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16:17:38

数码技术论文

数码技术论文范文第1篇

(一)数码技术多角度运用

数码技术从陶瓷艺术品的设计加工和运用多个角度,[3]对陶瓷工艺品进行科学详尽的规划设计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加工生产,数码技术从设计方案、艺术品外观、艺术品绘色等多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和数据计算,采用信息化手段,将正在设计和生产的陶瓷工艺品与其他相似的陶瓷工艺品,进行对比研究,高科技数码技术可以为陶瓷工艺品的设计加工人员,迅速采集大量信息资源,快速整合大量资料图纸,并以合理方式进行归纳总结,制定出明确清晰的设计加工方案,在数码技术对陶瓷工艺品领域信息资源的总结基础上,凭借陶瓷加工设计专业技术人员的传统工艺知识积累和实践经验,对陶瓷工艺品进行整合加工。也可以对陶瓷艺术家的理论研究,提供详实的资料和科学的理论依据。可以采取3D打印技术对陶瓷制品进行制作,3D打印技术具有喷色和挤压等多方面技术优势,对陶瓷制品的颜色绘制和外观形状构建具有重要作用,3D打印技术可以是陶瓷的技术含量大幅度提高,对陶瓷工艺制品的观赏性和艺术价值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3D打印技术在陶瓷领域的运用,可以更好地为陶瓷领域的技术研发和艺术创作提供宝贵的发展经验。

(二)为陶瓷艺术创新交流提供平台

数码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陶瓷工艺品加工制作和陶瓷艺术设计理念,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数码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欣赏空间,也为陶瓷艺术领域的创新提供了巨大的技术性支持,同时,创造了巨大了艺术交流借鉴的空间,为许多陶瓷艺术品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交流机会。

(三)高科技数码手段提高陶瓷加工过程技术含量

数码技术可以在虚拟调价下制造出陶瓷艺术作品效果图,可以使传统陶瓷设计与加工工作,图片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以高科技手段带动传统陶瓷工艺品创作思维的革新。新型数码技术,可以使静态的陶瓷工艺品呈现出动态的效果,这对于艺术家审视工艺作品的艺术理念,完善陶瓷工艺品艺术加工手段提供了可能。采用高强度技术手段,对陶瓷工艺品进行外观的改造与加工,将数码技术所具备的视频,图像等条件充分发挥,为陶瓷艺术品加工人员提供新型创作平台。利用数码技术,对艺术品加工提供改造的机会,工艺品加工环节中的任意部分,都要用数码技术加以更改,以数码技术的视频图像优势,为陶瓷工艺品加工提供更正机会,不断地拉近陶瓷工艺品与设计规划方案的距离。

二、结束语

尽管我国数码技术的发展还不尽完善,但是在很多技术层面已经可以对陶瓷艺术的发展和陶瓷工艺品的制作提供巨大支持,在现代陶瓷艺术理念创新和产品生产速度加快的需求之下数码技术必定会在未来的陶瓷艺术创作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影响。数码技术的介入,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搭建了坚实的桥梁,优秀传统陶瓷艺术并定会随着数码技术的快速发展迎来更光明的未来。

数码技术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数码时代 建筑理论与实践 形态变化

在新世纪之初,信息科技正在重塑世界,数码技术将不仅更新建筑师手中的工作,而且也将更新建筑师头脑中的观念,工业时代的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引起建筑文化的反应,如新艺术运动,现代主义运动。因此数码时代也必然产生新的建筑文化。什么样的空间能反应二十一世纪的科技成就.生活和文化?数码技术将怎样改变建筑师的工作方式?如何面对和创造怎样的未来生活?这是建筑师一直在思索的问题。在日益发达的信息化时代,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显得迫切。

数码时代的建筑学诞生了许多新的概念,常见的有信息建筑(informationarchitecture);数码建筑(digitalarchitecture);虚拟建筑(virtualarchitecture);超建筑(transarchitecture):信息建筑是未来建筑的总的发展方向,将极大的影响我们未来的生活。而数码建筑的概念基本包括在信息建筑的概念之中,较集中的关注信息数码技术对建筑形态的影响,更加贴近当前建筑学本身。虚拟建筑则是信息建筑得以实现的关键手段。超建筑则摆脱了传统建筑学束缚,具有前瞻性和超前性,将为信息建筑的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数码时代的建筑理念与实践

建筑师们掌握了数码工具,而且每一天这种工具便更趋完善,强大的逻辑计算能力,nurbs技术、动画物体物理属性设定技术以及三维输入输出设备的进步使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中世纪的人们在修建哥特教堂的时候总是希冀建成世间最设高耸华丽的塔楼,在二十世纪经济快速发展时,宏伟壮丽的摩天大厦被用来炫耀经济实力,在数码时代,打破传统概念的新建筑形态成为了表达时代精神的最佳道具。

1989年,弗兰克·盖里(frankgehry)在巴塞罗那奥林匹克村设计的雕塑“鱼”,第一次在真实设计和建造中运用了ibm开发的catia,创造出不寻常的建筑形象,多维复杂的曲面和尺度不同方向各异的空间构件颠覆了观众对建筑空间形象的传统认知。catia把自由带给了建筑师,这可以说是数码时代建筑创作的开端。

在雕塑“鱼”之后,盖里利用catia的强大能力,创造出许多其它出人意料的建筑形象,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布拉格荷兰国家大厦等,极大挑战了传统的建筑营造和审美观念。古根海姆博物馆更是引发了对建筑美学认识的争论,但对于建筑工程的实践来说,这是一个伟大的进步。

莫斯在美国加州库尔文设计的“伞”(umbrella)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憾。在旧仓库的改造工程中,莫斯维护了场所的原有形态以及老建筑的基本结构,同时又插入了“畸形体”一一伞,来重塑场所性格,异形的三维扭曲的巨大玻璃瑰丽多姿,覆盖了一个安置在建筑转角处的室外表演场所的上方,标志了建筑的入口斜坡,带来了非比寻常的视觉冲击。这是建筑师和玻璃制作公司以及结构工程师的成功合作。

这些早就成为我们熟悉的致力于建筑形态探究的建筑师在遭遇到新的创作可能性的时候,理所当然的利用数码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态,对传统建筑空间用数码技术积极探索新的建筑形态,对传统建筑空间加以变异,改变建筑的围合界面,从而达到改变建筑形式的目的,可以说是利用计算机达到解放建筑形式的目的。

荷兰的联合设计工作室(un studio)是集合了建筑学、城市学、工程和基础设施等各方面专家的联合工作室,实行包容建筑学所有方面的整合性设计程序。他们的设计始终与电脑技术紧密相关,追求将形式推向数学的极限以创造复杂而又统一的结构。联合设计工作室的墨比乌斯住宅是体现数码时代建筑特征的实例。在这个设计中,“墨比乌斯环”作为设计的构思图式推动了设计要领的深化和建筑空间的形成。墨比乌斯住宅水平延展开来的体量低悬在台地上,螺旋交缠的运动空间为使用者带来了对环境的不同认知。在新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筑师个人对技术发展的敏感不足以在追赶新技术上做出决定性的成就,只有联合各种专业人员,才可能在新建筑的探索上取得成功,这是联合设计工作室给我们的启示。

fo a提出了整体建筑(m onolithicarchitecture)以及地景(landscape)建筑的概念,从自然地貌中寻求建筑空间新形态。近来foa引人注目。刚建成的横滨国际客运码头(yokohamaintemationalferrytemina1),从计算机的虚拟构成真实的结构和材料的组成,方案在理想状态和现实制约中力求取得平衡。方案最后保留了计算机创造的连续表皮造就空间概念,随着建筑的扭动,地面、墙面、顶面自然地转换,空间效果也类似墨比乌斯环。整个建筑就如同是被建筑材料包携起来的地貌景观一样,人们在“山谷、丘陵、缓坡、洞穴”之中体验连续界面带来的不同寻常的建筑空间体验。

格雷戈·林恩(greglynn)是哥伦比亚大学展开数字化建筑研究之后涌现出来的代表人物,他宣称他对数字建筑的兴趣主要存在于数字化的模拟状态,着重研究在数字化状态下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并提出了动态之形(animateform)的概念,把传统上关注静态的建筑学推向了一个新的动态的领域。林恩针对具体建筑项目的设计便不缺乏建造的可能性,现在像大批量利用现有设备制造标准构件一样,大批量制造不规则构件定制技术的可能性已经具备,相信他对真实建筑项目的实现一样雄心勃勃,事实上从最近林恩的建筑实践来看他可正在从他的纯理论走向实践。

渡边诚(makotoseiwatanabe)在数码建筑上的研究和通常依造型软件来塑造复杂混沌的形体的做法也不同,他更倾向于根据工程需要制作特定的电脑程序,给予有特定意义的参数,从而生成某种合乎逻辑的形态,就好像生物进化,在外界和内在条件冲突、磨合中得到合乎道理的完善存在。早在他从1990年开始的“诱导城市”(theinductioncity)中,渡边诚便设想城市和建筑形态的产生应当由环境中存在的确定的要素来决定,于是“诱导”的概念就产生了,使用特定的电脑程序,对环境要素加以回应,然后符合环境和个体本身需要的形态就出现了。就好像是地貌的形成是地质和环境的合作,生物的形态是自生的繁衍需要和环境的选择的结果一样。

大江户地铁线饭田地铁站(iidabashisubwaystation)就是这样解说道:“这件作品的形象,地下的部分象是植物的根,植物是将根伸到有柔软的土的地下,和有水分的地方,而让“叶子”之间尽量不重叠,这样可以享受太阳光的洗礼,在水和光处于最好的条件的情况下寻找最理想的形。如果条件能够满足,自己就可以自由地成长,这就是我的设计想法。”在这个设计中,他便运用了自行开发的软件,给予环境参数,诱导建筑形式的产生,整个过程自动发生,地下运动的是象浪一样发光的网,通到地上之后形成翼的形状。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先制作电脑图像或是模型,得到预期的形态,而是使用电脑程序,设定形态产生的模式,通过程序自动地在解决形态问题同时形成空间。

对于这些建筑师来说,数码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对建筑空问的新的认知,带来了建筑创作的新的方法,帮助他们面对新的时代面临的新的问题。多学科的交融发展、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交流方式,新的美学思考和技术极限,这些是他们努力思考和试图回答的问题,数码技术帮助他们理解,协同他们给出答案,也创造出新的建筑形象。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由于新的数码时代建筑学思考的深入,数码建筑教育的开展和普及化,数码时代的更有冲力的新生代力量正如雨后春笋一样迅速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新的建筑师加入到数字时代建筑形态的研究中,他们可以选择成为创作可实现的真实的有数字时代特征的建筑的建筑师,也可以选择成为在网络世界中和游戏世界中创作和建造的虚拟建筑师,传统的“建筑师”的定义正在被改变。

他们所接触的建筑教育和对空间的认知和前辈们已然不同。出生在数码技术开始大行其道的时代,成长在数码技术广泛应用的生活中,使用网络进行远程交流,玩网络游戏,他们对生活、交往、空间的理解和认知都有着独特的观点和想法,无所顾忌的探索,创造出全新的建筑形象。

在具体现实性的数码时代建筑范畴中,设计依然和建筑的实质存在相联系,不管如何复杂的建筑形体和空间,依然需要遵从最基础的力学原则,解决最基本的建筑的功能性的要求,解决物理的、生理的要求。当然,数码时代的建筑同时也要承担起对新时代的思考和设想。数码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得到了新的创作方向和不同以往的解决方法,也带来了新的审美的取向,建筑越来越轻盈、透明、开放,也变得更具有柔性、动感、混沌的特征,迥异于传统。新的具有数码时代特征的建筑将不断的挑战我们的认知,带来新的不同的形象,让人产生新的体会。

存在于网路中的虚拟建筑拓展了建筑师所服务的范围。数字空问中的建构以多维的可感知的空间形象增强了网络世界的真实感和亲切感,虚拟建筑功能实现利用视频和交互的设备把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和虚拟世界联系在一起,这是cyberspace发展的方向,也将是未来建筑师的从业方向之一。

数码技术论文范文第3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黑白胶片的时代,照片很少,只记录下人生的几个瞬间,在家人一次次的翻阅中,它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但照片渐渐泛黄,日益模糊。

