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电影写情书的男人:马丁·斯科赛斯

时间:2022-09-14 01:42:03

给电影写情书的男人:马丁·斯科赛斯

摘 要: 第一次接触马丁·斯科赛斯,是在上外国电影史的课堂上,老师为我们放映了《雨果》的片段,这好像是马丁·斯科赛斯为电影写的一封情书,这是他写给梅丽爱的一封情书,影片中包含了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梅丽爱的《月球旅行记》等一些列的历史性的艺术作品。影片故事背景也是在一个很大的火车站里,钟表发条的声音、火车进站的声音以及放映机的声音是贯穿整部影片的自然音效。使得剧情衔接的很有节奏感,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跌宕起伏的感觉。那么这封情书是如何写成的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关键词: 情书 马丁·斯科赛斯 雨果 梅丽爱 电影

“电影的史前史几乎和它的历史一样长”[1],电影诞生于19世纪末期,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次革命。“印刷术的发明对书写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是并没有改变散文与诗歌的性质。新的乐器对音乐的影响比较复杂,但工艺方面的变化并没有产生关于音乐艺术的全新概念。留声机让千百万听众听到了录制下来的声音,但演奏还是老样子”[2]。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电影经历了欧洲许多科学家、发明家,甚至模仿者的漫长实验过程,1829年,比利时著名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托为了进一步考察人眼耐光的限度,还有对物象滞留的时间,他长时间对着太阳凝视,最终失明,他的失明为电影的诞生奠定了基石,因为他发现了“视觉暂留”的原理。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根据小孔成像的原理,发明了“达盖尔照相法”将影像定格在胶片上,1872年,摄影师爱德华·幕布里奇讲24台照相机排成一行,将马儿奔跑的过程用胶片记录下来,呈现了一片动态的和谐。1882年,法国人马莱利用左轮手枪的间歇原理,研制了一种可以连续拍摄的“摄影枪”,随后他又研制出“软片式连续摄影机”。历史车轮中旋转出来的科学尘泥在太阳的照射下散发出无与伦比的光芒,1888年,法国人艾米尔·雷诺发明了“光学影戏机”,在经历了视觉暂留、连续拍摄后,人们终于可以在幕布上看到几分钟的活动影戏。1895年,12月28日,这是全世界电影人都应该记得的日子,在这年最后两天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卡布辛大街14号大咖啡馆中,用他们的“活动电影机”首次售票公映了他的影片,这一天就是世界电影的诞辰。

一、巧妙运用分镜头交待故事背景和故事人物

(一)分镜头的使用

开头,火车行驶的声音,火车鸣笛,声音渐渐淡出,我们听到的是时钟的齿轮的清脆的声音。

4s画面出现钟表齿轮的运转。

17s渐渐变成了巴黎的夜景,慢慢向下拉去是一个火车站,天也渐渐变亮了。

32s下雪的巴黎乌云密布,一列列火车进站。火车站里一个个人影进入镜头,又走出镜头,蒸汽弥漫。

19s运用蒸汽,巧妙的切换到下一个镜头,火车站的内部,饱满构图的画面,左右都是忙碌的人影,中间留白,色彩是像油画一样的蓝绿、橘黄还有黑灰,车站内部的人有意无意地让出了主干道,或是赶时间的工作狂,或是嬉闹的情侣、老人,有的人还看着自己手上的表抬头看着火车站的钟,校对时间。挂钟进入了镜头,远看,这只是一个普通的钟。渐渐推进到那个钟表的特写,钟表的4似乎有点奇怪。7点钟,正是上班的时间。这样,我们看到匆忙的人影也不会显得那么的突兀。继续推进,在这个4的后面,我们看到了主人公雨果的脸。充满好奇地看着这些人,好像在寻觅什么。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推镜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一个火车站。

