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时间:2022-09-14 03:53:11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分析

所谓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指的是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营中,占有并依法使用的所有权隶属于国家的相应资产。这些资产是事业单位日常运营,完成社会职责的物质基础。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的效益效率,关系到事业单位能否有效提供社会服务,完成社会使命,以此保障各项社会事业健康有序运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水平关系着事业单位改革进程,受到越来越多社会公众的关注。尽管我国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管理上有了较大进步和发展,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直接影响到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也会增加事业单位的运行成本,造成资产浪费现象。

一、必要性分析

一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事关事业单位正常社会事务的有序运转。国有资产作为事业单位日常运行的基础,加强管理有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载体;二是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适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需要。为适应事业单位改革分流、精简机构、一些服务性经营性事业单位将分离出来,由此而带来了大量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问题。加强国有资产的管理可以有序推进事业单位的改革;三是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途径,目前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事业国有资产的管理,有利于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

二、国有资产管理现状

一是存在账外资产现象。当前,事业单位帐外资产现象较为普遍。所谓帐外资产,就是没有按照相关规定及时规整到单位账户的资产,因而不能对其统一核算、计量、监督,极易造成舞弊现象和资产流失。二是国有资产的管理不够规范。国有资产管理松散是当前事业单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一些单位重视采购环节、轻视管理流程。有些单位仍存在帐外资产现象,不能够按时按规定将资产入账,或者入账后在管理中不能及时跟进,没有按照规定对资产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清产盘点。不进行及时的维护和保养,设备使用过程中也是违规操作,磨损严重。在资产的处置过程中,不通过公开招投标,或先售出再通过招投标走过场,严重低估了国有资产的价值,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三是国有资产配置不合理。长时间以来,管理部门对国有资产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合理科学的资产配置标准,从而导致事业单位所占用的资产与承担的社会事务不协调,资产配置极其不合理。例如部分医院承担着全市或全省的医疗研究任务,但是设备不能满足日常门诊量的需要,部分医院门诊量非常小,但是设备齐全,大部分设备处于闲置状态;四是国有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目前事业单位存在重复购置的现象,在使用过程中对国有资产缺乏规范管理,资产闲置现象普遍存在,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极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向企业经营性资产转化过程中,常因相关制度的缺失而滋生腐败,为个人和小团伙利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创收;五是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落实不到位。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缺乏监督机制,未建立起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体系,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未健全,有效的监督方式和途径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财政部门、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都相应出台了各项政策制度,现实情况下,制度并不缺失,而是缺乏相应的制度落实,在落实过程中,部分财务人员法制意识淡薄,自身素质有待提高,对国有资产的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非常常见。

三、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建议

1.创新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要盘活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和效益,进一步激活使用效能,需要对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行创新改革,强化政府授权管理并引进市场化管理模式。通过政府授权,事业单位可实现对国有资产的接收、引进、管理,实现国有资产的完整性,保障其安全。通过引进市场化操作的尝试,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利用率,实现集约化集中化管理、市场化运营。将行政管理与市场化经营进行有机结合,鼓励与促进资产占用单位通过资产使用权转让的方式及时将闲置资产转化成有效资源。通过改革,进一步明确责任义务,转变政府职能,专心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本着“合理、节约、有效”的原则,集中调剂、合理配置,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

2.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

信息化管理是资产管理的趋势,具有很大优势。通过开发普及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有助于单位及时便捷地掌握本单位的资产情况,可以为行政事业单位合理编制预算决算提供基础数据,为单位资产管理和决策提供支持,也有助于通过对资产数据提取并分析、掌握数据存栏量变量并以此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更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实现社会资源、国有资产的利用最大化。当前,大多数事业单位都已装备资产信息管理系统,普及程度较高。但相较于普及程度,事业单位在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和水平上仍需进一步提高,以切实发挥信息化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关键作用。通过进一步提高事业单位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信息系统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效率,来推动有效提高资产的利用效率,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国有资产的集约化利用和层次化管理,保障国有资产使用及管理的阳光操作,进一步减少非客观因素在国有资产管理中的不利影响,促进国有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正规化、规范化。并以此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监管,提高监督检查水平,及时发现并纠正国有资产利用率低甚至浪费的不合理现象,实现国有资产最大化利用。

3.进一步强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力度,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强化监督管理,可以有效促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利用效率。当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着国有资产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的现象,这极大影响了单位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和效率,产生资源浪费现象。通过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进一步规范管理制度和流程,可以有效降低非客观因素以及资产流失等现象的发生,同时也有助于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除加强审计等外部监督管理之外,事业单位自身也应加强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强化对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做到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切实强化国有资产监管力度,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在国有资产的管理中,尤其应重视预算管理。通过科学合理地编制国有资产预算,强化预算编制来实现资产源头的有效监管。事业单位在考虑购置资产时,应当充分考虑本单位资产的存量状况及使用效率,切实结合本单位需要编制预算。通过资产存量与需求的合理匹配,实现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并以此强化国有资产监管,杜绝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甚至浪费的现象发生。

4.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相关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

事业单位要加强源头管理,完善购置制度。在购置相关资产时,应做出科学预算,并编制预算表,一并交予财政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凭财政部门的批复购置相应资产,实现购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各事业单位在国有资产的日常使用管理中要做到精细化操作,通过制定详细的操作守则,明确并细化相关责任,在资产的使用、保管、交接、借用的过程中要完备手续,明确细则。同时对于损坏、丢失的资产也应及时追究相关责任,尽快追回损失。另外还要完善资产报损手续,填写资产报损报告单并交由财政部门审核,审核通过后方可冲减相关科目。缺乏相应的制度法律,必然会造成监管的真空地带,因此要实现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必须完善制度建设,制定科学合理的法规制度,以此来明确各部门在资产监管中的责任分工以及相应权限,并明确资产流失的责任追究流程,规范有序地评估、配置、处置资产,促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有效流动。

(作者单位: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

上一篇:中医特效治疗皮肤病顽疾有妙招 下一篇:六年级阅读教学之“立”与“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