数码技术的时代,照片很多,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可以随时上传到网络与人分享。它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但在快速浏览与频繁更新中,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要求: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段文字材料讲述了黑白胶片时代与数码技术时代两种照片的不同特点和它们所唤起的人们的不同感受。其中叙述黑白胶片时代照片的特点时指出,它量“少”、容易“泛黄”、“模糊”,但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叙述数码技术时代照片的特点时指出,它量“多”,“从不泛黄,永不模糊”且更新“快速”“频繁”,但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

试题虽然没有用说明或提示语言来引导考生朝何种观点去写文章,但这段文字材料本身通过对比所包含的客观意义已非常明显:肯定了数码技术时代拍照技术高于黑白胶片时代,但后者“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而前者“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黑白胶片时代的怀念和对数码技术时代的某种惋惜。其中怀念的是什么?是那“永不褪色的记忆”;惋惜的是什么?是那被稀释了的“值得珍惜的点滴”。虽然没有具体所指,但显然是那些蕴含于照片中的亲情、友谊、人生风采、生命印记、生活风貌或历史足迹等,概之,就是那些富于人文性的点点滴滴。可见,材料明显表达了一个中心问题: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问题。

我们知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问题已成为一个令人困扰的现实问题,也一直成为一个世界性争论的话题。今年的作文试题试图以小见大,通过一个看似平常的具体事例,引发考生思考和言说这个较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很有现实意义。这样的作文试题是值得肯定的。

面对试题提供的材料,考生至少可以从以下几种角度立意和写作:

第一种,可以循着材料的观点,从科技与人文的矛盾角度去立意,即通过新旧照片的比较,表达对黑白胶片时代所积淀的人文性的怀念和对数码技术时代人文缺失的惋惜,进而联想类似现象议论科技与人文的矛盾关系。

第二种,可以从不赞成材料观点的角度立意,即着重描述或论证数码技术对人文的积极意义,并展开类似现象的联想,进而议论科技与人文相互促进的关系。

第三种,可以从既赞成又不完全赞成材料观点的角度立意,描述或论证科技与人文有矛盾的一面,也有互相促进的一面,进而阐述不能把两者完全对立起来的道理,提出努力寻求两者统一的主张。

上述三种观点和立意都切合“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都可以写。作文评阅表明,顺着第一种观点即试题材料的观点写的考生占绝大多数。这是正常的,而且可以写出较好的文章,如登报的《透过那泛黄的老照片》一文就不错,作者由两个时代的照片对比联想到传统书信与电子邮件、微信、QQ等,认为这些现代电子技术虽然“使空间不再成为心灵的阻隔”,但“碎片式的简短回复,不但使人的思考变得肤浅苍白,却再也品味不到‘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的幽怨温情以及每个文字背后的如泣如诉、辗转斟酌的纠结缠绵……”,所以不得不承认的是“古典与美感的消磨与丧失”。文章联想较丰富,文笔优美老练。第二种,从不赞成材料观点的角度立意,此类作文很少,但也有写得较好的,如登报的《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一文开篇就说:“……人们纷纷怀念起黑白胶片的时代,以为它能收藏人生值得珍惜的瞬间。然而,愚以为,数码时代的技术,更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其理由是,“数码时代下更能保留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能“记录下一个生命完成的历程”。另一考生写的《谁为照片背后价值的流失负责?》也认为,“不是技术的进步让我们丢弃了照片背后的人文价值”,而是过于“急促”的生活节奏和“浮躁”的人心“导致了人文关怀的减少”。这类作文提出不同观点绝非“偏离题意”,与那种只是“沾上点边”的作文绝非同一回事,它是紧扣材料的观点发表意见的,不仅允许,而且要充分肯定。试题材料虽然蕴含的观点属于第一种,但试题并没有要求一定要赞成材料的观点和按材料的观点来写,“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等于不能提出不同观点。至于第三种观点即辩证地论述科技对人文影响的两面性的作文就很难见到了。

其实,真正能够从科技与人文关系的高度上来议论或记叙的考生可谓凤毛麟角,大部分考生停留在就事论事或就事叙事的水平上,或只是对试题的材料进行复述与扩写,说来说去总跳不出“哪种照片更能给人留下记忆”的议论,总是不能上升到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高度上,所以,真正“内容深刻”的作文不多。拿被评为优秀作文登报的几篇来说,多数基本没有进入这个高度。绝大多数考生只是一般地记叙自己看到父辈的黑白照片或他们给自己小时候拍的黑白照片时如何激动,如何勾起对于往事的记忆而已;或只是说“数码技术时代照片太多,结果是在浩茫的照片之海中稀释了本应珍存的生活记忆”云云。而能够提升到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高度上的,其中又存在着几个突出缺陷:其一,有的考生为了肯定老照片的人文性,便贬低数码技术时代拍照技术的积极意义,绝对化地说新照片“不能珍藏美好的感情和记忆”,好像必须回归黑白胶片时代才有“永不褪色的记忆”(这更不切合年轻人的真实心态和兴趣),才有人文似的;其二,老照片的人文性体现在哪里,为什么值得珍惜,不少考生除了翻来覆去说着材料说的“记忆”二字,就再也没有别的见解。其三,敢于对材料的观点提出反对或不同意见的考生又往往说不出科技对人文的积极意义。这些情况概括起来就是:说理能力不强,独立思考不足,思维不够辩证。这是多年来考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在本届考生身上的又一次反映。

今年考生作文反映出来的上述缺陷又一次提醒我们,学生的作文训练不能只注重素材积累,还要进一步加强“认识积累”!笔者曾在一些文章中反复强调过这个问题,不久前在深圳、广州两所中学做创新作文讲座时,我又提出学生要学会“转识成智”,要提高思想水平(认识水平),只积累材料而缺乏对材料的“认识智慧”,会造成用材不当,更不可能写出内容深刻的好文章。说理能力强不强,思维辩证不辩证,能不能发表独立见解,都与你的认识积累、认识智慧密切相关。今年作文试题给你一个材料,但你对该材料缺乏一种认识智慧,缺乏对材料涉及的有关科技与人文关系的认识积累,怎么可能写出有水平的作文呢?认识积累的方法或途径,一是平时养成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出现的现象进行思考,多和他人交流和说出自己的见解的习惯;一是多阅读一些评论性书籍或文章(如报刊的“时评”之类),平时点点滴滴地阅读,点点滴滴地积累,你的认识水平自然而然就提高了,一旦碰到某一个问题,你就能说出深刻的道理。例如,现代电子媒体作为一种新科技出现以后,引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化,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社会学家、文化学家已围绕着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如果我们的考生平时阅读一些这方面的文章并加以思考,形成自己一定的认识,那么,作文肯定能出彩。再如,关于传统文化问题,如果给你一个材料:某学校毕业典礼仪式上,全体师生穿汉服,行汉礼,奏汉乐。要求你就这个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你能不能写好这篇文章,就要看你平时对“传统”与“现代”两种文化的关系的“认识积累”了!

回过头再说说今年作文试题的其他特点和意义。

今年作文试题除了提供文字材料外,没有附加任何引导词或提示语,这很值得肯定。写作,从思维培养目标说,本来就是要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用命题人的观点去规范学生,让学生成为你的观点的注释者或复制者。附加引导词或提示语,也许是因为担心学生不理解题意。如果许多考生真的不理解题意,那只能说明试题的文字表达不明确或故意制造审题障碍,要不就是暗示考生要按照某种观点去写。这种做法说到底都会产生限制考生独立思考、自主立意的消极作用。今年的作文题不附加任何引导词或提示语,无疑给考生提供了更自由的独立思考、自主立意的空间。

有的考生担心独立思考可能使自己的观点与命题人或材料的观点不相符而得不到高分,甚至会被认为“观点错误”而被打入“地狱”。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不必担心。以2002年高考作文为例,当年试题提供的材料是:“有一位登山者,在途中遇上暴风雪。他深知不尽快找到避风处,非冻死不可。他走啊走啊,腿已经迈不开了。就在这时,脚碰到一个硬邦邦的东西,扒开雪一看,竟然是个快冻僵的人。登山者犯难了:是继续向前,还是停下来援救这个陌生人?心灵深处翻江倒海之后,他毅然作出决定,脱下手套,给那人做按摩。经过一番按摩,陌生人可以活动了,而登山者也因此暖和了自己的身心。最后,两个人互相搀扶着走出了困境。”接着试题有一段话:“也许不是人人都会碰上这种生死的抉择,但是每个人却常常遇到、见到、听到一些触动心灵需要作出选择的事情。那时,我们大家是怎样选择的呢?又应该如何选择呢?”试题要求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那一年一位考生借一个哲学问题――火车司机的困惑(一辆火车驶来,几个人在轨道玩,就要被轧死,司机可以变轨选择弃用的旧轨轧死旧铁轨上的1个人来解救这几个人。你是司机的话,怎么选择?),提出“不选择”的观点,并认为“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其观点出人意外,与命题意图(该话题就是要求作出选择)不相符,但文章论说的思维逻辑过程清楚,说出了一种有哲理性的观点,结果得了高分。今年不赞成材料中的观点的,不也有获得优秀的吗?所以考生不必为此担心。

今年试题的另一优点是,材料内容对考生选择何种文体写作没有明显的制约性,既适合写议论文,也适合写记叙文;与往年的作文题比较,今年的试题特别适合记叙文写作;而且,不管选择哪种文体,都可以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法方式统一起来。一般说,任何作文题都可以选择任何文体进行写作,但为什么多年来不管什么作文题,学生都写议论文呢?这固然有各种原因,却不能不承认,题目对于选择文体是有影响的。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982)、“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1989)、“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1991)、诚信(2001)、“不要轻易说‘不’”(2008)、“回到原点”(2011)、“对待捐助的态度(由材料概括的标题)”(2013)等题目就比较适合议论文写作。而今年的作文题提供的材料的特定内容,容易使学生采取记叙文写法,例如写一个自己经历的新旧照片的故事。所以,今年选择记叙文文体的考生明显比往年多。就是说,今年的作文题客观上有助于改变多年来考生作文文体“单一化”即绝大多数写议论文的现象。

今年的作文题也有值得推敲的问题。如前所说,从科技与人文的关系高度上议论或记述的文章很少,究其原因,固然与考生的认识水平有关,但也与材料的语言表述有关。“能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和“值得珍惜的点滴也可能被稀释”两个关键句其实属于比较含蓄的文学语言,“记忆”、“值得珍惜的点滴”的内容是模糊而宽泛的,是感情积淀还是生活印记?是历史痕迹还是青春风采?考生仍然要“猜”,又说不出,更不容易用“人文”来概括,只好都照着材料说的“记忆”去说,去写。就是说,今年作文试题仍然存在着审题障碍。如果直接用“科技的发展必然导致人文流失吗?”为题,那么,就不至于那么多考生总停留在有关“回忆”、“记忆”、“珍惜点滴”的言说上了。所以,我赞成这样的观点:高考作文命题无论是标题还是所提供的材料,其要义都必须清楚明白,避免给学生制造审题障碍。高考作文的测试目标应该是思维能力、认识能力、批判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不是揣摩题意的审题能力。

数码技术论文范文第4篇

本文以2012江苏高考英语试卷中的完形填空题为例,简述议论文文体的完形填空题的解题的方法和技巧。

一、以议论文文体的基本结构为解题的突破口议论文是作者通过提出论点,阐述事理,发表见解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体的完形填空也是如此。

1.首句关键,论点明确

议论文,绝大多数都把文章的首句作为文章的主旨。作者通常用来提出通篇文章的主要论点,然后分段就论点提出论据和说明。

The concept of solitude (独处) in the digital world is almost nonexistent.

