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与“民营”能和睦共处吗?

时间:2022-09-14 01:45:52

“国有”与“民营”能和睦共处吗?

如果说,7月底出台的新《非公经济36条》42项实施细则再次吹动民营企业的投资欲望,那么国资委提出要求央企产业转型升级的紧迫性,无疑预示着将为民营资本腾挪出一定量的地盘。时隔一个月之后,国有的“垄断行业”放开的猜想在业界迅速升温。不仅如此,还引申出了国有的“垄断企业”今后与民营企业到底能不能和睦相处的质疑。相信这个话题必将为“十二五”后期增添浓重的一笔。

为此,本刊编辑部邀请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国企研究专家、博士生导师、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文宗瑜教授,浙江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教授,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国有”与“民营”能否相互依存?

本刊记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当中,“国有”与“民营”的关系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那种将“国有”与“民营”对立起来的观点,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正确把握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今年7月份,国资委提出加快央企产业转型升级,国务院又出台了新《非公经济36条》42项细则。从贯穿两者的中心内容看,国有大型垄断企业可能将拿出一部分资源让利民企。我们姑且不论资源究竟能划拨出多大,先问国有大型垄断企业与民企能和睦共处吗?

文宗瑜: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不应该是过度竞争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竞争关系,所以,我认为能做到和睦相处。

进一步说,在目前中国国有企业十分强大、民营企业还相对比较弱小的条件下,国有企业不仅要与民营企业竞争,而且还要引导并支持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在某种意义上,国有企业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跨国公司。国有企业应站在国际市场的高度,把主要竞争对手定位于跨国公司,与国内的跨国公司充分竞争,走出去与东道国的跨国公司充分竞争。对于2006年以来的“国进民退”,只能视为国有企业为扩大规模而在同业中进入“前三”的一种策略,如果所有国企尤其央企把“国进民退”当作战略,那就偏离了国有资本的社会属性。国有企业应该从国家综合国力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目标着眼,引导并支持民营企业的成长壮大。

中国国情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决定了很长一段时间内要保持一定比例的国有经济。市场不是万能的,“市场失灵”或“市场调控失效”是市场经济的常见现象,市场经济需要带有政府干预色彩的宏观调控。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持国有经济是有益的,可以使政府宏观调控更有效。

央企作为国有经济的高端载体,其合并或新投资应该更多地瞄准那些无法通过市场竞争得以发展的领域,尤其是民营资本不愿进入或没有能力进入的领域,比如航天航空技术、青藏铁路、三峡工程等。要高度警惕一些被调控的产业及企业,以地方国企划转给央企和以民营企业主动要求央企兼并的形式而规避调控;如果央企可以成为调控政策的空白地带,会无限加大“市场失灵”效应。无论是国资管理部门,还是央企自身,应关注如何通过资产重组整合来弥补“市场失灵”或“市场调控失效”。

本刊记者:我们也基本同意您的看法。首先,从资源禀赋看,国有企业基本都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大型企业,民营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就业密集的中小企业,不同的资源配置角色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现实约束。从市场需求看,我国内部需求持续旺盛,消费市场规模日益扩大,全球化也为“走出去”开辟了更宽广的发展舞台,内需外需共同拓展了可持续增长的利润空间。

其次,从市场的互补角度来看,“国有”“民营”虽各有分工,但各有优势,相辅相成。国有企业一方面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保障条件,另一方面在大企业层面配置全球资源、提升国家竞争力。民营企业则主要分布在服务业、制造业等一般性竞争领域,与大型国企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即便处于同一行业的国企与民企,更多的是呈现出有机融合、彼此促进的“双赢”态势。

再就是,从互利共赢的关系看,现实数据表明,“国有”“民营”在各自领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调发展,携手共进。从2002年到2011年,中央企业的资产总额从7.13万亿元增至2875亿元,营业收入从3.36万亿元增至20万亿元,上缴税金从2926亿元增至1.7万亿元,进入“全球500强”的数量达到38家。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从1998年到2010年,民营企业的户数从1.07万家增至27.23万家,就业人数从161万人增至3312万人,产值占比从3.1%增至30.5%,利润占比从4.6%增至28.5%。国企民企各有特色,共领,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那么,周会长,您的看法呢?您认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能不能和睦相处?

周德文:我先讲两个故事,再做定论。

第一个,2006年我带队30家温州中小企业到北京与政府部门和北京产权交易所洽谈,结果均不成功。原因是,国有大型垄断企业希望民资进入,但只给产业领域的边缘化资源,参股份额十分有限,结果投资和经济成本极高不说,价格民营企业还说了不算。民营企业算了一笔账,感觉劳民伤财不划算。合作自然就不了了之。

第二个是今年柴油荒再次出现,在我国的南方越演越烈,民营加油站全部停工倒闭。我国的成品油消费量很大,2009年是2.21亿吨,产量是2.27亿吨,产能过剩600万吨。到2015年产能还会增加,包括进口的石油远远超过我们的需求。为什么还会出现南方的油荒,原因就是中石油、中石化完全垄断了成品油市场,定价权全由两大垄断企业说了算。攫取垄断暴利,民营企业是无法与之竞争的。看上去国家得到了利益,实际上是损害了大众利益。

由此,我的结论是,在目前的制度框架下,国有大型垄断企业与民营企业是很难和睦共处的。

国有企业利弊之争

本刊记者:“十一五”期间,中国相当一批国有企业实现了从“中国500强”到“世界500强”的跨越。而前一段时间里,有一种声音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完全归因于国企的垄断地位,并进而将深化国企改革等同于打破国有企业在一些关键性部门的主导地位,让国有企业完全退出竞争性领域,让国企统统私有化,等等。在真正了解国有企业的专家眼中,这种观点是有偏颇的,是一种误导。

上一篇:电气设备的高压试验探讨 下一篇:关乎企业命运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