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心得浅谈

时间:2022-01-21 09:48:43

中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心得浅谈

古代诗词内涵丰富,博大精深,身为教师,引导学生承前启后,将之发扬光大,泽被后世,使之欣欣向荣,恒远不朽。下面笔者将教学体会逐做例举。

一、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

学习语文,必然要熟悉中国文化。这个形式怎样展开更加形象?怎样才能更大程度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诗词,格律缜密,工于平仄,对仗奇巧,练字精工,言简意赅,描微摹细,意蕴深厚,情感丰富,气象万千。

比如,古人多用“明月”烘染离情别绪,“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等,在百度一搜索“月是故乡明”,要图片有图片,要视频有视频,要歌曲有歌曲,要音乐有音乐,琳琅满目,数不胜数,使学生在声光音像之中,激发起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勤读细品

语文学习中的格言警句颇多,比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无论是刀笔小吏还是国学大师,“读”书使其成就。所谓“诵之不辍,话语天成。”足见诵读之功用。因此,打造与时俱进的“诵读文化”,传承华夏民族的“文化血脉”是语文教学的重任。在诵读古诗文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意,增进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提高诵读水平和对传统文学精髓的内化程度。

三、读诵古代诗词的方法

读诵古代诗词的方法,关键要深入作者的内心。

学习《江城子·密州出猎》,读题,读作者,读课文,读注释,通过多次的“读”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语感,了解词的思想感情。“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了解了作者的特点、处境,作于熙宁八年冬,此时的苏轼正处于仕途低谷。由于不满王安石变法,他自请外调在密州任地方官。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正是在密州上任的时期正式形成的。细细读之,再现诗歌意境,就会感同身受。想象到苏轼气概狂放,锦帽貂裘,酒酣气盛,前呼后应,千骑射猎,豪兴大发,吟诗作赋,他期待重任,期盼报效国家的神态与渴望如在目前。

实际上,也只有读得熟练,了解作品、精读文字,揣摩作者用意,感受作者内心,才会将诗词的精髓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记得一位学生家中经济遇到状况,心情抑郁,我让其他学生用李白的一句诗来安慰他,一个学生脱口而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再比如在中国文学史上,李清照是第一个女词人。她所做的《武陵春》,哀愁片片,多所寄托。可是大部分学生在阅读后并没有真正地了解这首词,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不过是一个女人的无病。如果对李清照的命运有所了解之后,就不会产生这种误解。在李清照的一生中,前期安逸休闲,与丈夫夫唱妇随,所写的文章都是反映闺中生活,间或离情别愁;后来国家灭亡,居无定所,藏书文物都遭焚毁,生活艰辛;丈夫亡后,只身流亡,处境凄惨,内心悲苦,于53岁写了这首《武陵春》。这时候的李清照国仇家恨齐聚心头,词中之“愁”绝对不是分愁别恨,如果是的话,绝对不会有后来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之孤苦之句。了解了李清照的身世和《武陵春》的写作背景,再读《武陵春》,绝对是不一样的感受,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两句诗是大诗人陆游在人生的暮年,对写诗的技巧做的一个总结、对他的儿子的叮咛嘱咐。这种写诗的方法、技巧或曰思想,用于语文教学,殊途同归。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自然日久功深,自然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责编 金 东】

上一篇:教学艺术漫谈 下一篇:从“教学”到“导学”:小学语文教育的转变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