这是该完形填空的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而正是这句话,提出了全文所要论述的论点:The concept of solitude ... is almost nonexistent. (在数码技术的世界和社会中,独处的概念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论点十分明确,因此,以下的文章就围绕nonexistent而逐步提出论据的。

2.逐段论证,相互印证

我们通常说,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论据形成一体,相互支撑,使文章脉络清楚,更加富有逻辑性。

第二自然段:The desire to be connected has brought solitude to a(n) 39 as weve known it...从“被联系”的角度论述“独处”的终结。

第三自然段: Most developed nations have become 43 on digital technology simply because theyve grown accustomed to it, and at this point not 44 it would make them an outsider. 45, many jobs and careers require people to be 46. 从大多数的发达国家的人依赖于数码技术进行工作的职场生涯进而论证。

第四自然段:I suppose the positive side is that solitude is still possible for anyone who 48 wants it... 以作者个人对connection的反面观点进行论证。

3.得出结论,首尾呼应

从第二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是围绕论点The concept of solitude ... is almost nonexistent而提出的论据,到第五自然段:Attitudes towards our connectedness as a society 54 across generations. .. Regardless of anyones view on the subject, its hard to imagine what life would be like 55 daily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y. 全文的最后一句话则是结论:Regardless of anyones view on the subject, its hard to imagine what life would be like 55 daily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y. 文章的首尾呼应,相得益彰。

二、以论点――论据――结论为主线

1.抓住首句,理解文意

对于议论文文体的完形填空,抓住每个自然段的首句是做好试题的关键。一般议论文的主旨句都是每个自然段的首句。

2.理清文章的论点、论据和结论,推出答案

理清文章的论点、论据和结论是做好议论型完形填空的关键。一般来说,能说明论点主要内容的答案可以在论据中得到印证,并且论点里的某些答案也可以与论据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论点和论据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

3.注意前后和首 (论点) 尾 (结论) 呼应

数码技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码技术;室内设计表现;虚拟现实

数码技术在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制造、通信与信息产业、传统广播电视行业、信息家电行业与数字媒体艺术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体现在广告制作、影视制作、平面设计、虚拟空间设计、计算机动画制作、游戏设计制作等方面。数码技术的涉及面是非常广的,它涉及计算机文化与应用技术、美学与美术技能、网络技术、图形图像技术、软件工程等,还涉及中西艺术审美观。为了满足当前室内设计表现的创新性要求,在大批设计人员的努力下,现代室内设计的表现方法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所谓的创新性,就是要求设计师发挥想象力和设计灵感,综合各种设计思维,设计出效果独特的空间形式。在当下的室内设计表现中,一些设计师仅仅通过设计草图、手绘效果图或电脑制作的效果图来表达设计理念,试图用这样的理念表达形式传达完整的设计思想。仅有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节点图、透视图等较多的图片表达形式,还不能完整地表现设计主题,会限制设计委托方对设计的理解,从而影响设计委托方对设计的判断。这就需要设计师在设计中加入新的元素,从而解决这一问题。

虚拟现实技术可以用来改进设计的表达形式。虚拟现实是一种高级的人机界面,它可以实现味觉、嗅觉、听觉、触觉与视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的实时模拟和实时交互,既能模拟现实世界的信息,又能虚拟人类无法创造的环境信息。人们对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简称VR)并不陌生,它是一种四维的虚拟环境,即在三维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这一维度,这是虚拟现实技术与传统3D技术最大的区别,也是其最大的优势。虚拟现实的概念源于萨瑟兰的“终极显示”(TheUltimateDisplay)概念。对于“终极显示”这一概念,萨瑟兰是这样描述的:“通过这个窗口,人们可以看到一个虚拟的世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是怎样使那个虚拟世界看起来更加真实,在其中行动真实,听起来真实,感觉就像真实世界一样。”他设想用计算机构建一个虚拟的物理世界,观众可以与其进行交互。现在,虚拟技术在计算机硬件和相关虚拟软件的支持下,可以模拟出一个接近现实环境的场景。在这个虚拟的场景中,使用者可以看,可以听,甚至可以触碰,也可以进行互动交流,与在真实的环境中几乎相同。这就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优点。1993年,迈克尔•海姆博士在《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一书中归纳了此前研究者对虚拟现实特点的描述,即模拟性、人工性、沉浸性、全身沉浸、交互作用、网络通信。同时,他还综合自己的研究,将虚拟现实的本质特性概括为四种,即主动性与被动性、操作性与感受性、远距离出场与对现实的强化。虚拟环境对现实的模拟程度可以分为三个等级:远程呈现、增强现实、虚拟世界。远程呈现的现实度最高,它可使用户以远程的方式虚拟出场。出场相当于“在场”,即用户能够在现场之外实时感知现场,并进行某种操作。增强现实是指通过计算机将虚拟的信息叠加在现实场景上,它具有中等的现实度。虚拟世界是最远离现实的,它是完全虚拟的,是数字化且无边界的虚拟环境。

完整的室内设计流程有以下几个阶段:资料收集阶段、概念设计阶段、方案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施工实施阶段、设计后评价阶段。每一个阶段的重点是不同的。虚拟现实技术主要可以在方案设计阶段得到应用。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室内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虚拟建模、虚拟渲染、虚拟摄影机设置、运动速度控制等。其一,虚拟室内建模。虚拟室内建模可以先用其他三维软件进行,在专业的三维建模软件中建立三维模型,然后放到相应的虚拟环境之中。另外,VRML等专用的虚拟现实建模语言也可以完成此项操作。其二,虚拟室内渲染。导入的模型可以利用OpenGL完成渲染,也可以用SketchUp进行渲染。其三,虚拟摄影机设置。在虚拟室内空间中,虚拟摄影机可以模拟虚拟观察者的眼睛。一般情况下,焦距应与人的正常视野接近,高度一般为人眼的平均高度。如果需要漫游,虚拟摄影机应尽量保持平视。其四,运动速度的控制。物体运动快慢不同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视觉影像,这就需要设计师根据场景的性质设置不同的运动速度。恰当的运动速度能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虚拟场景体验,能让观察者获得更好的体验。以往的室内设计表现方法是以图纸为载体表达设计师的设计构想,设计师采用这种表达形式无法全方位地与设计委托方进行交流,在空间的设计上也会因为见解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空间感。设计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设计委托方看到逼真的室内环境,使其充分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直观地就设计中的问题与设计师进行交流,提出调整意见,得到自己想要的设计形式。

设计师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并结合设计思想,可以创造出一个充分表达设计理念的虚拟建筑室内空间,可以全方位地表现室内空间的布置和特点,从而完整地表达设计意图。虚拟现实技术为室内设计表现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虽然现在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技术上,虚拟现实技术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但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定能在室内设计领域实现人类感觉高沉浸的虚拟。在室内设计中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将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位.数码技术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方东.论数码技术的发展趋势.美与时代,2006(11).

[3]于吉震,杜立君.论数字艺术的发展.装饰,2006(6).

[4]付志勇,高鸣.三维游戏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美)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金吾伦,刘钢,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7.

[7]申蔚,曾文琪.虚拟现实技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8]刘丹.虚拟现实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湖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8).

数码技术论文范文第6篇

1. 文章篇幅一般较长,容量大、思维跳跃性较强,作者往往通过分析某一具体事例来阐述自己的一个论点。

2. 议论文的三个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实际上,一篇文章就是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一篇议论文体的文章往往都具备这样的属性。

不同的议论文可能采用不同的论点引入方式,因此在把握文章论点时应根据其不同引入方式,采用相应的解题方法。常见的有下列几种情况:

(1)开门见山式。有些议论文在文章的一开始就提出文章的论点,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事例来对论点进行论证和说明,而在文章最后总结概括全文,这是最常见的一种。

(2)导入式。有些议论文作者先叙述生活中的某一事例或某种生活现象,然后基于这些事例或生活现象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论点,然后再用具体的论据去说明论点。

(3)画龙点睛式。有些议论文,作者一开始并不急于点明自己的论点,而是先描述生活中的某一个事例或现象,然后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自然得出结论,从而将文章升华。

掌握议论文的特点,把握好作者在文章中所阐述的观点并结合自己的常识去推理和合理想象是做好这类完形填空题的关键。

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利用首句和首段信息把握全文的主旨大意。由于议论文的首句和首段往往揭示文章的主旨大意,使得文章“开门见山”。通过对主旨句的领悟,把握文章的主题和导向性,利于整体把握文章。

2. 明确上下文关系,充分利用语境信息解题。所谓语境,就是上下文,包括文章中语气的一致性,意思的连贯性、一致性,表达的合理性,论证的逻辑性等。通过文章所提供的具体的语境综合分析,确定最佳答案。

3. 充分利用关联词,关注文章的语篇结构及语言感影。议论文中常含有许多关联词,它们往往代表了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和内在关系,用于增强语篇的逻辑关系。同时文章的作者在写作时往往赋予了文章自己的感彩,语气和感彩的和谐会贯穿于全文。

【典题例析】2012年江苏卷(保留原题号)

The concept of solitude(独处) in the digital world is almost non?existent. In the world of digital technology, e?mail, social networking and online video games, information is meant to be 36 . Solitude can be hard to discover 37 it has been given up. In this respect, new technologies have 38 our culture.

The desire to be connected has brought solitude to a(n) 39 as we’ve known it. People have become so 40 in the world of networks and connections that one can often be contacted 41 they’d rather not be. Today we can talk, text, e?mail, chat and blog(写博客), not only from our 42 , but from our mobile phones as well.

Most developed nations have become 43 on digital technology simply because they’ve grown accustomed to it, and at this point not 44 it would make them an outsider. 45 , many jobs and careers require people to be 46 . From this point of view, technology has changed the culture of work. Being reachable might feel like a 47 to those who may not want to be able to be contacted at all times.

I suppose the positive side is that solitude is still possible for anyone who 48 wants it. Computers can be shut 49 and mobile phones can be turned off. The ability to be “connected” and “on” has many 50 , as well as disadvantages. Travelers have ended up 51 on mountains, and mobile phones have saved countless lives. They can also make people feel 52 and forced to answer unwanted calls or 53 to unwanted texts.

Attitudes towards our connectedness as a society 54 across generations. Some find today’s technology a gift. Others consider it a curse. Regardless of anyone’s view on the subject, it’s hard to imagine what life would be like 55 daily advancements in technology.

36. A. updated B. received C. shared D. collected

37. A. though B. until C. once D. before

38. A. respected B. shaped C. ignored D. preserved

39. A. edge B. stage C. end D. balance

40. A. sensitive B. intelligent C. considerate D. reachable

41. A. even if B. only if C. as if D. if only

42. A. media B. computers C. databases D. monitors

43. A. bent B. hard C. keen D. dependent

44. A. finding B. using C. protecting D. changing

45. A. Also B. Instead C. Otherwise D. Somehow

46. A. connected B. trained C. recommended D. interested

47. A. pleasure B. benefit C. burden D. disappointment

48. A. slightly B. hardly C. merely D. really

49. A. out B. down C. up D. in

50. A. aspects B. weaknesses C. advantages D. exceptions

51. A. hidden B. lost C. relaxed D. deserted

52. A. trapped B. excited C. confused D. amused

53. A. turn B. submit C. object D. reply

54. A. vary B. arise C. spread D. exist

55. A. beyond B. within C. despite D. without

答案与解析

36~40 CCBCD 41~45 ABDBA 46~50 ACDBC 51~55 BADAD

本篇属于议论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数码技术的发展,我们独处的概念几乎不复存在。尽管人们对现代技术的发展持有不同的看法,在当今社会,如果没有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一切都难以想象。

36. C。根据第一句话“The concept of solitude (独处) in the digital world is almost non?existent.” 可知在数码时代里,独处的概念几乎是不存在的,所以此处表示信息是被共享的。

37. C。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在信息世界里,独处几乎不存在,一旦被放弃,就很难再有了。once意为“一旦”,符合语境。though意为“尽管”;until意为“直到”;before意为“在……之前”,都不符合题意。

38. B。根据上下文,句意:在这方面,新技术塑造着我们的文化。respect意为“尊重”;shape意为“塑造,使成形”;ignore意为“忽视”;preserve意为“保护”。根据语境可知,应选B项。

40. D。根据后半句“and connections that one can often be contacted 41 they’d rather not be.”可知在网络连接世界中,联系一个人已经变得如此方便。reachable意为“可达到的,可获得的”,符合语境。

41. A。根据上下文,可推知,在网络世界中,人们已经变得如此容易被联系到,以致即使你不愿意被联系,也可能经常被联系。根据语境可知,应选A项。even if意为“即使”;only if意为“只要”;as if意为“似乎”;if only意为“要是……该多好”。

43. D。根据后半句“they’ve grown accustomed to it”可知,许多发达国家已经依赖于数码技术。dependent (on) 意为“依靠的”,符合语境。bent (on)意为“决心的”;hard (on)意为“严厉的”;keen (on)意为“爱好,喜欢”。

