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音乐课程教案摘要

时间:2022-09-14 03:22:03

美国音乐课程教案摘要

前 言

为了配合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美国新英格兰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研究中心自1998年开始了一个由音乐家、教育者和研究学者组成的“通过音乐进行学习(Learning Through Music)”的研究项目?穴简称LTM?雪。这项研究在美国的大波士顿地区公立学校的一千余名学生中进行了实验性的教学研究,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绩评价的量化与质化研究结果,为其改革的理论假设提供了实践性支持。

LTM是基于这样一个前提而提出的:在音乐学习中,必定要涉及和参与以下五个过程:倾听和感知;表演和表现;创意和转换;提问与探究;反应与联系。并坚信这五个基本过程不仅只为音乐学习所独有,也是进行任何一个领域学习的基本要素。这也是LTM项目区别于其他音乐研究项目的独特定位。LTM项目在这五个基本过程的支持下,通过音乐文化,使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了具体的联系。这些联系要素将音乐学习活动本身视为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提供丰富的声乐、器乐、跨文化音乐文献研究和音乐技能等学习活动,进行思维训练和科学与人文知识的学习,保证每个学生有多种机会通过音乐活动与其内在的学习过程发生联系。

尤其是通过LTM项目专家、音乐教育研究中心的顾问和实验学校音乐任课教师的共同探讨后,又设计、规划并实施了具体的关于LTM项目的单元和课时计划,设计了在学习活动和学习时间之间的新旧知识不断循环联系的周期性的合理节奏,缩减了“学什么和如何学”之间的距离。通过学习活动中对行为反应过程的处理,鼓励学生保持好奇心、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探究发现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新问题。由此,LTM项目使音乐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之间建立了联系和交织,同时产生了学习领域、情感发展(社会化发展)以及音乐概念与技能学习之间的相互促进。

下面介绍的系列音乐教案,就是LTM研究项目在波士顿实验学校学前至三年级学生的音乐课堂教案。

一、 概述

1. 教案目的综述

通过音乐活动,使学生对科学领域的各种概念加以联系并加深理解。从学生熟悉的旋律(其已在音阶图表中格式化出来了)开始,学生边唱边在音乐表格中辨认出所唱的旋律线条,并在表格中能找到旋律音高的准确位置;反过来,学生根据表格旋律验证他们的演唱是否正确。

由此,依据所演唱的歌曲和音调与科学、语言艺术课程发生联系,如对数的概念、图表的功能、诗歌的韵律、提前阅读技能、大线条和精细的动作能力、倾听技能和情感发展的学习,并通过学生在集体中作为指挥者、表演者和倾听者的不同角色的体验,发展和培养社会联系和情感。

2. 基础的学术性重点

科学:天气和季节变化;

语言艺术:运用诗歌或歌词理解和巩固关于季节的概念,并与学生的生活产生联系;阅读技能;诗歌或歌词的韵律和结构;

数学: 数、概念、数的点数、图表理解技能、模式认知。

3. 基础的音乐性重点

通过多种演唱和指挥活动使学生学会认知旋律、节奏性和织体性模型;获得对音阶中音级概念的理解,音乐中的高和低、强和弱;为一个熟悉的音调填新词;通过指挥、表演和倾听活动中的自我评价和表演能力的培养,发展对实践价值的理解。

4. 基础的社会/情感结果:

通过作为指挥者、表演者、倾听者的角色,发展学生批评性倾听技能、尊重他人、对他人表演的积极期待和认知;还要学习真诚地、富于思考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演;能给予和接受建设性的评论;使学生有机会作为一个个体或集体的表演者。

5. 主要活动和反馈性活动及终极结果:

主要活动:

歌唱、阅读、倾听、理解图表、识别旋律、节奏、指挥以及了解织体中的旋律线和模式;解决问题和创作。

反馈性活动:

通过参与倾听,进行学习评价;通过倾听音乐作品和观看表演及课堂讨论进行词语反馈性评价;通过写作、绘画和总结性讨论反馈课堂活动的顺序。

终极结果:

学生跟随课堂要求的能力是有益的,但不是必须的。“通过音乐进行学习”主要的中心是:使学生适应集体活动、进行自我和集体评价、为解决问题所提出的建设性评论、对同伴表演的积极肯定和尊重他人的态度。

二、LTM项目摘要

(Learning Through Music)

1. 项目综合性的主要特点:

(1) 跨学科共用基础:

共用策略――数、阅读、问题解决、模式认知、倾听、合作;

共用表示法――图表、数字、词语、概念;

共用评价工具――个人测试和集体讨论的表现评价;

音乐――数学――科学

共用概念――模式(算术/旋律;节奏和季节;生

物钟)

比例 (音高/数的关系;高和低;强

和弱;快和慢)

图表/排列坐标/计算(数;音级;指

挥图示;乐句节拍;节奏记谱)

音乐――语言

共用概念――诗歌/词的韵律/歌词;音乐和语言

中的情绪;

