对机位、角度、镜头焦段透视和景别的选择,当然还包括平面和纵深的构图(画面前、中、后景的布局),对摄影机运动的设计和节奏感的把握等等,不能一一尽录,然而,这里所说的种种学问、经验、感觉,包括灯光设计,并不单独存在,它们都必须要有机地结合故事情节,角色,环境气氛作整体统一安排,要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就要看个人的天分、工作经验和领悟力了,但如前所说,摄影师这方面的功力与贡献,并不显眼,除非遇到相当缺乏经验的新导演,例如编剧、演员晋身的年轻人,摄影师需要临危受命,设计镜头、帮忙调度演员,与副导演合作掌控拍摄现场,并考虑到剪辑和表演等各种电影制作、创作元素,显出其「影子导演的幕后英雄本色,不少经验丰富的同业摄影师都曾经扮演过这样的的角色。

然而,这些有电影感的摄影师与有经验的导演合作的时候,他们对电影的理解和经验往往融入彼此的默契之中,默默地作出贡献,把影片完善化,把导演的意图加上自己的创意,尽量忠实地呈现出来,他们不太高调地受到导演、监制和其他剧组人员赏识,高明的导演,不管有经验与否,他们会尽量利用团队人员对影片能作出的贡献,过分强势,主导一切,硬性规定所有演职员按他一个人的想法执行的导演其实并不明智。

还有一点,前面提到的那个「没有摄影师什么事的情景是假设整个团队都是A-List一流人才,都是极其主动尽责、极为专业的高素质人员在最佳状态下工作,但现实往往都没有那么理想,再者,很多人的眼睛都不如受过专业训练的摄影师敏锐,真正能不用提点就能看着监视器办事的人还是有限,摄影师的工作仍然一点也不轻松。

现代电影摄影师除了要认识传统摄影原理,了解数字摄影知识,学会菜单设定,发挥机器、科技的最大潜能外,还得对数据管理和后期制作流程有充分认识外,还要掌握上述两大技能,才有望晋身更高阶的电影拍摄工作,同时,摄影师们还要掌握新时代的摄影工具:调色,而且要把它跟前期的拍摄工作结合,不单止尽量确保你设计的画面、色彩和灯光效果得到真实的还原,呈现在银幕之上,还要利用调光作为你第二度创作的手段,在影片发行前把你的视觉创意发挥到极致。掌握上述技能的现代摄影师,自我增值,就能迎接数码时代的电影制作要求的挑战。

上一篇:高校《艺术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下一篇:京今年停批公办高中国际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