44. B。根据前半句“Most developed nations have become 43 on digital technology simply because they’ve grown accustomed to it”可知,此处意为:不使用它会让他们成为局外人。

47. C。根据后半句“may not want to be able to be contacted at all times”可知经常被联系是一种负担。pleasure意为“愉悦”;benefit意为“利益”;disappointment意为“失望”,均与语境不符。故选C项。

49. B。根据后半句中的“turn off”可知,此处应为意义一致的短语,shut down意为“关闭”,符合语境。shut out意为“关在外面,遮住”;shut up意为“住口”;shut in意为“关进”。

51. B。根据后半句“mobile phones have saved countless lives”,可知此处指旅游者在山上迷路了。故选B项。

52. A。根据本句中的force和unwanted可知,手机还使人们人感到困窘(trapped),因为被迫回答不必要的电话或者回复不必要的短信。excited意为“兴奋的”;confused意为“混乱的,困惑的,糊涂的”;amused意为“愉快的”。

53. D。根据上一题的解析可知,此处为回复短信。turn to意为“转向;求助于”,submit to意为“提交;服从”;object to意为“反对”,均与语境不符。

数码技术论文范文第7篇

回顾艺术史,我们发现艺术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总是密不可分的。科技的进步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物质保障,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同时也对传统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版画发展的历程中,木版画、铜版画、石版画、丝网版以及综合版等版种的出现和发展,无一不印证了这一点。而在数码技术大行其道的今天,图像生产的主要媒介工具已经由原来较为单一的传统绘画材料变成了照相机和印刷机, 传统手工绘画技术已不是唯一的制图方式。数码版画的出现印证了当今人类文化资源共享的趋势。它符合信息时代简洁、精确和高效的审美标准。这既是信息时代数码技术推动版画艺术前进的必然产物,也是版画艺术和数码技术相互融合后所拓展的新艺术形态。

二、数码版画对传统版画的继承和发展

(一)数码版画在技术上对传统版画的继承和优化

版画相较于油画、水彩、壁画等其他画种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传统版画是在“板”上进行的绘画。它们制作工序复杂,在工具、材料、制作方式上都与其他画种有着较大差异,这直接导致了绘画效果与创作方式的差别。比如在表现类似光影、形体转折等层次丰富、变化微妙的部分时,版画的表现手法是间接与概括的,它不能像其他画种(油画、水彩画等)运用柔软的画笔轻松直接地描绘光影柔和的过渡效果,而是通过对形体的概括归纳和块面的组织控制来构成画面,从而形成了版画线条明确、边缘锋利、层次分明、色调明快等特有的艺术语言。但是受制于版种及技法的局限,传统版画相对单一的表现语言已经无法满足当代艺术家的表达需求。虽然出现了一次又一次对版画多样思维与新表现形式的革新,特别是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尝试。但是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媒体时代和读图时代,我们的生活环境每时每刻充斥着各种图像的视觉轰炸。如何使相对静止、单一的传统艺术形式继续吸引观众的视觉神经,让传统绘画继续保持活力,这是对艺术创作者的又一个挑战。这使得艺术家对画面承载的信息量、表达创作理念的准确度和思维空间的模拟与延伸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版画特有的艺术语言和手工印制出的肌理感――“印痕”是非常让人着迷的,但是要想将不同版种的版画语言(比如铜版画的美柔丁技法细腻的层次感,石版画汽水墨技法在石板上堆积的独特肌理,丝网版画照片写实的质地、鲜明的颜色,木版画的刀法等)在同一张版画作品中表现出来,是极其复杂和难以实现的。而在数码版画创作中,我们可以先利用数码相机和扫描仪将各个版种的“印痕”、肌理效果进行翻拍或者扫描,搜集整理并导入电脑,再根据创作需要随时应用到画面中,通过电脑软件既能方便地制作出传统版画固有的颗粒感、肌理的质感,还可以轻松地将几乎所有版种的艺术语言叠加到同一张画面中。不仅如此,油画的笔触、壁画的质感、水彩的肌理等其他画种的绘画语言和特殊效果也可以借助数码图像虚拟的手法得以融合与实现。数码版画的图像处理技术打破了画种之间的局限,让各种绘画语言都轻松成为创作者的工具和素材,帮助创作者将天马行空的艺术构思更准确地传达给观众,使作品具有多视角多样化的视觉冲击力。

(二)数码版画对版画创作思路的拓展

由于传统版画制作的耗时、耗力,在一定程度限制了艺术家的创造力。在创作传统版画时,版画家除了需要考虑绘画的基本因素外,更要考虑手工制版和印制技巧,这导致很多版画家在进行创作时过于注重技术,沉迷于工艺制作过程,而不自觉地忽视了作品的精神内涵及内在情感的表达。作品中往往只体现出了精湛的制作技巧,而作品内涵却没有完整地呈现,这是令人遗憾的。

当下,艺术家不断地探索如何更好地将艺术形式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并且大胆的利用新媒介进行了一系列创作尝试。而在版画学术研究领域,由于当代图式的多样性与审美习惯的改变,促使版画家们不得不对一些传统美学问题(创作习惯和创作思路等方面)进行反思。在今天的版画创作中,数码版画技术作为新的创作媒介已经被广泛运用,它在技术上打破了传统版画制作工序复杂的制约,让艺术家将更多的精力从制作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创作方法上的便捷,能够在画面效果上超越传统版画的技法表现,进而帮助艺术家将脑海中的模糊灵感,转化成超越虚拟空间的真实概念。这让艺术家在获得了巨大的创作信心的同时,也为他们的创作思路带来了空前的自由。数码版画赋予了版画新的生命力,让艺术家创作出一些以前“不敢想”和“想不到”的作品。

(三)数码版画的艺术缺憾

数码版画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地将数码版画和其他传统画种简单地比较,并且“炫耀”它的无所不能。虽然数码版画具有“便捷性”、“丰富性”、“综合性”等优点。但是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传统版画的真实质感和丰厚的物质内涵是数码版画所缺失的。传统版画特有的美感,是基于它特别的制作方式、制作工具以及材料的不同而产生的,它在制作过程中的复杂性和循序性都是数码版画所不能比拟的。这是材质、技艺、印痕这些要素在作品中巧妙地融合,构成的特有的视觉与触觉的美感,这就是“印痕”美。它是版画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一个根本艺术特性。而数码版画损失了艺术家手绘的生动性和人工的印迹,它没有传统版画的刀味、木味、印痕, 减弱了手工制作产生的间接艺术魅力,这些正是数码版画的艺术缺憾。

质感缺失的问题是我们在数码版画创作中需要重视和改进的。从数码版画的创作规律来说,它的视觉基础是数码软件模拟在显示器当中的虚拟图像信息,它是利用计算机技术模拟出的艺术家心里的意象图像,因此数码版画不能像传统版画依据真实材料材质特性的不同来进行相应的创作。那么如何改进数码版画的质感缺失呢?根据数码版画创作实践中的经验和积累,笔者认为,数码版画创作者必须要明确地了解数码版画的优势和劣势,才能在在创作中取长补短。首先,创作者必须在充分理解传统版画的技法知识和艺术特征的前提下,能够对数码绘画软件和电脑艺术创作语言全面熟练地掌握;其次,在数码版画制作的过程中,其材质美的缺失需要通过更细致的数码艺术处理和效果把握来进行弥补;最后,根据作品效果挑选合适的打印纸张,进行高品质的打印出图。总之数码版画的制作过程和画面审美应该遵循版画艺术的基本艺术特征,在坚持传统版画的基本特性的原则上进行数字化革新。只有这样才能使创作出的作品,既有传统版画艺术语言的特征,又有数码版画艺术作品的韵味,进而将当代艺术形态的创作精神与独特的审美特征充分地展现出来。

结语

数码版画相较于传统版画,由于载体不同以往的媒介物,其呈现出的面貌也不相同,为画面所构成的艺术效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与广阔的创作空间。当下,许多艺术家一方面承认电脑的无所不能并期待着电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能够为艺术创作带来美好前景。另一方面却认为数码版画质感单薄,缺少版画的特有魅力。通过对数码版画创作的具体实践探索,同时又和其他传统版画的审美特征相比较,试图总结分析出数码版画的审美特征。数码版画应该寻找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而不是简单地模仿其他版种的视觉效果。美术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是有着直接联系的,版画技术的发展在这方面表现得尤其明显,而数码版画随着科学技术发展轨迹不断演变到今天,也许根本原因是因为其原理的便捷性。对于版画艺术家来说,这种一直不断改变自身去适应某种新需求的特性意味着这个行业将有更新、更美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俊. 数码版画在当代版画发展中的现状研究及相关思考.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

2009(5).

[2]王珍珍. 谈数码技术在当代中国版画中的应用与发展.科教文汇. 2010(2).

[3]许欲晓. 解析数码版画的艺术形态.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

数码技术论文范文第8篇

辩证分析法,是指分析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它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既要看到它本身的因素,又要看到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等等。让素材的运用闪烁思辨的色彩,就要发散思维,分析素材之间的异同。列举的素材,如果是从肯定的角度证明论点,不妨先说它的缺陷,再强调其与观点之间正面的有机联系;如果是从否定的角度证明观点,不妨先肯定其合理有益的因素,然后突出其反面的、有害的、发展的可能性。

在运用辩证分析法析例时要注意:既要看到对立,又要看到统一,不可片面下结论,要辩证地、历史地、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局,力求抓住一个问题谈深刻,切忌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式地泛泛而谈;既露锋芒,又把握分寸。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

妙招一:二分式

一分为二,对立统一,逆向思维求深刻

形形的素材无不具有各自的外部表象和内在本质。所以,我们在分析素材的时候就不能只流于表象,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素材的正面,又要看到素材的反面;既要看到素材主要的一面,又要看到素材次要的一面。唯有在对立统一中巧妙切分,才能产生认识上的质的飞跃,全面地揭示素材的本质。

高考速写 合作共赢,成就美好声誉。如今方舟子、崔永元的“口水大战”让人大跌眼镜。从最初的“华山论剑”到如今的“死缠烂打”,他们恨不得将对方置于死地。而频繁的脏话更给央视名嘴、打假斗士抹了黑。他们不曾看到,爱因斯坦和波尔的“巅峰对决”,二人既为竞争关系,又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在学术论战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两位科学巨人就如同那合抱的选手,在竞争中相互协作以实现共赢。(《狭路相逢,合作共赢》河北一考生)

高分解密:该文段由反入正,阐述观点。考生先举出方舟子和崔永元在争论中的不雅现象后,巧妙援引爱因斯坦和波尔的科学之争的史例,并作评议:“爱因斯坦和波尔的‘巅峰对决’,二人既为竞争关系,又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在学术论战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思想。”然后进一步类比:“两位科学巨人就如同那合抱的选手,在竞争中相互协作以实现共赢。”二分对照,辩证分析,鲜活的素材有力地印证了题旨和论点。

技法点津:要想将素材进行正反对比,注意比较的双方要有可比性,要注意建立合理的参照系,没有共同的参照系,两者就无法进行比较。素材的正反结合使用,是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思维过程。同学们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联系生活、结合实际,深入挖掘素材的内涵,有的放矢,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妙招二:联系式

由此及彼,映衬因果,聚焦思维巧拓展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任何素材的构成都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思考,才能深刻揭示其内蕴。任何一种现象都不可能平白无故地产生,学会多维思考,才能聚焦素材的内在逻辑,准确地揭示出一个矛盾产生、一个事物出现的原因,使我们的见解明白透彻,体现出缜密的思辨力量。

高考速写 当物欲让规矩渐行渐远,时光便瘦了良心。“不学礼,无以立。”汉代贾谊曾把是否讲礼、守礼看作是人与兽的区别。

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在传统家庭中长大。在他很小的时候,家里长辈就教他方方面面的规矩。他对他的儿子亦是如此,打小就让儿子学习各种规矩。郭德纲说:“规矩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法宝。你可以没有什么文凭,没有什么钱,也未必是做多大事业、经天纬地的人,但如果你讲规矩的话,一说话、一办事,最起码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人。”他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也处处遵循规律,事业稳定、家庭美满便是他最大的收获。(《遗失于岁月的美》北京一考生)

