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

时间:2022-09-14 01:35:42

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

摘 要: 高中历史教学就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学习方法方面还要求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这就要求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史料的运用更加重视。

关键词: 史料; 高中教学; 作用;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56-01

历史史料是指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各种文字、图像、实物资源,诸如原始文献、口述记载、历史遗物、图片与图表以及对博物馆、历史遗迹的参观等等。史料教学就是将史料证据引入课堂,让学生尝试在证据中重建过去。为此,本文从必要性、作用、遵循的原则等方面,对史料教学作引玉之砖。

相较于其它知识类型,历史知识一项很重要的特质就是它的研究对象早已消失,也不可能再次出现,所以难被直接观察;建立历史知识所需要的依据都是间接来自于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史料。史料在历史教学中有什么作用呢?

近年来,国内外历史教学界对此都有一些探索。美国学者把史料教学在教学中的作用归纳为:

(1)激发兴趣;

(2)“使历史变活”——使历史有生气及时代的气息;

(3)加强对重要人物、事件法律、制度及问题的认识;

(4)对重要文献获得直接的认识;

(5)使批判地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发展。

一、史料运用的意义

英国学者认为史料的功能主要有:进行说明;发展想象力;澄清旧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有助于发展历史的及一般的技能和认识;有助于传达真实感;用作证据,进行推断和解释。

上述这些观点,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强调史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一点现在已经为很多人所承认。我个人认为,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有以下意义:

(一)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历史的兴趣

历史的有趣之处在于历史中演绎的人、事和情,而非干枯的理论和苍白的说教。而历史的真实是蕴涵在庞杂繁多的史料当中的。正如梁启超所说:“举凡人类纪录,无不纳之于史。”通过史料的阅读和分析,学生能够感知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受历史的真实,回归到消失的历史情境中,从而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讲到“一二九运动”时,可以让学生阅读《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安心读书’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亲爱的全国同胞父老,急迫的华北丧钟声响,惊醒了若干名流学者的迷梦,也更坚决地使我们认清了我们唯一的出路。……”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相关的史料,仿佛超越时空,感受到当时的历史场景,激起学习和思考的兴趣。

(二)提高学生历史的阅读理解能力

历史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历史学习中的基本能力之一。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中也十分重视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比如在教授《中国古代史》第一章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中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及其观点”时,就可以适当地补充一些史料,让学生从中归纳出每一位思想家的观点。比如在讲到老子的政治思想观点时我补充以下史料:

材料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材料二:“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学生在阅读这些史料的基础上就可以概括归纳出老子的政治思想观点即“无为”。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历史学科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新课程标准的方法目标中也要求掌握这种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比如在教授《辛亥革命》这一教学内容时,对于辛亥革命的结果课本给出了“失败”的结论,但有的同学认为其成功了,对于这一现象我没有不了了之,而是让学生课后就自己的观点去搜寻资料,下节课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一过程大致是:“设疑──搜集资料(史料)──甄别、选择史料──整理分析史料──运用史料(讲述、讨论、推论)──得出结论”。这样就从质疑入手,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对书本的观点有更为具体和深刻的理解,形成一种独立思考的人格。

二、史料运用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史料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史料不但可以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给学生培养了自主思维的能力,而要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我以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慎重的选择史料

历史资料是重构历史最重要的客观基础,但它不等于历史实际本身,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实的历史的一种主观反映。由于其中融入了编者自己主观的感情、好恶,所以史料有真伪、偏全、粗精之分。梁启超在《历史研究法》中也说“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可言”,其意也为强调史料的真实性。因此,我们在选择和指导阅读史料时,不能把一些文学作品、奇闻逸事当作是史实来对待,而要对搜集来的材料进行比较、分析、鉴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科学的取舍。只有在史料的真实性得到充分肯定后,才能利用它们对史实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历史的本质和规律,否则所得出的结论就站不住脚。

(二)精心的选取史料

就是选取的史料要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选取的材料最好是能集中说明要论述的观点。限于课堂时间的有限,面对大量的史料,我们应该注意合理取舍,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

(三)不可忽视了教材中的史料

大部分教师认为既然教材上有了相关的史料,学生自己看看就可以了。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教材作为最主要的教学资料,它所引用的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而且是经过了精心地选择的,所以一般是比较贴切的。如果忽视了教材史料的运用,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教材观点理解的困难,而且舍弃教材中史料不用而去找其他的资料,便是舍近求远,大没有这样的必要了。

三、总结

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的解释。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让学生有可能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如让学生通过分析甲午中日海战中李鸿章要求北洋水师“保船避战”考虑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双方的准备情况并思考:李鸿章为何会有这样的考虑?这一考虑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这一决定带来了什么后果等等,让学生通过这种类型的探讨,加深对历史的了解,开阔思维,体会自主探索学习的乐趣。

总之,中学历史教育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观、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它充分体现了21世纪基础教育强调“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而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历史观的形成与历史方法的掌握中起着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一篇: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思考 下一篇:浅析小学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