共用策略――左至右的阅读;阅读认知/固定音高;

共用表示法――词;概念;节奏和数;

音乐――艺术

共用概念――音乐;绘画和动作;

音乐――社会/情感的发展

共用策略――批评性倾听技能;相互尊重;对他人表演的积极期待和认知;真诚和富有思想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表演;给予和接受建设性评价;提供机会作为个体和集体的表演者。

(2) 跨学科的基础学习过程

倾听/感知

音乐:学生运用所学习的音节音级的计算和歌唱技能、音阶排列的视唱技能进行即兴表演;在演唱中倾听和辨别旋律学习新歌曲;演唱/敲击节奏;有节拍地进行歌曲演唱、游戏并通过观察指挥者的指挥进行演唱的力度变化;参与各种角色的活动;根据所见所听进行评价和自我评价。

学科联系: 倾听和辨别诗歌和歌词中的节拍和韵律;根据理解的情绪做歌词和风格的观察和解释。

社会/情感发展:学习认真仔细地倾听和评价他人和自己的表演。

表演/表现

音乐:通过视唱、演唱、即兴和指挥,解释和表现指挥者的意图,探索歌曲内容的情绪并采用合适的情绪去表现。

学科联系:有节奏地朗诵诗歌和歌词,并根据对词的理解采用合适的情绪。

社会/情感发展:学生作为一个表演者在读谱、指挥和演唱等活动中,学习尊重别人的表演,积极地、有建设性地评价自己和别人,并学会合作学习和工作。

创意/转换

音乐:在指挥全班进行那些有关的音级的视唱和阅读活动中,学生能进行他们自己的即兴练习;在音级表格中进行自己的旋律创作;并创编动作为自己的演唱伴奏。

学科联系:将熟悉的歌曲通过改变歌词进行跨课程内容联系。

社会/情感发展:当一个学生进行独立的创编活动有困难时,可以通过学习伙伴的方式,帮助和支持他的创作、即兴等活动,直至他有自信独立地创作和表演。

提问/探索

音乐:学生可以通过歌唱、倾听歌曲的第一个乐句,猜测、想像和创作下面乐句的音高或旋律,进行歌曲奥秘的探索活动,并验证和检查学生对歌曲学习的体验和对音高掌握的正确与否。

学科联系:学生对数值与音高之间的关系有所联系(较高的数,代表较高的声音),并能判断出增值的幅度(多高?很少还是很多?);提问和讨论自然季节变化时会产生很多变化的原因。

社会/情感发展:通过倾听进行个人和集体评价,并讨论造成表演质量的原因,探索实践对表演的影响。

反映/联系

音乐:回忆并运用熟悉的旋律为新歌谱旋律;运用音级表格进行述职和音高的图解与联系,并运用已学习的节拍和节奏的知识对应乐谱和指挥图示。

学科联系:通过对歌词意义的讨论,学生能清晰地表达他们对天气、变化的季节和语言的情绪所积累的理解,并通过音级表格的数和级的理解运用联系对模式和比例的理解。

社会/情绪发展:学生应能获得对实践、批评性倾听技能、积极地鼓励自己和他人等价值观的理解,并通过形成性的集体和个人评价,在其他的学科领域学习中进行扩展性的运用和理解。

三、 八个教案的教学顺序和内在联系

第一课

课题:你能用多少种方法数数?――通过音乐进行学习

结果:复习数数的不同方法,运用数字、音级表格以及表演者、指挥者、倾听者的不同作用的概念介绍音高和音级的唱名。

第二课

课题:探索音乐的奥秘――发现构成旋律的不同模式

结果:探索和识别其旋律进行的前后关系。

第三课

课题:“下面是什么?”――感知更大更多的旋律进行模式

结果:辨别其旋律和节奏模式;在特定的歌曲内容中设计不同的想像和动作,并演唱。

第四课

课题:“作曲家是什么样的?”――使用音级表格创作自己的旋律

结果:集体分享学生的创作,讨论作曲家的工作,并个人创作自己的曲调。

第五课

课题:作曲和反映――如何像视唱一样地阅读?

结果:复习歌曲,视唱学生的作品。

第六课

结果:学习新歌,挑选四首学生创作的歌曲编辑一本新歌本,装订并为封面涂颜色;复习所学的歌曲,归纳有关的歌曲概念。

第七课

课题:“指挥者还能做什么?”――扩展指挥的作用

结果:课堂讨论节奏和节拍;理解节奏记谱意义;学习基本的指挥图式并在新歌学习中使用;学习指挥小组歌唱。

第八课

课题:“我们已经学到了什么?”――复习、反馈、记录

结果:课堂复习节奏、节拍、记谱法;探索新歌词的节奏;介绍录音作品中的旋律,为即将到来的音质学习做准备;指挥演唱已学过的歌曲。

尹爱青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上一篇:吉他教材与高师钢琴即兴伴奏教材之比较 下一篇:高师声乐课钢琴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