高分解密:在这里,考生巧妙地将贾谊的名言与郭德纲的家风串联在一起,一略一详、一古一今,充分地论证了“老规矩是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法宝”的论点。

技法点津:利用事物间的相近、相似、相反等联系,发挥联想和想象,可以由对已知事物的感知而联想到与其在内容、形式、性质、特征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相关性或相反的其他事物,进而透过事物之间的关系,串联自己的感受和思考,使得文章论理皎然,更富有创新性。

妙招三:辉映式

虚实相生,悠长意蕴,动态思维见高度

古人作画,非常喜欢在整幅画面中留出一些必要的空白,借以表达一种“留白”之美,以期给欣赏者留下无限的想象和思索的余地。虚与实,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有鉴于此,我们在运用素材的时候,就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虚与实的关系:既不能太实,否则就容易呆滞不灵光;也不能太虚,否则又容易空洞浅薄。唯有虚实相生,才能使文章如行云流水,充盈而飘逸,给读者带来美的感受。

高考速写 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的原因是,数码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多样的照相需求,能及时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柴静在《看见》中抒发过这样的感慨:“生命不是用来比较,而是用来完成的。”假如用黑白胶片时代的技术来记录一个生命完成的历程,未免太过单薄,缺乏厚实感。而数码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个缺陷。让人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随意地照相。人们记录了一个生命的成长过程,从出生到学步,从幼儿园获得“好孩子”的称号到中学获得荣誉时的留影纪念。数码时代更能及时地保留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让人生变得更加厚实,更加充满韵味。(《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广东一考生)

高分解密:有虚有实,意在显旨。考生先引柴静《看见》中的语句:“生命不是用来比较而是用来完成的。”指出了柴静抒发的感慨。“假如用黑白胶片时代的技术来记录一个生命完成的历程,未免太过单薄,缺乏厚实感。而数码技术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个缺陷。”这是考生得出的结论,是实实在在的感受。一虚一实,对照议论,凸显全文主旨。

技法点津:联想转化,虚实相生,在写作中对引用的素材或因果探究,或假设推断,就可以让文章变得深刻有力。

妙招四:综合式

灵活创新,理性思考,辩证思维蕴深刻

理性源于对社会现象的深层感悟,源于对事物规律的深刻探求。对素材进行客观的全方位的审视和思考时,要放开眼界,突破思维定向,使自己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避免走入“一锤定音”的死胡同。

高考速写 正如“最美乡镇干部”安放心灵于为人民谋福祉,我们也应安放心灵于更崇高的境界。左拉说过:“一个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到那短暂而有风险的人生的意义。”这正如曼德拉在种族歧视严重的南非安放心灵于黑人权益保护,以一己之力奔走呼号,全心全意带领黑人与不公正的命运战斗着。他最终成就了“彩虹国”的绚丽风景。正如邓稼先、钱学森等一批科学界元老,安放心灵于国家振兴与民族崛起,使“两弹一星”的风景灿烂了整个中华大地。(《心之所安,一路风景》湖南一考生)

高分解密:此段文字借言叙事,灵活创新。文中截取曼德拉、邓稼先、钱学森诸人一生中最关键的时期的感人事迹,并用左拉的名言评议其人生境界,同时巧妙引入“感动中国”的颁奖词来讴歌邓稼先等人的高尚品质,既感人肺腑,又平添了思想内涵与文学色彩。

数码技术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艺术;审美;嵌入技术;数码艺术;嵌入关学;艺术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嵌入”已经成为我们所处时代的主题之一。它是个多义词,在生活中通常用于指将较小之物镶入较大之物,在化学上指的是将新分子加入两个分子或基团之间的可逆过程,对通信媒体来说指的是将某一网络的节点映射到另一个网络的节点。“嵌入”也在其他意义上被应用,如将伦理考虑嵌入经济学前提,将行政嵌入企业治理,将科学理论嵌入管理行政,将预算嵌入现实政治权力关系,将学术嵌入历史结构和世界结构,将人道主义嵌入哲学内核,将和谐观念嵌入审美心理结构,等等。新经济社会学在反对“经济帝国主义”的过程中将社会嵌入当成重要范畴。美学意义上的嵌入是指两个(或更多)原先彼此有别的审美对象根据求同存异的原则结合成新的系统。嵌入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进入,嵌入者不能游离于被嵌入者之外,二者必须形成某种整体;嵌入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融入,嵌入者不能消失于被嵌入者之内,二者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嵌入在美学上代表了兼济、包容、和而不同。嵌入作为一种现象虽然已有漫长历史,但却是由于诸多因素的驱动才成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跨学科研究对象。这些因素至少有:信息革命在深化过程中将推广嵌入式系统当成计算普适化的关键,使得嵌有计算芯片的各种嵌入式设备(特别是智能手机)大行其道;生物革命在拓展过程中将基因嵌入当成遗传工程的重要环节,致力于技术创新。方兴未艾的数码艺术以嵌入技术为基础,以嵌入美学为指南,既积累了有关嵌入的宝贵经验,又为有关嵌入的研究提出了诸多课题。

一、嵌入美学的由来

嵌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五代徐锴说“嵌”是“山深貌”,这是从自然现象的角度去理解层峦叠嶂。古人在欣赏风景时,经常用“嵌空”成为描述瀑布林石与背景之关系。如马臻诗云:“我闻匡庐之山青人天,上有瀑布千仞悬。嵌空金碧根高源,喷薄直自太古前。”曹学俭散文称:“城西雉堞下有洞,日洪崖。覆以巨石,其下嵌空。飞瀑时至,亦名滴水崖。”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观察到“嵌”的现象,火炉嵌入土坑以取暖等。在肉体上嵌入金玉珠宝,通常是显示当事人的尊贵身份;嵌入脚镣手铐,则是显示当事人的囚徒状态。就媒体而言,将参考信息嵌入文本而成为其注解,在复合句中应用嵌入式关系分句(Embedded Relative Clause),在特定文体中临时嵌入其他语体的标记(如在报道中嵌入法律条文等),将记者固定安排在军队各级单元中进行嵌入式战地报道,在新闻篇名中嵌入俏皮话等,都和“嵌”有关。在审美领域,“嵌”从工艺、艺术发展到美学观念,是技进于道的升华。

(一)嵌入技艺

作为技艺的“嵌”产生于工具制造过程中。例如,好钢嵌入粗铁为刃,剑把嵌入剑体为柄,宝石嵌入剑柄为饰等,都由一定的技艺实现。嵌入技艺在历史上至少产生了如下作用:一是促成了专门化嵌入手段的诞生,如销钉、铆钉、螺丝等;二是催生了以嵌入为特色的工艺品,如将纹样基因嵌入各种图案的织物,将不同色条嵌入表面的雕刻,白料嵌入蓝釉纹样以生成“蓝地堆白花”效果的陶瓷,等等;三是形成了与嵌入相适应的审美观念。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嵌入对于审美的意义,因而有戒指内嵌玛瑙等做法。正如明人高濂所说:“非为观美,不必镶嵌雕刻。”林有麟评琴称:“用紫檀薄片镶嵌,浑然无迹,可谓精绝。”这是指传统工艺层面的无缝衔接,即嵌入者和被嵌入者要达到完全、完善、完美的相互适应。嵌入者要适应新环境的各种要求,被嵌入者也要包容嵌入者的各种特性。清代魏源论及大西洋某民族时称:“俗多,独妇人以发蔽前后。凿颐及下唇作孔,以猫睛、夜光诸宝石嵌入为美。”用这种方法来装饰人体比较罕见,若说戴耳环,那要普遍得多。人们用“有眼不识金镶玉”来形容见识浅陋,可见嵌入性物态有时比单体性物态更受重视。即使到了今天,我们仍可观察到类似的现象,如豪华手机嵌宝石等。一般地说,所镶嵌之物必须是比较贵重、亮丽或稀罕的,这才能同时彰显其经济价值与审美价值。

(二)嵌入艺术

嵌入从技艺发展为艺术,和符号生产有密切关系。图画、语言、文字等本质上是嵌入性的,作为将文化意义赋予存在物的符号而起作用。符号可以嵌入物质之中,如清代赵藩诗云:“每逢眼界三分胜,最忆心期一笑同。安得诗成还画就,寄君嵌入小屏风。”这是将作为符号的诗画嵌入作为物质实体的屏风。反过来,物质实体也可以嵌入符号之中,如查志隆载:“石之上,堐高三四尺许。泉奔泻直下,侍郎万公大书‘水帘’二字,镌深寸许。泉嵌入字中,殊有胜态。”这是将作为物质实体的泉水嵌入作为符号的文字。当然,符号系统也可以相互嵌入,如在汉语作品中嵌入几段英文,在画面上嵌入几行诗句等。符号嵌入在现代社会中具备重要意义,如企业将其徽记嵌入于产品,为打造品牌所不可或缺。为吸引公众注意,某些商品名称使用了嵌字技巧,在物名中嵌入人称代词,如维尔豆奶粉、洁尔阴洗涤液、迷你发廊、维他命等。

顾名思义,嵌入艺术至少有三种解释:

一是将艺术嵌入于非艺术之中,如在客厅挂上油画,在工地播放音乐,在新闻网站加入动画片剪影等。这是使生活艺术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多样现实的重要来源。例如,挂在客厅的肖像画、静物画和风景画从视觉上提醒我们存在异于现实(不能按常规与之交互)又类似现实的人物、物体和环境,因而构成了生活空间与艺术空间的嵌套。当然,反向嵌入(将非艺术嵌入于艺术之中)也是可能的。

二是以嵌入为特色的艺术,如属于同质嵌入的俄罗斯套娃,属于异质嵌入的黄杨木镶嵌雕等。在视觉艺术中,法国艺术家穆勒哈姆(Dominique Mulhem)将全息图嵌入绘画结构之中,造就了全息画(holopainting)。在听觉艺术中,音乐作品彼此套用,如金奇作曲的《会唱歌的月亮》嵌入了王洛宾代表作的旋律。在语言艺术中,《诗经》使用套语,《一千零一夜》使用彼此嵌套的故事;对联嵌入人名、诗歌嵌入药名之类现象屡见不鲜。在综合艺术中,戏剧通过表演区划分嵌入不同空间,通过台词推进嵌套情节;影视通过嵌入镜头将连续性事件切割开来、以丰富其内容,在故事片中嵌入纪录片段落或戏曲经典折子戏、以创造其特色,将故事嵌入历史与现实之间、以形成其参照。各类艺术还可能彼此嵌入,如小说中嵌有诗歌、戏曲中嵌有绘画(舞台背景)等。嵌入古诗的廊桥浮雕,体现了语言艺术和视觉艺术的结合。

三是嵌入技巧达到高水准。不论人物嵌入情境、对象嵌入背景、小故事嵌入大故事,或者是画作嵌入画框、画框嵌入展馆、展馆嵌入大楼,还是灯光音响设备嵌入建筑空间、现代气息浓郁的玻璃体嵌入传统楼群、外来风格场馆嵌入本国城市、异邦元素嵌入本族作品,都颇有讲究。嵌入得好,成为有品味的佳作;嵌入得差,成为没水平的败笔。在这一意义上,“嵌入艺术”系就得心应手、灵想独辟、巧夺天工的境界而言。在各种嵌入技巧中,数字嵌入值得一提,因为它是广义数码艺术产生的契机,如“嵌十体”、“十数头歌”、“十数韵歌”等。

(三)嵌入美学

美学主要以美、艺术、审美心理为研究对象。将“嵌入”上升为美学范畴,产生了相应的三种含义。试析如下。

一是嵌入之美。可从三方面加以把握:

(1)这种美不是单纯、单质、单体的美,而是多重、多元、多体之美。以“金镶玉”为例。它不仅包含了金质之美、玉镶之美,而且还包含了金玉相配的技巧之美、金玉创意的隐喻之美。

(2)这种美不是特定框架内的美,而是不同框架之间的美。嵌入不只设定某种框架的存在,而且预设了相对上述框架而言的其他框架的存在,嵌入作为一种现象正是在不同框架的联系中产生的,例如,某一框架(或其中的若干要素)成为另一框架的子系统。嵌入之美也是在上述联系中显示出来的。

