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时间:2022-09-14 07:26:27

浅谈小学科学课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

摘 要: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没有问题哪来的探究。可见科学课学生“提问题”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 提问题”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051-001

新的小学科学课程强调,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到科学知识,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因此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就显得十分重要,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提问、会提问,才能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学习,把科学知识学好、学活,从而培养起科学创新精神。

一、要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敢“提问题”

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遇到新奇事物或处在新的外界条件下所产生的注意、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人人都有,有了好奇心就会有疑问。人在少儿期没有顾虑,特别好问,随着年龄增长,自尊心增强了,或产生了自卑及紧张的心理,提问的勇气就减少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装在肚子里,也不愿将它们说出来。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就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努力创设情感交融的课堂气氛,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身心得到健康发展。采取更适合学生发挥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感到教师能与他们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也要先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解放思想,放下包袱,多鼓励学生敢问、爱问。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学习的主人,一种是学习的奴隶。高明的教师总是致力于将学习的奴隶转变为学习的主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教师的职责不在于让学生学会,而在于使学生会学。要使学生真正会学,必须解放学生的手、眼、口、脑,以及时间、空间,即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六大解放”。营造平等的课堂氛围,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营造一种自由自在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尽情地读书说话,尽情地喜怒哀乐,尽情地倾述他们的心声。解放他们的大脑,使他们的想象飞起来、思维动起来。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们教师就是要努力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想提问、敢提问。

二、要培养学生“提问题”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会“提问题”

学生敢提出问题,这仅仅是“提问题”的第一步,要“会提问”还需要老师多加训练。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创设一种引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情境。如在教学中,可让学生事先预习,多了解与本课有关的科学内容,课堂上让有疑问的学生先提问,而其他同学解答,教师适当指导,这样课堂气氛就会很活跃,学生就会在“提问――解答――辩论――得出正确结果”过程中,体会一个探索者的成就,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的成就感。如教学六年级《登月之旅》时,学生在预习后上课便提出很多问题:“月球离地球有多远、飞机能飞上去吗、月球上人能生活吗、月球上昼夜温差为什么很大、为什么月球上引力只有地球上的六分之一等等”。有的学生通过查资料、网上学习,掌握了一些知识,非常积极地要求发言,有的问题意见不统一还产生了激烈的辩论,课堂气氛空前浓厚。接下来教师再展示有关资料,适当讲解,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其次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创设新奇别致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例如在教学四年级《热的传递》一课时,课的开始教师就说:“你们见过烧不死的金鱼吗?今天老师让你们看看。”然后,老师把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金鱼放入一个大试管中,把试管斜夹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对着试管的上部烧,试管上部的水烧开了,而金鱼仍然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教师说:“看来这条金鱼果然是烧不死,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学生对这个现象感到很惊奇,纷纷提出了想探索的问题。如:为什么金鱼烧不死?用酒精灯在试管底部烧,金鱼也烧不死吗?等等。探求愿望油然而生,学生从上课的开始就投入积极思维的状态,此时教师指导学生做对比实验:用酒精灯在试管上部和底部分别加热,并用温度表测量进行比较,最终发现:液体受热上升、遇冷下降的现象。通过观察、实验、思考,学生对“对流”这种传热方式理解就很深刻。学生在趣中生疑,疑中求知,在愉快的情境中主动进入思维状态,想要提的问题也就自然产生。

再次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能够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如教学三年级《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时,课前准备了大小不同的马铃薯和清水、盐水。实验开始,要求学生把自己桌上的一个马铃薯放到水中,有学生发现马铃薯是沉的,但也有学生发现马铃薯是浮的时,学生感到非常意外,立马产生了疑问:“马铃薯的沉浮与什么有关?”会做出各种不同假说:“可能与马铃薯的大小有关。”“可能与马铃薯的轻重有关。”“可能与水的不同有关。”学生参与并经历了由“现象研究”到“问题提出”的过程,每个学生不仅有深刻的体验,而且都被自然地卷入到问题情境中,提出了很多相关的问题。通过激烈的争论,最终确定“可能与水的不同有关”的猜测,并积极地设计了用清水和盐水作对比实验进行研究,从而得出了“马铃薯在水中沉浮与马铃薯的大小、轻重无关,与水的不同有关”的结论。可见,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学生就能自然地提出各种假说,从而提出合理的、高质量的科学问题。当然,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创设。

总之,要培养学生科学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在科学课上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而富有民主、情趣的课堂教学,影响着学生的心灵,动手实践更能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好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我们要让“提问题”这一环节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力途径,努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新课改赋予我们每个科学教师的光荣使命。

上一篇:细读《新课标》,对美术教学的思考 下一篇:优化物理课堂提高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