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

时间:2022-09-14 04:44:22

多媒体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

【摘 要】本文探讨了在保留传统面授教学模式中合理元素的同时,采用多媒体技术,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实行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达到人机双向互补的目的,指出互补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人机互补;多元教学方法;英语应用能力

随着我国对外交流在深度与广度上的日益强化,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标准也越来越高。同时,由于众多外语工作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引进了一些先进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目前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新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已达到一定层次。而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长期沿用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尽管其面授形式所产生的师生间亲和力能在教学进程中产生巨大的扩散生成优势,但狭小的空间、有限的课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师生创造潜能的发挥。因此,这一教学模式已越来越难以满足广大学生的要求,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及教学进程中的参与欲望。这种教学模式与方法,既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是违背语言学习规律的,更不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1.研究定位

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领域兴起了一场教学改革,改革的焦点是英语教学是继续照搬中学英语教学模式,还是走出一条切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自身特点的路子来?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人们对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如何定位达成了共识。中等职业学校是我国中等教育的一个特殊层次,目的是培养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必须符合其整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应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注重实效,突出实用型,走出以往“为打基础而打基础”的误区,做到“边学边用”、“学用结合”,把传授语言知识、训练语言技能和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英语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实用英语”的基本概念。实用英语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如何结合中等职业英语教学实际,把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落到实处呢?刘鸿章教授曾指出“结合专业主要是指教给学生以英语为工具处理业务工作所需要的语言技能和典型的表达方式,教授这些技能和表达方式中具有共性的部分就是英语课程任务,这就是我们所指的实际使用英语的能力。”

课件教学在语言综合应用技能培养方面并不是在短时间内会取代传统课堂面授教学,传统课堂面授模式在可预见的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可替代的。其间,教师能够根据市场及专业领域内的变化,在最短时间内做出反应,并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授课方法,使教师、教材与学生这三个教学元素互动起来,生成大量习得机会,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教师所展示的丰富知识,细致到位的解答辅导,教师的人格魅力及管理的效力,都将保证目标的成功实现。当然,这一模式所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就是如何在不断被压缩的课时内,将日益爆炸的多元信息有效地传授给目标对象;如何在有限的时空内提高教学效益,设计可控运作框架,高效优质地完成语言培训的目标。

2.模式探索

2.1 以人为本、机器辅之

成功课堂教学的三个重要环节(展示、操作与反馈程序中的低效型及机械性),部分学生完全有能力自主运作完成。如搜索展示部分课文相关背景信息,大部分词汇、词组定义、课文配套的大部分练习等,均可以在教师预设任务下,由学生独立或配组完成。在这一环节上,多媒体课件因其具有其他纸质材料所未有的立体特性及允许使用者参与控制的功能,将发挥相当重要的教学辅助作用,它将传统课堂面授有效时间提高约1/3以上。因而,我们将其目标定位在探寻一种“以人为主,机器辅之”的人机协作教学模式,以提升传统课堂面授教学的效益。希望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将有助于英语教学改革的成功。

2.2 以“交际法”为框架,以“结构法”为依托,以“任务教学法”为主线

该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课堂教学以“交际法”为框架,以“结构法”为依托,以“任务教学法”为主线,以全面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为目的。以“交际法”为框架是因为本项目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最终目标与“交际法”培养学习者“交际能力”的目标是一致的。以“交际法”为框架意味着本项目实施中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绕着提高学生“在涉外交际和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的能力进行,从而使教学沿着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大方向前进,而不是要把交际法四方面的能力—语法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语篇能力和策略能力都兼顾到,因为我们的课时和条件有限。以“结构法”为依托是因为英语“应用能力”是以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的,而“结构法”在训练基本句型结构和听、说、读、写技能方面具有特有的优势。“任务教学法”是“交际教学法”的组成部分,是在教学中实现交际目标而进行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训练的具体步骤和途径。

2.3 以“说”为先导、“听”为补充、“读”为归结、“写”为巩固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交际和书面交流”,认真领会要求中的“要重视语言学习的规律,正确处理听、说、读、写、译之间的关系,确保各项语言能力的协调发展”,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可尝试采取以“说”为先导、“听”为补充、“读”为归结、“写”为巩固的模式,听、说、读、写的内容都围绕着同一交际话题展开。“说”为先导:在引导学生说的过程中,刺激学生要多说(说得更深更透)的欲望,为后面的听和读打下伏笔,符合语言学习的自然规律。“听”为补充:通过听加深对话题的认识。“读”为归结:通过阅读开阔视野,对话题作更深入的了解,增强语感,进一步提高交际能力。“写”为巩固:通过翻译和写作等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在教学中注意到教育性和时代感,挑选一些课外阅读和听说材料,材料尽可能选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书刊杂志,尽量能够涵盖“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交际范围表”的所有内容,并且有所拓展。

3.研究创新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需进一步更新观念,更新体系,更新内容,更新方法,更新要求。新观念具体体现在新的语言观和语言教学观上。人们对于语言的认识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即“三代体系”学说:1)20世纪40年代之前的“知识说”;2)20世纪40年代之后的“技能说”;3)能力说。学语言不仅仅是训练操作形式符号的技能,而是获取人与人交际的一种能力。在对“三代体系”的理论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实际,把“实用性的结构形式+应用能力”作为教学目标,应用性内容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把“基础”与“应用”二者兼容起来。“基础”指基本语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应用”就是在日常活动和涉外业务活动中使用这些知识,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项目实施采取“在应用中打基础,在打基础中应用,打基础的目的是为了应用”的策略,在“阅读”、“应用写作”和“功能写作”等部分很好地把二者融合在一起。本课题认为“输入”与“输出”并重。根据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大量的优化语言输入对于语言的习得至关重要,在外语学习中,输入永远是第一性的,在输入上着重保证“质”和“量”。在“输出”方面注重“效率”和“有效性”,做到“学一点、用一点、会一点”,力争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注重输出的流利性和准确性。本项目中“学生角色”和“教师角色”明确。学生从过去的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和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等;教师从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到建构主义提出的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教师的主导地位必须突出,教师在教学全过程的主导作用应该得到充分发挥,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教学内容、方式方法、教学过程和活动都要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环境条件为出发点,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实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将教学内容设计成系列“任务”,这些任务涉及听、说、读、写、译各个方面,就像是珍珠项链上的线,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以及各项功能意念串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使学生在“说”中用、在“听”中用、在“读”中用、在“写”中用、在“译”中用,以此来确保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

4.结束语

本课题旨在使教师转变观念,能较大程度地突破传统课堂诸多局限,使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在时、空两方面得以无限延伸,从而较好地解决中等职业英语教学面临的师资不足,课时不断受到挤压而教学目标不断提高的种种压力。它也能极大改变“以教代学”的单一陈旧模式,在强调人的主导因素的同时,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提供的丰富信息资源,突破纸质教材的约束,使传统面授教学更生动直观,更具有互动性。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建立“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英语教学体系是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必由之路。其意义在于积极贯彻新的教学要求,大力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这对高职高专英语教育改革是一个巨大的推动,争取在实现“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关键,加快培养社会紧缺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中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张东文.高校教学改革的方向[J].中国教育新理论2004,5(3):

50-51.

[2]阎晓云.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法探析[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12(6).

上一篇:浅谈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与图书管理意识的转变 下一篇:浅谈民办本科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