(3)这种美所代表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融合,因为不论嵌入者或被嵌入者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己的形态与特性,只是在新系统中达到相得益彰而已。它所追求的目标应当是我国古典美学所说的“和而不同”,或者说异美相济,包括异材为用、异质为用、异能为用等。

二是嵌入艺术观。主要内容为:

(1)艺术起源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文化嵌入。人类始祖以规模不大的原始群的形式存在,彼此之间的交流受到血缘差异、地理屏障、语言隔阂等阻碍。不论他们所使用的劳动工具或者所消费的劳动产品,都可能在流传过程中脱离先前特定群体的实用情境,进入其他群体的非实用情境,因而彰显其文化的(而非实用的)属性。当这类工具或产品被接受者认定为具有实用以外的价值时,就开始向文化载体转化。如果接受者主要从审美的角度看待它们,那么,它们就有可能被当成艺术品。这种情况比较可能发生于那些相对特殊的(而非通用性)工具或产品身上。

(2)艺术以嵌入的方式或形态存在于现实生活。在微观层面,艺术品嵌入于人们固有的生活空间。在中观层面,艺术身份嵌入于社会固有的角色丛,虚构成分嵌入于媒体固有的内容框架,审美想象嵌入于人们固有的心理过程。在宏观上层面,艺术既嵌入社会空间,又嵌入于历史绵延。

(3)嵌入是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不论是影视中常见的旁白,或者是将流行歌词用于日常交谈之类修辞,还是武侠片中外在暴力对抗和内在价值冲突的结合,都可以应用这一范畴加以分析。西方叙事学定义了与横向窗口相对而言的嵌入窗口,其特点是新窗口被推进到叙事堆栈的顶层,读者完全知道当前窗口关闭后叙事将返回到哪一个场景和哪一段时间;区分了有别于框架故事(framing narrative)的嵌入故事(embedded narrative)。

三是与嵌入相关的审美心理,包括:

(1)从嵌入角度所理解的审美心理。人是以嵌人的方式存在于自然界的。自然环境因嵌入人的身体、人的活动、人的印记而成为人化自然;社会环境因嵌入自然风景、自然资源、自然生命而成为生态社会。就起源而言,人类未必由地球上的无机物进化而来,有可能是来自太空的某种生命嵌入所致。对于移民来说,在彻底被所在国同化之前,他们总是作为嵌入者而存在,葆有与之相适应的心态。美的对象也是作为嵌入者而存在于心理世界的。它们不像生理对象那样被消化,不像物理对象那样被占有,而是既葆有其完整形态,又在人的心中唤起共鸣。

(2)因外物嵌入而产生的审美心理。人的心理因嵌入而产生变化。义肢、假眼、芯片等异物的嵌入,都会给当事人带来特殊心理感受。嵌入可以成为理解美感的一把钥匙。例如,符合社会预期的对象(如各种人体装饰品)的嵌入,会增进当事人带给其他人的美感。欣赏同质嵌入性作品,往往产生世界可以无穷缩放的感觉——大套娃里有小套娃,大宇宙里有小宇宙。反过来,大宇宙之外想必有更大宇宙,大套娃之外想必有更大套娃,只不过我们受主客观条件限制,难得其详而已。欣赏异质嵌入性作品,往往留下不同系统可以无限渗合的印象——《一千零一夜》故事之外有故事、情境之外有情境,好比“异次元世界”。

(3)以嵌入于外物为拓展途径的审美心理。人总是将自己的心理嵌入(用精神分析术语来说是“投射”、“移情”)于外部世界,对于纪念品、象征物来说尤其如此。反过来,人的心理必须结合所嵌入的社会环境来考察。这一点在旅居异乡之类情境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国外已经有人使用了“嵌入美学”这一术语。例如,金斯伯格(F,Ginsburg)强调:“对于许多土著生产者来说,作品的质量是由其包含、维护甚至是复活或创造特定的社会关系的能力来判定的。”她运用“嵌入美学”一词去描绘文本生产与这种生产所处的范围较广的社会条件的不可分离性。对于这种社会嵌入的含义,本文将在第三部分加以分析。

二、数码时代的嵌入

嵌入经历了以实物嵌入为主导、以符号嵌入为主导的阶段,如今正进入以新媒体嵌入为主导的新阶段。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软件嵌入是数码艺术发展的关键,链接嵌入是网络艺术发展的关键,智能嵌入是普适艺术发展的关键。它们的共同作用之一是推动了嵌入艺术、嵌入美学的数码化。

(一)数码嵌入技术

对数码技术而言,嵌入具备丰富的含义:(1)从数码编程的角度看,指令嵌入于数据,由此产生软件;软件嵌入于硬件,由此产生计算机;计算机通过接口电路嵌入应用系统,由此产生嵌入式设备。人们致力于开发Java之类嵌入工具,在数码设备中嵌入自我诊断程序,让浏览器内嵌于操作系统,推广嵌入式存储器、嵌入式处理器、嵌入式光电器件,通过嵌入无源器件(而非使用分立器件)扩展系统功能,等等。(2)从数码文本的角度看,超文本的妙处在于将线性文体嵌入非线性结构之中。文本因嵌入链接而成为超文本,超文本因链接嵌入知识而成为智能超文本。此外,人们使用嵌入解析器接受与分析交互者自然语言输入,开发支持目标连接嵌入的超媒体著作工具、将用各种多媒体工具开发的节目嵌入万维网的出版工具,对三维模型进行多媒体嵌入支持扩展,让DHTML支持字体嵌入(即随页面下载字体,保证特定的内容总是以相应的字体显示),应用允许文件结构的嵌套复杂到任意程度的标识语言(如XML),将表现指示器嵌入界面,等等。(3)从数码媒体的角度看,互联网是按照服务嵌入于平台、信息嵌入于服务的原则发展起来的。通信系统因嵌入计算机而成为数码通信系统,物品因为嵌入射频标签而成为物联网终端。人们致力于开发内嵌计算能力的家电,将网络化智能嵌入遍布各地的物理系统(包括自然系统与人工系统),甚至像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那样将微屏幕嵌入报纸,让读者可以在报纸上观看影视片。(4)从数码文化的角度看,人们利用嵌入式窃听器、摄像头进行监控与反监控,利用嵌入式木马、嵌入式防火墙进行入侵与反入侵。在商业上,纽约互联网公司允许顾客将作品嵌入样本画框中,看它们匹配与否,这是通过虚拟的“取景引擎”(framing engine)实现的。宽带视频公司采用免费+广告插片模式,将商家广告嵌入视频博客作品,由广告展示次数决定收入,这些收入由服务商和作者共享。(5)从数码现实的角度看,人工环境因嵌入计算机而成为虚拟现实,物理环境因嵌入数据层而成为增强现实,地球模型因嵌入海量地理数据而成为戈尔所说的“数字地球”。(6)从数码进化的角度看,生物人因嵌入机器成分而变为电子人,机器人因嵌入计算芯片而成为智能机器人,生物由于其基因嵌入了水印而成为人造生物。吉卜森小说《神经浪游者》的主人公通过嵌入肉体的端口使大脑连接到复杂的计算机网络。英国教授沃里克从2003年开始做相关实验,将特制芯片植入手臂,让自己的神经系统接人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互联网,从那儿控制里丁大学的机械臂。

在身体的意义上,数码嵌入技术和具身认识论存在密切联系。具身认识论主张认知内容由身体所提供,认知过程的方式和步骤由身体属性所决定,身体又是嵌,入环境的。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指出:“身体不仅仅是我们‘拥有’的物理实体,它也是一个行动系统,一种实践模式,并且,在日常生活的互动中,身体的实际嵌入,是维持连贯的自我认同感的基本途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身份也是由信息和通信技术重新定义的,因为它被嵌入我们的时空观念并背景化。美国加州大学贝克莱分校德弗莱斯主张发展嵌入性、具身性的人工智能。为此,不仅需要作为基础的大脑功能模式,也需要为我们如何以独特的方式具身嵌入于世界建模。换言之,必须在所开发的程序中包括很像我们自己的身体模式,连同我们的需要、欲望、快乐、痛苦、运动方式与文化背景等。

(二)数码嵌入艺术

嵌入是数码艺术创作的重要方法。它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层面:(1)着眼于数码编程,开发各种嵌入式艺术手段(如嵌入式菜单),利用嵌入控制参数生成分形艺术图形,等等。例如,1990年5月2日,加拿大沃特卢大学研究生怀特(Stephen White)了MOO第1版。当年10月,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柯蒂斯(Pavel Curtis)对这一程序加以改进,开发了内嵌的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从而使之成为如今广为人知的MOOs。(2)着眼于文本,在艺术文本中嵌入字体、图画、动画、音频、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嵌入取自数据库的各种信息、通向其他文本的链接。例如,1985-1986年,著名美国艺术家凯奇构思了既可横读、又可纵读的离合诗,向法国作曲家萨蒂(1866-1925)表示敬意。该项目在两个计算机程序支持下实现:程序IC根据《易经》中的随机过程从萨蒂的粉丝所写的纪念文章及《圣经·创世记》中选择文本;程序MESOLIST负责将萨蒂的名字用大写字母嵌入所选出的文本中。(3)着眼于数码媒体,在艺术网站建设中应用嵌入式浏览器、嵌入式客户端等软件;在艺术网页中嵌入网络服务,如将谷歌相册嵌入博客、将谷歌地图嵌入主页,在艺术社区中嵌入邮递目录,等等。(4)着眼于数码文化,如在数码图像中嵌入水印以宣示版权,在网站首页嵌入注册信息以证明合法性等。在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黑客艺术中,出现了将音乐/美术/诗歌等成分嵌入病毒以表现黑色幽默,在被黑的网站嵌入新的文字或图像以表明挑战性,将当局用于监控网络信息流动的软件嵌入自己的作品以示反其道而行之等做法。(5)着眼于数码现实,如克鲁格使用嵌入式计算机开发人工现实作品《视频场所》等。桑丁、工程师德凡蒂等人开发的洞穴自动仿真环境让用户戴上立体成像、嵌人头戴追踪技术的眼镜,使用一根“魔棍”,以手腕的精致运动操纵实时图像。主要面向即兴表演的网络环境(如MetaMOOphosis)设有供参考与发挥之用的内嵌脚本。交互性戏剧包含了实况演出和内嵌技术之间的交互。(6)着眼于数码进化,开发嵌入式电子人艺术、机器人艺术与生物艺术,如巴西裔美国艺术家卡茨将用于监控宠物的芯片嵌入自己的脚踝皮肤等。

软件嵌入是理解数码艺术发展的关键。传统嵌入艺术可以在软件技术支持下实现数码化,软件的嵌入特性也可以在艺术家的努力之下实现艺术化,数码嵌入艺术就是这样产生的。例如,由莫斯科移居德国的加尔基娜(Anna Galkina)创作的《嵌套玩偶》(TheNesting Doll,2002)试图表现自己对弹出式窗口的印象。作品本身是这种窗口的嬉戏,十余个乃至数十个窗口相叠,每个窗口都只有相同的画面(一个玩偶)。这些窗口跳动着,拒绝用户的关闭。摆脱它们的唯一办法是重新启动计算机。这一作品既是对俄罗斯套娃的推陈出新,又是对图形界面特性的灵思妙想。又如,瓦滕贝格(Martin Wattenberg)的作品《歌曲的形状》(The Shape of Song,2001)用图表呈现出353首乐曲的嵌套结构,让人们直观地把握作品的旋律。再如,美国艺术家拉兹雷尼的作品《脑壳》将四个扭曲歪斜的脑壳三维模型作为数码雕塑分别嵌在展馆小房间的四堵墙上,让进来观看的人颇感迷惑。汉森认为:这一作品所提供的是一种特殊的身心体验,并非将观者自身置于图像当中,亦非使观者改变对于特定场所的距离,而是由对图像的情感反应在其身体中生成某种场所感。将软件技术嵌入艺术作品,产生了不同的自动化等级。比较简单的是使用内嵌随机数发生器控制路径,比较复杂的要求计算机在某种程度上理解镶嵌在被生成的对象中的意义。