3s这是主人公雨果的视角,静止地看着这个车站来来回回的人。

2s雨果的眼珠向电影中的右边转去,又向上,眼珠子突然瞪得很大,那是一种恐惧。

2s镜头中出现一个看起来不像善者的穿着制服的男人,蓝色,好像一个胡桃夹子,旁边还有一只警犬。镜头的左边是一个喇叭,交待了这个人物是从事车站保安的,只要广播中出现治安混乱,他就会立刻冲上去维护秩序。

2s继续是雨果的眼部特写,瞪得很大的眼珠子,持续惊恐。蹙眉害怕。时针刚好滑过他的脸。

5s保安的腿部特写,助跑的架子好像需要,旁边的警犬舔了几下。

2s楼上的保安(冷调),楼下的集市(暖调)

5s一个咖啡馆,走出一个中年妇女,带着一只小狗。

3s卖花的姑娘,带着爽朗的笑容。热情地对每一个人打招呼,白的、红的、紫的花儿,衬托出她的笑容比花儿更迷人。

2s卖报纸的中年男子,微胖,在看着自己的报纸。

3s图书馆的管理员,“新邮件,我相信你又给我带了些好书来。”这句台词交待了他的工作。

2s雨果的眼神中出满了渴求,继续扫视下方。

2s娱乐场所,充满了音乐,这刚好和电影的背景音乐产生了不可思议的共鸣,人们跳着舞。

2s跳舞中的人们特写两组。

1s全景依然是下面是暖色调,上面是冷色调。

3s齿轮继续转动,雨果的眼神越来越平静,

49s他把4放回原位,往回走,走过一段通道,镜头也在往后退,他在找什么,慢慢的,镜头偏上,雨果顺着扶梯滑下去,略带些镜头的旋转。到了下一层,镜头继续跟拍雨果,慢慢推进,雨果开门,沿着滑梯滑下去,旋转。原来钟表的内部,竟然像游乐园一样充满了乐趣。隔着障碍物,我们看到了奔跑的雨果。又顺着旋转的楼梯上楼,顺着充满蒸汽的通道蹦跑,我们看到了通道的尽头是暖色的光。又一个钟表,转动的发条,镂空的数字。看到一个孤单的老人。也是从4这个数字的背后。

1s老人坐在玩具的周围,好像在想什么事情。

5s老人的正面,好像很忧郁

2s老人的特写,眼睛在看镜头的左边,渐渐放大了瞳孔,好像看到了什么。

2s老人的眼睛特写,突然向镜头的右边转去,看到一个时钟,正是雨果所在的那个时钟,细心的老人发现了雨果。

2s雨果依旧很茫然地看着老人,什么都没有发现。好像在看什么。

6s一只玩具老鼠,手部特写。给老鼠上发条,老鼠走动了起来,拿起老鼠。

1s雨果眼部的特写。很好奇地看着。

6s老人旁边出现一个人,年轻女子,手上拿着书,还有条形面包,好像在说什么话。

3s女孩把面包放在桌上,老人似乎对她说了什么,女孩拿走面包。

2s雨果眼部特写,眉毛动了两下,表示不解。

3s老人和女孩,女孩微笑。

7s老人和女孩说话,女孩离开,老人好像试图喊回女孩,无果。

3s雨果眼睛看着女孩离去。又转回看老人。突然眼睛变大。

11s老人睡着,脸部特写,镜头渐渐往下,那只玩具老鼠。

1s雨果盯着那只老鼠。迅速的离开数字4的背面。

7s空镜头过道,雨果出现悄悄跑到一个排风口的地方。

4s排风口的另外一面,雨果的头,雨果打开排风口。

4s雨果在一个墙角贴着墙壁。

10s老人所在的巷口,渐渐虚焦,雨果出现在巷口里。雨果在找时机靠近老人。

4s雨果的中景,往前悄悄移动。

13s老人继续睡着,雨果进入镜头。一直伸出来的手,慢慢伸向机器老鼠。没等抓住老鼠,老人就先抓住了雨果的手,原来老人是假寐。

“终于抓到你了”

