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到“导学”:小学语文教育的转变探索

时间:2022-09-14 01:31:04

从“教学”到“导学”:小学语文教育的转变探索

摘要:“导学”作为一种新理念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得到了越来越多教师的认可。本文首先探讨了“教学”与“导学”的区别与联系,而后分析了小学语文教育中实现从“教学”到“导学”演变的必要性,提出了转变的内涵,最后给出了具体的实践,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教学;导学;小学语文

一、“教学”与“导学”内涵解析

“教学”是以一定的手段,将某种潜在于身体和心灵内部的东西引发出来。海德格尔指出,教学的本质就是“让学”,让者,使也,既可以将之理解成“迫使”“强制”,也可以引申为“激励”“诱导”。

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倾向于前者,一般认为,学生“学”须围绕教师“教”这个中心展开,重知识、技能和技巧,轻思维、思想、理念。为改善传统教学中的不足,教育工作者从第二层含义引出了“导学”的概念,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诱导”下,主动学习知识、掌握技能技巧、养成创新思维的过程,即在让学生明确“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学什么”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明白“怎样学”和“如何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怎样培养人生的价值观念”。“导学”重示范、启发、训练和辅导,教师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主动性的前提下成为师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从而实现学生从“被塑”向“自塑”转化。

二、从“教学”到“导学”,小学语文教育方式转变的必然性

作为交流、沟通的工具以及文化传承的载体,小学语文教育呈现出以下鲜明的时代特征:(1)受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等人本主义观念影响,小学生自我意识、个体意识、权利意识不断扩展,社会、家长对于小学生的包容性要求不断增长,学校和教师愈加难以利用传统的威权等强制力量完成教育过程;(2)学生、教师力量此长彼消,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教师传统意义上知识的绝对优势地位不再,而学生则可以利用各种媒体不断吸收更多信息,面对着庞大的外部信息世界,教师和学生差异性不断缩小;(3)社会日益进步要求实现个体化、差异化的教学,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个体的潜能。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堂上师生、文本等教学要素要构成“学习共同体”,因而多向互动、动态生成、开放多样、不确定性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因此,改变传统教育模式,实现从“教学”到“导学”的转变,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必然选择。

三、从“教学”到“导学”,小学语文教育方式转变的内涵

从“教学”到“导学”,其内涵发生如下变化。

1.导学,不仅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更是教育理念的重构。“教”与“学”不再作为对立而存在,而是有效融合,我们不妨等一等学生,放一放脚步,多一些聆听,多一些观察,多一些思考:“让学生先开口”——以学定教,找准起点;“善用学生的问”——平等互动,顺学而导;“妙用学生的错”——动态生成,化腐朽为神奇;“活用学生的题”——创设习材,学会学习。科学地教、艺术地教,不露痕迹地融于“导学”之中,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导学,意味着建构新型课堂模式。即将传统的”以练固学、以练测学”转化为“以练导学、以练促学”,练是载体,导是路径,学是落点。通过设计有效的练习,以及在学生练的过程中教师艺术巧妙地穿插引导,达到促进学生有质量、高效地学的目的。在导练、导学的过程中,化教为学、以学定教。教学相长、主客相生、最终使教学走向和美。

3.导学,是探索新路径。善导——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谆谆善诱,提高效率;引导——当学生迷失目标之时,教师积极引导、指明方向;开导——当学生未进入状态时,教师积极开导,激活状态;倡导——当学习氛围不浓时,教师以身作则,积极倡导,营造情境;指导——当学生学习方法不当时,教师及时提供有效支援;诱导——当学生思维未打开时,教师积极诱导,鼓励探究;疏导——当学生学习出现瓶颈之时,教师积极疏导,开掘潜能;化导——当学生学习体验不愉悦时,教师有效化导,重塑自信。

四、从“教学”到“导学”,小学语文教育具体实践

笔者在学校、教研组的支持下,在一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了导学实践,提出了“五阶段法”的导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以《比尾巴》为例进行说明,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自主学习阶段。根据课文内容、学生能力以及地域文化特点,设定预习内容和目标,要求学生通过网络、视频等搜集动物的尾巴方面的图片和文字信息,有条件的请家长陪同孩子到动物园参观,通过现场观察,进一步加深印象,为课程教学做好充分准备。并要求学生将问题记录在导学案空白处,待小组合作学习时解决。

2.合作探究阶段。首先,在小组内展示个人搜集的资料及信息,通过讲解、讨论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叙事等能力;其次,教师提出共性、疑难性问题,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互帮互学,在学生合作探究时,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视,及时掌握各小组成员的学习情况。

3.交流展示。通过学生演讲、课堂辩论、课本剧表演并辅以板书等,多方位展示学生在自学和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成果,教师认真观察、倾听,及时点评、指导。形成师生、生生间全体互动的信息交流通道。

4.贯通整理。笔者在前几阶段学习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简明扼要地强调知识点,将教学内容串成有机整体,实现收放自如。

5.达标检测。教师精心选择测试题目,学生独立完成后,学生通过小组互批、前后位互批等形式,发现问题和缺陷,教师则及时予以总结和点评。

五、结语

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在新形势下,只有实现从“教学”向“导学”过程转化,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116

【责编 田彩霞】

上一篇:中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心得浅谈 下一篇:区域性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若干问题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