链接嵌入是网络艺术发展的关键。例如,装置艺术因为嵌入网络链接而成为联网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因为将网络链接嵌入人体而成为联网行为艺术,绘画、雕塑等因为内嵌网络链接而成为联网美术作品,等等。链接带来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联网艺术的状态可能因为网络信息的流动而产生变化,利用网络监控软件“食肉动物“(Carnivore)开发的各种在线作品就是如此;另一方面,访客的流动可能受到作品链接的影响。例如,美国ThingWorld公司出于营销目的在自己所制作的图案中嵌入链接,即使图案流传到其他网站,点击时都会引导访客返回到该公司站点。艺术家邦廷的作品《交流创造冲突》(Communi—cation Creates Conflict,1995)也利用了上述原理,通过嵌入首页的链接将访客带到专门化的交流门户。芯片嵌入是普适艺术发展的关键。一般来说,嵌入者小而被嵌入者大。如果说传统嵌入艺术重在以小出彩的话,那么,数码嵌入艺术则重在以小驭大,芯片对此起了关键作用。这里所说的芯片,是指具备计算机基本功能(或基本计算能力)的微型元件。机床因嵌入芯片而成为智能机床,服装因嵌入芯片而成为智能服装,艺术作品也因其嵌入而智能化。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嵌入式系统分部设想:在理想的世界里,人们将看不见计算机。人们购买到的任何东西,不管是怎样的没有生命,都将包括有经过改良的嵌入式处理器。当今许多实验室和厂商都热衷于研发这类“智能粉末”(smart dust)。它们可以为未来以普适计算为基础的普适艺术提供技术支持。

(三)数码嵌入美学

数码嵌入美学是对于传统嵌入美学的继承与发展。例如,哥本哈根信息技术大学约翰逊(Troels Degn Johansson)应用比较文学中的“嵌套”(mise enabyme,镜中镜)观念分析软件艺术对计算机媒体中表现问题的探索,说明计算机媒体是一种表达其他文化建构的媒体(字处理软件或文本显示软件中的“书”,媒体播放器中的“电影”,等等)的透明容器。∞美国学者瑞安(Marie-Laure Ryan)尝试将叙事学的隐喻资源扩展到电脑文化和计算机技术。受计算机编程方法的启发,她发展了递归概念。在计算机编程用语中,递归是指一种运算方式,即运算法则为完成某一任务而激活自身的副本。它可以类比于叙事学中所说的故事套故事或故事里嵌着故事。鲫

当然,数码嵌入美学也有其独特之处:(1)它所关注的嵌入之美主要是以软件嵌入、链接嵌入与芯片嵌入之类数码技术为基础而产生的。(2)它所关注的嵌入艺术重在对上述技术反常合道的应用。换言之,艺术家不完全是根据说明书来运用各种数码设备的。例如,没有任何一家宠物监控设备的厂商会在说明书上记载如何将相应芯片植入人体。但是,艺术家卡茨就这样做了。他以此显示自己同时作为人和动物、监控者和被监控者的存在,并展示了监控芯片植入某种社会学意义上的可能,唤起人们对此的思考。(3)它所关注的审美心理包含了数码时代特有的观念,如在审美过程中嵌入网络思维,以可嵌入的环境取代完全客观、孤立的认知环境等。正如阿斯科特所说,意义不是赋予的,而是协商而来,无穷尽地重新建构与重新定义;真理总是相对的,并非处于绝对的位置,而是嵌入于过程,是通过远程通信书写于人类行为最为自由的网络中。

数码嵌入美学包含了对数码艺术的期盼及相关经验的总结。理论家所关注的“嵌入”主要不是具体嵌入技术、嵌入技巧或嵌入创意,而是艺术与体制、思潮之间的嵌入关系。比较激进的英国学者阿斯科特急于摆脱深嵌于传统观念的“艺术”,主张以连接性取而代之。他认为:“艺术”一词因为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赋予它意义(当然还有现代主义)、太深地嵌入个体创造者及反应性而非交互性观者的观念的缘故变得如此沉重,以至于我们感到最好不是由它来代表……在涉及远程通信艺术实践时,可能我们应该尽可能试图在这些环境中避免使用“艺术”一词,而用“连接主义”取而代之。∞比较持重的美国学者勒格拉迪(George Legrady)则试图从嵌入机制类比中为数码艺术寻找安身立命之根据。他认为:数码媒体艺术家可以生产出不要求具体化于物理对象的作品。它们以数据的形式存在,摆脱了物质性的限制。正如实体作品获得嵌入交流过程、代表认可的“灵氛”那样,数码作品同样也可能在博物馆体制空间的框架中获得某种价值。因此,它们作为艺术体验的内在价值基于两个要素的合成:一个由作品的内容及信息流(即通常由作者决定的方方面面)构成;另一个由它所、展览和接受的条件(即超出作者控制之外的方方面面)组成。美国学者埃弗雷特进而从社会思潮论证数码艺术的嵌入性渊源有自。他认为:数码互文性使我们超出由引文与换位构成的“新表意系统”,进入以离散和吸收为特征的元表意系统,不同的表意材料被变形为0和1,成为无穷的重组能指。换言之,新的媒体技术产生意义,不只是通过其他文本的吸引和变形来建构新文本,也靠将其他文本(模拟的与数码的)整个无缝地镶嵌在新文本中。这意味着现代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所使用的策略(如现成物、拼贴及文本之间相互参考等)已经为数码时代新的需要及技术所扩展。

数码嵌入美学还包含了对于数码艺术走向的审视和潜能的揭示。例如,新加坡切克等人探讨了具身混合现实空间作为交互性戏剧体验媒体的潜能。这种空间是赋形计算和混合现实技术的结合,具身计算则是涉及普适计算、可触计算与社会计算等要素的下一代计算模式。上述结合允许人们创造嵌入数码三维对象与人物的物理环境,这些对象与人物可以通过和物理世界中的自然交互相配合的方式加以操作。物理世界、增强世界和虚拟世界的体验因此无缝交融。美国学者考西出版了《数码文化中的戏剧与表演:从仿真到嵌入性》,他以“嵌入性”这一范畴说明艺术世界与生活现实的交叠,并勾勒了戏剧由仿真时代向生物时代转变的趋势,是对于数码戏剧前景的思考。他认为:仿真时代(其间媒体以真实的符号取代了真实本身)为嵌入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仿真的效果是真实被保留、隐藏并编码,但仍然可得。嵌入性亮相于美国入侵伊拉克(即第二次海湾战争),改变了仿真以可以容纳真实自身并改变其本质的数据流来掩蔽真实的做法。考西认为:中介化的文化已经从虚拟的仿真屏幕转移到嵌入性的被修饰的实体。这种实体不仅是指地球上的物质实体(如转基因作物),而且是指人(通过遗传工程被修饰)。它们/他们成为新时代各种矛盾的汇聚之处。马利纳(Roger F.Matina)、威尔逊(Steve Wilson)等人则指出:当代新的艺术形式并非只是计算机艺术或数码艺术。艺术家的实验领域如今已经遍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认知科学等各个领域,从纳米技术到宏观艺术。以此为背景而产生的各种艺术形式可能汇聚成为“信息艺术”,审美计算最终可能嵌入更为广阔的信息科学美学领域。

数码时代的嵌入是双向的,数码技术既嵌入数码艺术,数码艺术也嵌入数码技术。如果将嵌入理解为将数码技术导向数码艺术的话,那么反向嵌入意味着将数码艺术导向数码技术。不论是什么情况,嵌入总是带来新的功能联系,其特点是嵌入者虽然进入新的环境,但仍保留自身的特性和作用,并不因此被消化、消灭。关键是使嵌入者与被嵌入者形成整体。数码嵌入美学和数码嵌入实践的关系也是如此。一方面,数码嵌入美学将数码嵌入实践当成研究对象;另一方面,数码嵌入也作为技术与方法被应用于美学研究中。例如,美国利希泰(Patrick Lichty)的交互性论文《攫取比特:艺术与数码时代的观念控制》包含了内嵌的注解、丰富的超链,显示了新媒体离散结构的交互性、非线性潜能。

三、数码时代的社会嵌入

在经济领域,针对就经济论经济的弊端,匈牙利的波兰尼(Karl Paul Polanyi)提出“经济的社会嵌入”。这一概念为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arkGranovetter)所发挥,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叶兴起的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热点。对上述学派来说,嵌入性(embeddedness)可细分为历史嵌入、文化嵌入、关系嵌入、制度嵌入、结构嵌入等,其基本观念是指经济活动并非孤立,而是受社会历史、社会文化、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结构的影响。相比之下,经济学家强调市场关系,社会学家强调嵌入关系,二者虽然各有侧重,但又相辅相成。作为范畴的嵌入性不仅适用于经济分析,而且适用于社会分析。在宏观上,自然人通常一经诞生便因嵌入人类社会网络而自动获得相应的角色,并通过学习实现社会化;若像“狼孩”、“熊孩”那样脱离人类社会网络,那只能成为野人。在微观上,当事人可以选择嵌入或脱离特定社会关系网络。人们因嵌入特定社会网络(如同乡会)而成为其节点,因脱离特定社会网络而成为其外人。作为一种观念,社会嵌入完全可以用来分析数码技术、数码艺术与数码美学的定位。

(一)数码技术的社会嵌入

卡特将芯片植入脚踝皮肤,估计是个小手术,而且植入之处又是自己的身体,似乎没有遭到什么强烈反对。当沃里克试图将芯片植入11岁女孩体内作为反诱拐措施时,儿童社会学家从伦理学的角度表示异议,实验因此放弃。这一事实说明:数码嵌入技术不是脱离社会而存在的。

从社会嵌入的角度考察数码技术,主要目的是避免为技术而技术而倾向,关注各种社会因素对数码技术的渗透,以及数码技术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相关研究大致包括如下取向:(1)数码编程的社会嵌入。如康奈尔大学吉莱斯皮分析商业软件所包含的不同隐喻,揭示权力与政治嵌入软件设计的过程。(2)数码文本的社会嵌入。相关议题有各种源代码、数据库、人机界面在社会应用及跨文化传播中所遇到的矛盾等。(3)数码媒体的社会嵌入。目前探讨的比较多的是如何将将社会信任系统嵌入以匿名为主的在线交往之中,建设增强社会网络(augmented social net work,ASN)。(4)数码文化的社会嵌入。例如,比利时学者西尔贝曼认为遗产就本质而言是一种嵌入变化中的当代语境的社会活动,数码遗产的作用是便利上述活动,而不是建立一种关于过去的确定性模拟物。澳大利亚学者卡梅隆(Fiona Cameron)则认为数码遗产说到底是政治观念与实践。(5)数码现实的社会嵌入。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白淑英指出:“虚拟技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工具,更重要的是它嵌入到人类生活的社会文化系统之中,带来了社会关系和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为此,虚拟世界研究的方法论应该从技术思辨转向社会哲学,即在实证基础上对虚拟世界进行形而上的建构。”(6)数码进化的社会嵌入。例如,怎样在军用机器人中嵌入“人工良心”、以保证国际战争法和交战规则可以被严格遵守等。∞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卡波雷尔在2006年提出了建构社会机器人的建议:一是激发人类将人性赋予机器人的倾向;二是让机器人扮演计算机侍者或博物馆向导之类角色,以形成所需要的交互;三是重新思考我们的某些假设,如将人类认知当成是位于颅内的自我包容的过程(实际上,这种认知是嵌入社会背景的)。这是有启发意义的。

(二)数码艺术的社会嵌入

在经济学领域,嵌入性可以分为历史嵌入、文化嵌入、关系嵌入、制度嵌入、结构嵌入等类型。在艺术学领域,嵌入性涉及的范围更宽。除少数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或“为技术而技术”的人之外,数码艺术家总是有意识介入社会生活,并非唯技术或唯艺术论者。白南准早在1966年就指出:“电脑化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面向电脑化生活的艺术是更为重要的,后者无须电脑。但是,如果巴斯德与罗伯斯比尔关于我们只有通过某种内嵌的毒药才能抵抗毒药的观点正确的话,那么,由电脑化生活所引起的某些挫折相应地要求电脑化的震惊与净化。我用磁带及阴极射线管所做的平常作品使我相信这一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互联网艺术作品中,有不少具备明显的社会批判倾向,表现为反监视、反垄断、反精英等。例如,创作的《秘密信息发现器》(Cryptographever,2003)缘于如下事实:“秘密群体”、政府与间谍可能通过将秘密信息嵌入网页而彼此交流。作者自认为本作品是一个免费的、有效的分析工具。