(二)分镜头的分析

影片开头的5分钟左右运用了41个分镜头,而影片第一句正式的台词就是“终于抓到你了”。在这接近5分钟的镜头里,我们的人物几乎没有说什么话,车站的吵闹声,早晨的问候声,这些声音的分贝似乎都是那么的低,小到我们都没有办法去注意到。这正是导演的用意,导演让我们全神贯注地去观看这41组镜头,并且在镜头中找寻线索,让我们能从这些镜头的语言中猜测出来这些人的职业,这些人的工作,比较有意思的就是老人和女孩的对话,没有一句台词,可是却从表情上我们能判断出来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写给默片时代的一封情书,用容量丰富的镜头语言,对我们交待了这个故事所发生的背景是在一个火车车站,这也许是暗示的卢米埃尔兄弟的《火车进站》,是电影诞生的地方。

在影片中我们还能看到一组镜头,这让笔者似乎想起了诺兰式的《盗梦空间》梦中梦的结构,这大概出现在影片的第80分钟里,雨果准备睡觉调好了怀表,时针指向了9点55分,雨果找到了开启机器人的钥匙,可它却在火车的轨道里,轨道开始震动,火车进站一样的镜头,火车脱轨了把车站弄得一团糟糕,火车驶出了车站,撞碎了玻璃,这一切原来只是一个梦,雨果惊恐的醒过来。发现挂着的指向9点55分的那个怀表不见了,但是雨果仍然能听到时间在流逝的声音,他打开了自己的衣服,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机器人,在这一刻,笔者以为雨果是一个机器人,被零件所覆盖,所吞没,笔者单纯的以为,雨果醒过来了。其实,还有一层梦境,雨果再次醒来,时间指向了2点10分,这个构思,笔者觉得太巧妙了,竟然有《盗梦空间》的情节。而回到现实生活中,故事的最后110分钟左右,这样的场景竟然重现了,雨果的机器人掉在了铁轨上,而救他的人正是不共戴天的仇人,冷血保安,火车没出轨,雨果也没事,可见导演马丁·斯科赛斯与时俱进的思维。在他的另外一部作品《禁闭岛》也运用了诺兰式《记忆碎片》的结构,将一个故事叙述两遍,也许马丁·斯科赛斯也是一名诺兰迷。当然,还要感谢弗洛伊德的心理学。

二、油画般的色彩,充满了一种怀旧风格的童话故事书的感觉

(一)这是一部马丁·斯科赛斯拍给孩子们看的电影

1.《雨果》的拍摄简介和荣誉

《雨果》这部影片是改编自布莱恩·瑟兹尼克的同名畅销小说,原著在2007年获得鹅毛笔大奖,并一度在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名列前茅,甚至被视为《哈利波特》之后最好的儿童作品,有了这么好的一个文学文本,加上导演马丁·斯科赛斯的视听团队,让它摘得了2012年第84届奥斯卡最佳音响效果、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奖。但其实马丁·斯科赛斯这位导演是一位真正的多产导演,并不是为了奥斯卡而去拍摄这部作品,这部自娱自乐的儿童科幻电影,“无心插柳柳成荫”,摘得了多项奥斯卡荣誉。

2.《雨果》以好奇和探索来衔接起整个故事

一个个谜团,先是偷钟表零件的男孩和抑郁的老人的故事,男孩为了修好父亲留下的机器人,想要知道这个机器人到底是做什么的,而老人夺走了男孩的记事本,不愿意还给男孩,因为好奇,男孩和女孩成为了朋友,男孩最终在女孩的帮助下修好了机器人,却始终差一个爱心型的钥匙,其实这不但是机器人的钥匙,也是打开老人心门的一把钥匙。机器人运动了,并且写下了,乔治·梅丽爱的名字。影片放映了60分钟,谜底依旧没有解开,但是聪明的观众应该能猜到这和乔治·梅丽爱有关,也许那个老人就是梅丽爱。戏剧性的巧合,让他们打开了尘封已久的柜子,一张张原画飞满了整个屋子,好像是人对梦想的追求,是欲望的膨胀。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但是肉体上的痛苦,还有精神上的摧残,梅丽爱的梦想也被战火烧尽了,他的胶卷最终成为了女人的高跟鞋鞋跟,老人为何阴霾,因为梦想破灭。

