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思考

时间:2022-10-11 04:06:31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思考

摘 要: “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 教学有效性; 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8-0184-01

所谓“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课改专家、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

一、明确、适度、适量的教学目标是有效课堂的前提

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更是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对保证课堂教学有效开展至关重要。

比如《秋天的雨》一课:第一课时的第一个教学目标为认识“钥,匙,趁”等8个生字.会写“扇,枚,”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清凉,留意,扇子”等16个词语。这个目标是可见的,可检测的。第二课时确立的教学目标为:学会品读关键词“你挤我碰”“频频点头”等、关键语句“他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等,体会秋天的美丽、丰收,以及带给人们的喜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感受秋天的美好。积累好词佳句,并学会运用实践。

这样的教学目标是可实践的,可检测的。不像以往我们确立的目标:是像一些:“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等那样过于笼统。因为目标不清,导致课堂教学不深不透,而我在第一课时基础上确立的这样的目标,目的就是通过重点词句的品读来体会秋天的雨地美丽和给人带来的喜悦,由于目标清明,导致课堂教学就能挖深,挖透。

二、彰显语文特色的课堂是有效教学的保证

(一)以读为本。语文课堂中,最动人的莫过于孩子的琅琅书声。朗读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促进语言的发展,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语言文字的积累,有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语文课堂应注重朗读,让学生会读、多读,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读来领悟、体验。“以读代讲,多读感悟”是很多语文老师教学的“法宝”,充分利用好这一法宝,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高效。在教学《草原》一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草原蓝蓝的天、绿绿的草,蓝天上的朵朵白云,草地上白色的羊群,这些明丽的色彩深刻体会“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体会“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较好地体现。

(二)有效问题的设置。有效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教师设置有效的、能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重要途径。比如在学习《西门豹》一课中理解西门豹要官绅们等一会,这等一会是等什么?这一问题,先让学生经过读书,抓住等的过程中,官绅会想些什么?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等的过程中,老百姓又会想什么?进一步体会这一等,等出了百官对西门豹的彻底折服,这一等,等出了百姓的逐渐醒悟,这一等,等出了恫吓百官、教育百姓的结果。理解了西门豹的真正用意。

(三)重视生成资源。有效的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无法预料的精彩,这些就是教学中的生成资源,它是实实在在存在于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的,我们必须努力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教学柳宗元的诗《江雪》时,有学生提出:“这么冷的天,那个老翁为什么还在江上钓鱼?”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设想原因。有的学生认为他家里穷,以捕鱼为生,天冷也来要钓鱼;有的学生认为他是个钓鱼爱好者,所以也就顾不上天冷了;还有的学生提出可能是他犯了错误,被流放在外,用钓鱼排遣心中的郁闷。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阅读柳宗元生平简介,问学生你现在比较赞同哪一种理解,或者有什么新的看法。学生说:生1: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柳宗元在被贬永州时写这一首诗的。生2:我感到,诗人是在借这个“蓑笠翁”表达自己的心情。我们看到,由于教师的鼓励,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在此基础上教师的引导,体现了价值上的导向作用。也许我们的解读不一定符合柳宗元写作这首诗的本意,但孩子们解读文本的过程,是在感悟人生。他们在多元解读中获得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也在“知人论诗”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学习方法的熏陶。

(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育学研究也表明,人在轻松、自由的心理状态下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才会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年近七旬的马来西亚教育专家张发老师执教儿歌《太阳公公爱画画》,他把自己当成老顽童,念着词、唱着歌、跳着舞,快乐教学一下子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接着是师生换位,认读生字,互相鼓励,分组表演,全体动员,动手绘画……快乐地接受新知。在这样“好玩”的课堂里,没有压力,没有说教,孩子们所感觉到的只是平等、启发与轻松。整个课堂气氛温馨活泼,师生关系融洽。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注入了活力与生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时间的利用率。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民主程度越高,学生自觉学习的热情就越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越高。

三、“以生为本”教学理念是有效发展的关键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导向下,教师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和强调学生的参与和活动,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使课堂教学更为高效。

例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在教学导入环节时我是这样预设的:“孩子们,今天我们要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古诗,你们熟悉这首诗吗?有多少同学以前读过?”结合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简单了解诗人及诗歌大意之后,又问:“既然这首诗你们都会读、会背了,那咱们这节课还要学什么呢?”顺藤摸瓜,随即提醒学生关注本课学习目标,就此来开展教学。课堂上的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会了有滋有味地诵读古诗,而且感受到了诗歌内蕴深厚的“大”意境。

其实,只有了解学情,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我们的教学;只有了解学情,才能成功驾驭我们的课堂;只有了解学情,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放射出灿烂的光芒;只有了解学情,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更快乐地学习,更健康地成长!正如于漪老师所说:“学生的群体有时代的特征,他们对语文的认识、要求、爱好、追求有共同的一面……我们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迷信课本,因材施教,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真正发挥主体的作用,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有思考才会有发展,有思想就能够成长。把课堂还给真正的主人是学生有效发展的关键。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教师的因素,学生的因素,教材的因素,以及课堂环境的因素等等。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还应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以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促使学生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玥瑛.语文教学有效性浅析[J].考试周刊,2002.04.

[2] 吴常菊.浅谈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策略,2012.04.

[3] 马贵英.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探讨[J].新课程(小学),2012.05.

上一篇:能源计量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下一篇:浅谈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