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是如何被消费的

时间:2022-09-14 06:34:40

民俗是如何被消费的

小时候,大人常常不厌其烦地叮嘱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不要拿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要跟陌生人走,等等。危险,另一个世界,不一样,陷阱,阴谋,欺骗,此类的修饰语牢牢地与陌生人结合在一起。有一天,我们长大了,我们第一次独自上路,我们遇到许多的陌生人,他们或者与我们一样或者与我们不一样,或者危险,或者平和……我们发现了在自己的世界之外,还有许多别样的人,别样的活法。这些不一样,现在成了许多人上路的理由,旅行就是为着看不一样的人和不一样的地方。就像艳遇,要爱只爱陌生人。陌生现在成了神秘、刺激、无牵无挂,成了一种诱惑。

于是,民俗成为旅游资源就在情理之中了。异的追寻,一直是人们行走的目的之一。如果用精神分析学去解读,也许又会引出窥私欲的说法。从别人的窗口走过,那半掩的窗帘,惹起我们对窗内世界的好奇。在路上,我们总是想要知道那些在我们界域之外的人是如何生活的。别人的习俗,习惯,就这样拥有了看的价值。一种异的旅游学由此诞生。当然,并不局限于旅游,波德里亚早就指出在消费社会,存在着“差异的工业化生产”,并断言“对差异的崇拜正是建立在差别丧失之基础上的”。我们只要到商店去看琳琅满目的商品,就会明白波德里亚的意思。差异的消费,有时候是猎奇,例如地方美食的到处流行,有时候是自我在找寻参照物,或者用一个比较严重的词:他者,对异的热忱有时候确实隐藏着塑造一个他者的企图,例如以各地民俗为目标的旅游就是如此。

民俗这个概念已经假定了一系列以进步/落后为杠杆的相对元素:乡村/城市,现代/传统:文明/野蛮;人工/自然:等等。在城市,或者经济发达的区域,民俗基本上荡然无存。于是,在某种程度上,所谓民俗旅游,其实是发达区域的人到落后地区去怀旧,去看已经消失的生活。而耐人寻味的是,落后区域正是从这种需求发展出一套民俗经济体系,民俗现在成为表演给游客观看的仪式,一种可以生产的商品。游客在消费民俗的时候,获得优越感以及操控落后民族的权力感。

当然,非常奇怪地,现代游客的优越感有时是通过对于民俗的膜拜而表现出--,来,这在的个案里最为明显,全世界的人都迷恋,除了她的景色,更多的是迷恋她的习俗,以及习俗里的信仰。成了全球旅游业中最具价值的商品之一,各种言说将她形塑成神秘,纯洁,博大,涵藏着生命终极意义的性灵之地,是与物质、欲望相对的世外桃源,从而,赋予她一种救赎功能,救赎在现代生活中迷失了的灵魂。

然而,尽管受人膜拜,并没有拥有主体性,那里的人民沉默,一如那里的高原,任人言说。正是在的广受关注,欢迎之中,我们看到了无处不在的权力关系,她只是一个对象一个他者。

户外犀牛曰:很多次,当我在。或者在云南、贵州,面对少数民族的异样的风貌,并没有兴趣观看那些奇异的风俗习惯,我想要寻找的是他们内心的声音。为什么在所有的资讯里,充斥着各种关于他们的陈腔滥调的游记,惟独听不到他们自己的声音?我经常在猜想,一个藏人,或者一个摩梭人,如何看那些正在观看他们的那些来自遥远城市的观光客?

上一篇:擅带违禁肉食 下一篇:苍凉粗犷塞罕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