在一次偶然的阅读中,雨果和伊莎贝拉看到了《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等,从孩子求知的角度来揭示电影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转动的胶卷的声音,还有一系列的快节奏的配乐突然戛然而止,《月球旅行记》的海报出现,下面是乔治·梅丽爱,“是第一个意识到用电影来捕捉梦想的人,这位伟大的先驱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这让他们感到很疑惑,伊莎贝拉觉得很诧异因为养父还活着。另外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梅丽爱的“粉丝”,他告诉了孩子们梅丽爱的生平,并且恳请孩子们帮助他找到梅丽爱。整个叙述过程,并不显得枯燥,因为它的色彩非常的好看,好像置身一幅美丽的活动的油画中一样。梅丽爱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而且是无法想象的梦幻,让人叹为观止于他天才的思维。而影片中部分存留下来的真实电影的颜色是一张一张胶片绘画上去的,运用“视觉暂留”的原理,呈现出来的,也许就是因为这样,整部影片大部分都只有蓝绿、橘黄和黑灰色,这样单纯的颜色。放映机的声音如此的熟悉,好像是钟表走动的时间,可梅丽爱就能很清楚的分辨出来,这是放映机的声音,他出现了,并且唤醒了他对过去的记忆,是那么的沉痛,到这里,所有的谜团都解开了。

(二)这是一封马丁·斯科赛斯写给乔治·梅丽爱的情书

谜团解开了,我们的面前呈现的是一个几乎绝望的梅丽爱,历史上的他是巴黎制造商的儿子,擅长绘画、喜欢魔术,有很好的文化艺术修养,成年以后就买下了罗培·乌坦剧院,成为了一个魔术师。影片中,他和妻子在观看卢米埃尔电影《火车进站》的时候,深深的被震惊到了,想要向卢米埃尔购买放映机可是被拒绝了,于是他自己制作了一台放映机(电影史上是梅丽爱从英国人手里购买了一台放映机)。他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制造了一个电影梦工厂——这就是在巴黎附近的蒙特路伊制造的一个玻璃屋顶的“摄影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摄影棚”。梅丽爱发现了停机再拍,《贵妇人的失踪》就是他运用这一手段拍摄的第一部影片,一位贵妇人坐在椅子上,然后不见了。梅丽爱还受霍布金斯《魔术》——这本书讲述拍照特技的书本的影响,拍摄了很多具有想像力的影片,魔术影片《多头人》、《一个人的乐队》等等,他认为“电影是一个可以按照创作者的意志来观察、解释,以至歪曲现实的新方法”[3]。

梅丽爱还运用摄影棚、道具以及服装将戏剧和电影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运用摄影棚,他拍摄了很多神话电影《灰姑娘》、《仙女国》等等,他“将电影引向壮观的戏剧道路,第一个拍摄了有华丽服装和好大场面的戏剧、重现的历史以及悲剧、喜剧、歌剧等等”[4]。“系统地将绝大部分戏剧上的方法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机关装置以及景或幕的划分等等,应用到电影上来”[5]。形成了他“银幕即舞台”的美学观念,根据凡尔纳和威尔斯的两部科幻小说改编的《月球旅行记》,是梅丽爱艺术创作中的登峰造极作品,在《雨果》中,我们也能看到这其中的一些片段,这是一部彩,但是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彩。从片中梅丽爱的夫人珍妮的口中我们了解到“我们一帧一帧的把颜色画上去”,成本非常高,当然视觉效果也是很好的,当放映机将它们放映出来的时候,我们不由得会感慨科技和魔术,幻觉和现实的完美结合。