对于传统艺术而言,如果作品没有嵌入一定的社会背景,就显得比较“漂”,轻灵有余,厚重不足。使用典故、加入民族元素等是增强嵌入性的方法。反之,如果作品过度嵌入特定的社会背景,就可能向影射之类实用性太强的倾向转化。要想解决上述矛盾,防止“欠嵌入”或“过度嵌入”的弊端,隐喻是可供选择的方法之一,其长处在于既使作品获得深度,又保持一定的可读性,做到厚重与轻灵的统一。上述分析同样适用于数码艺术。例如,卡茨的转基因艺术《第八天》(The Eighth Day,2000),就是如此。它由转基因生命和一个生物机器人(由变形虫所支配的机械装置)结合而成。根据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柯林斯《追踪嵌合体:(第八日)》一文的分析,上述作品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复杂巧妙的隐喻或讽喻,暗指有生命的存在物之间较深水平的联系;就直接体验而言,它又指向我们用于在自然界建立享有特权地位的监视与控制。他将卡茨的作品视为对于伦理学对话的呼唤,这种对话不只是使我们对非人类的他者变得敏感,而且让我们准备接受有关人性之构成的相对流动的定义。

如今,社会嵌入已经成为评价数码艺术的重要尺度,相关研究包括:将生态内容嵌入数码艺术课程、将意识形态嵌入数码游戏开发、将玩家的愉悦嵌入多用户游戏的社会奖赏、将自我经历嵌入数码电影剪辑、将集体记忆嵌入全球卫星定位艺术等。对于数码艺术的社会嵌入,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等不同层面加以分析,即考察相关作品和宏观社会历史条件、所属社会集团或社会群体、具体社会事件或社会情境的关系。

(三)数码美学的社会嵌入

数码美学的社会嵌入首先是指将数码艺术置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中加以考察,其中包括:(1)着眼于数码编程,揭示各种软件艺术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在网站的政治与激进主义栏目中,提供了27个这方面的例子。(2)着眼于数码文本,揭示超文本艺术、多媒体艺术、超媒体艺术所由产生和传播的社会条件。例如,巴克在阐述多感觉阅读的特性时指出:我们之所以能够“阅读”某种描述,是由于我们理解它们所嵌入的故事。它们之所以有意义,是由于我们自身的生理体验或文化体验的缘故。(3)着眼于数码媒体,揭示远程通信艺术、互联网艺术、泛网络艺术等所发挥的社会功能。例如,美国长岛大学帕里瑟《艺术家的网站:身份宣言和自我呈现》一文指出:艺术家的人格清晰地嵌入了这种进行中的艺术形式,受众也要求对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多维理解。因此,艺术家网站作为可不断改变、进化的艺术形式在营销工具之外成了身份宣言和自我表征的完美容器。(4)着眼于数码文化,揭示政治性数码艺术、商业性数码艺术、朋客性数码反艺术的社会价值。例如,卡瓦拉罗指出嵌入赛伯文化的是一种不稳定感。只要控制论的抽象公式被翻译为商品,按照资本主义逻辑就必须经历不断变形,没有真正的永恒。与此同时,控制论由于向多样阅读开放的缘故而被渲染得不稳定——作为有机体和机械构成物的性质、基于精确计算的哲学,作为可以和黑魔法相比的神秘知识形式,作为公司及其价值系统的技术支柱,等等。赛伯朋克正好表达了控制论模糊的一面,用的是明显的流行术语,靠的是将它和朋克亚文化联系起来,这种亚文化在瓦解所有公认的价值观时也愿意瓦解自身。(5)着眼于数码现实,揭示虚拟现实艺术、增强现实艺术、混合现实艺术所发挥的社会影响,如格劳(Christopher Grau)《哲学家探索黑客帝国》等。(6)着眼于数码进化,揭示电子人艺术、机器人艺术、生物艺术所面临的社会制约。例如,美国视觉艺术家安克尔与社会科学家涅尔金合著的《分子的目光:基因时代的艺术》一书注意到遗传科学对于开发可赢利诊断技术和治疗产品的潜力已经将这门科学深深嵌入公司文化之中。以此为主题的艺术作品提出了诸多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例如,身体组织究竟是商品生产的原材料,还是具备有生命的存在物组成部分的天生价值?将自然物与人工物区分开来的标志的是什么?基因是人的本质、人类遗传的神圣成分,或者只是一种现金形式?

数码美学的社会嵌入又是指通过嵌入性考察来发挥自身的社会功能。具体地说,上述考察可以从下述途径进行:

(1)在社会层面,着眼于数码艺术人才养成。比如,从审美的角度探讨数码艺术人才自我观和职业嵌入的关系,分析其择业观念、爱岗敬业程度、跳槽的原因和结构等;研究相关企事业单位如何看待人才美,如何聘用、培养、激励等;关注各种职介所、猎头机构、教学单位在数码艺术人才流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他们的人才标准所产生的影响,思考如何通过社会嵌入等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创意能力,等等。

(2)在产品层面,着眼于数码艺术基本特性。比如,考察作为文件的超文本如何嵌入作为媒体的超文本系统,后者又如何嵌入作为平台的互联网,揭示上述过程中所带来的艺术产品美学特性的变化;剖析降低嵌入性如何导致艺术作品内容的轻灵化,增加嵌入性如何导致艺术作品内容的厚重化;关注嵌入成分与原有成分的关系(植根性),弄清复合审美系统如何形成,等等。

(3)在运营层面,关注数码艺术发展过程。例如,探讨数码艺术相对于不同社会背景嵌入化、去嵌入化与再嵌入化;考察各种社会因素(包括习俗因素、政策因素、法律因素等)对数码艺术嵌入于社会的具体影响;研究社会嵌入如何影响文化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结构和行为,思考数码艺术如何积极主动地嵌入全球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等等。

数码美学的社会嵌入还有另一层含义,即数码美学通过社会嵌入来更新自己的观念。对于软件之美、链接之美、芯片之美以及相关的电脑之美、网络之美、手机之美等对象,只靠传统美学知识或数码技术原理无法恰当阐释。这类数码时代特有的美是和赛伯族、网民族、拇指族等社会群体所共享的概念、符号、情感及文化分不开的。只有了解他们的社会需求、隐性知识、心理取向,才能弄清为什么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社会时尚、艺术追求以至于美学理论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在这样做的时候,数码美学必须意识到嵌入总是相对于超越而存在的。我们既不应当将丰富多彩的艺术现象全都嵌入某种框架中加以解释,也不应当局限于现有的嵌入技术、嵌入规范、嵌入水平而忽略了嵌入领域每日每时都可能发生的创新。

数码技术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展示设计 数码视频技术 计算机程控技术 多媒体 网络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

中图分类号:TN9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2)01-0157-01

展示,英文为display,依字面的意思看,是“铺展开来给人看”,它是通过一系列辅助设施和技术将一定的信息内容告知于公众,以达到对观众的心理、思想与行为产生有意识或潜在的影响而进行的综合性设计行为。20世纪以来,展示行为以科技为依托,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由传统的二维空间设计向多维空间设计扩展,从展示行为的静态表现转向全方位的动态传达,由展示设施的形式化转向故事化、情节化、场景化且有了现场操作性。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展示行为继色、光、造型等基本元素之后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并展露出其不可估量的优越性和使用价值。

现代科技的多元化决定着在展示行为中应用的多样化,数码视频技术、计算机程控技术、多媒体网络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在展示行为中的应用显得尤为突出。

1、展示与数码视频技术

数码视频技术在电影、电视中已被广泛应用。70年代后,伴随着微机的诞生,数码影像技术的应用有了更新的发展。从1977年所拍摄的《星球大战》至2011年上映的《阿凡达》等,数码技术弥补了各种实际的场景中的缺陷,以超乎想象的虚拟处理手法展示前所未有的新天地。在越来越多的电影中,数码技术是导演用来阐述故事情节的一种手段。

展示行为中运用电影、电视等传统的视频技术来丰富展示的效果。对于展示来说,数码成像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达到以前传统视频手段难以达到的较强表现力和真实感受效果外,交互技术的发展,更为展示提供了新的表现手段。例如:巴黎罗丹雕塑艺术馆,以视频影响及声、光、电作为展示的主要媒介。利用数码图像技术处理影视录像,使观众可以在观看场景的同时,观看到特定的视频图像造成的奇特效果。

2、展示与计算机程控技术

有效的控制声音、照明、视频播放时间和顺序及强弱变化是创造最佳展示效果的前提。在各种控制技术中,计算机程序控制技术对于各种表现要素的有机结合,提高展示的艺术效果和创造理想的展示气氛是极为有效的。计算机程控技术不是很复杂的尖端技术,它是在电脑程控系统的控制下,将各种机械、照明、音响、烟雾等装置的作用组合成的场景效果。按照展示设计的要求,电脑可以是先设定相应的控制程序,按照展示的要求和参观景点的先后顺序,达到控制相应的声音、照明及视频播放,并造成声音的强弱变化、照明的渐变等效果。智能化的电脑控制技术还能够通过感应元件,判断参观者的状态和人数,来控制照明和音乐等。例如:纽约“Prada”品牌专卖店,这些现代化的科技手段,让Prada品牌充满了现代活力。其试衣间有一个屏幕,可以感应衣服上的类似“带天线的口香糖”的ID标签,根据顾客所选择的服装,从而提供相应的“搭配”建议,即:如果顾客试穿一件夹克,屏幕上会展示出与之相配的休闲裤和鞋子的建议。

3、展示与多媒体网络技术

录音、电影、图片都可以称之为“多媒体”;但是把这些要素用电脑结合起来,所体现的效果将会非同一般。而今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些。动态的视频图像与声音结合,其效果会更加明显,这种结合产生了电影或电视的形式,这种形式又与展示的场景、模型、灯光等多种因素融合在一起,更加展示了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越性。

在展示行为中,多媒体网络技术以快速有效的方式给观众传达有关信息,现在利用光纤形成的宽带网即时传递信息及视频信息,甚至可以随自己的需要在线点播各种节目。电脑多媒体技术可以利用网络获得更多更有效的使用价值。各类功能强大的多媒体软件的开发,使得网络和多媒体在展示设计中应用得到更多更有效的发展。例如:在Sony新产品会的产品展示中,将产品介绍、品牌宣传等,以文字、图像、动画等多媒体形式,具体、生动的在屏幕上展示出来,给参观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使参观者最大程度上了解产品所传达的信息。

4、展示与虚拟现实技术

所谓虚拟现实,就是采用计算机技术生成的一个逼真、听觉、触觉的感观世界,用户可以直接用人的技能和智慧对虚拟实体进行考察和操纵。虚拟现实造型语言是一种解释性语言。它不仅支持数据和过程的三维表示,而且能使用户走进视听效果逼真的虚拟世界。这种崭新的展示方式,彻底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展示观念。

5、虚拟现实技术分为虚拟实境技术与虚拟虚境技术

虚拟实境技术技术是指虚拟游览实体。如博物馆、房地产、商场、产品等。通过三维软件,辅助数码相机等技术,博物馆可以将文物表象制作出来储存在虚拟的环境里,或者放在网上,建立一个网上博物馆,观众可以360°全方位的展示文物的信息,使博物馆举办者不必担心文物的安全性,也避免了异地展览的运输麻烦。

虚拟虚境技术就是利用计算机和其他专用硬件、软件取得另一种境界的仿真效果,制作出原本不存在的或者是已经湮灭的场景环境,通过音、像、光、电、计算机等多种技术结合在一起合理运用,全方位介绍产品三维立体动态的展示环境,参与者可以通过感觉与仿真内容进行互动,充分利用技术使人们可以身临其境,那么这时的 “感觉”可以发展到“触觉”、“嗅觉”和其他方面。想象力和技术的结合造就了虚拟现实技术,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得这一技术日益成熟,并且在展示设计中的应用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于展示设计来说,虚拟现实还是一门崭新的技术,在投入实际应用中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并需要大量的相关技术上的支持,但从虚拟现实的发展和前景来看,他将会是未来展示设计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符远,陈炬.《展示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2]郭浩,王千桂.《会展展示设计与实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3]朱淳.《展示设计教程》.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四版.

上一篇:茶具设计论文范文 下一篇:非物质文化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