当然这位造梦专家并没有抛弃现实,1898年,美西战争爆发的同一天,罗培·乌坦剧院就上映了他的《哈瓦那湾战舰梅茵号的爆炸》,这是他运用摄影棚拍摄的,当然还有他的特技,用摄影机隔着鱼缸拍摄,这类似于现在的“情景再现”或是“还原历史”。当然这些在《雨果》中都得到了一定的反应,《雨果》中梅丽爱运用了两台摄影机,但是并不是用来模拟人眼制造立体效果的,而是用来保险的,如果其中一台机器出问题了,另外一台机器能够跟上运转,不会导致停机无法拍摄。“卢米埃尔力求引起旁观者的感觉,引起对‘当场抓住的自然’的好奇心;梅丽爱则出于艺术家的偏爱而沉湎于幻想,全然不顾自然界的实际活动”[6]。梅丽爱这位“银幕戏剧”家注重技术改变现实的表现主义,是电影故事片的先驱。

三、马丁·斯科赛斯和《雨果》,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

和雨果一样,马丁·斯科赛斯因为小时候患有哮喘,不能和同龄人出门玩耍,只能坐在纽约“小意大利”的公寓里看电视里的老电影,就像雨果一样,躲在钟表的后面,在自己的秘密基地观看这个街市百态。马丁看电影中的虚拟世界,雨果偷窥周围的世界。这是69岁的斯科赛斯第一次拍“儿童/家庭”电影,和以往的写实主义不一样的是这位导演运用了“Happy Ending”的结尾,将几乎绝望的梅丽爱搬上了大剧院,让他讲述他是如何恢复希望的,而这个关键人物就是,雨果。这部影片是斯科赛斯试图从12岁女儿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和阐述故事,虽然这段被遗忘的历史有些许的严肃、悲伤、复杂还有冗长。这部影片不拘泥于形式媒介,类型混合,有惊险悬念,尽管陷入了故弄玄虚的俗套,还有情节、浪漫、追逐闹剧,他借物抒情,将自己对电影和电影史的爱恋用“儿童片”的形式传达给年轻观众,“从娃娃抓起”,让年轻观众对电影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没有人愿意为我的电影买单”这也是梅丽爱没落的原因,没有人爱电影,那么电影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是马丁·斯科赛斯很私人的一种情感,在电影中他甚至和希区柯克一样客串了一把电影中的摄影师,他在《雨果》中重建梅丽爱的“梦工厂”,还有重现《月球旅行记》等多部梅丽爱的作品。不但是梅丽爱,卓别林的《摩登时代》,瓦尔特·鲁德曼的《柏林,大都会交响曲》等一系列经典影片,都在电影中有所表现。电影的道具时刻提醒着时间在流逝,钟表是贯穿本片的道具。电影可以让时间停止,而胶片电影的敌人,是受众趣味的变换,“敏感脆弱”的胶片电影,承受不住时间的摧残,它们随时都可以被熔化成女人的“高跟鞋鞋跟”,冷漠坚硬的数字电影取代了胶片电影,电影从而失去了短暂而又不稳定的美感和缺憾感,没有暧昧和感性,温度和柔软,在冰冷中获得永生。当电影学着惊呼“电影已死”的时候,斯科赛斯以时髦的数字3D与电脑特技技术向传统电影的辉煌过往致敬,意味深长,现在的人们在观看3D电影的时候,正如那列火车进站,观众们纷纷感到惊恐一样。也许它只是一时的风潮,这代表科技的进步,我们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不要忘记自己走过的路,向马丁·斯科赛斯一样,记住历史,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1]狄德罗主编.集体编定.大英百科全书·电影史部分.开篇第一句话.

[2][美]约翰·霍华德·劳逊著.齐宇,齐宙译.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3页.

[3][美]约翰·霍华德·劳逊著.齐宇,齐宙译.电影的创作过程.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6月版,第10页.

[4][法]乔治·萨杜尔著.法国电影:4.

[5][法]乔治·萨杜尔著.世界电影史:27.

[6][德]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40.

上一篇:试析大众传播对舆论导向功能的影响 下一篇:试论勃兰兑斯的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