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法治精神研究

时间:2022-09-14 11:20:39

我国的法治精神研究

[摘要]法治精神的研究有助于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贯彻实施,对我国法治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笔者通过列举了我国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典型案例,来分析我国法治精神的现状、内涵和构建。

[关键词]法治精神;依法治国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076-02

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开放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社会正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冲击。各种思想、文化、科学观念和知识不断的涌入人们的视线,使人们应接不暇。许多西方文化不假思索的引进、照搬照抄现象为人的惰性的本能所吸,仿佛中国社会的某些方面即将转化为山寨版的西方社会。新鲜与古旧、现代与传统,东西方各种制度、思想等等正在冲击着这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度,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处于矛盾的集合体中。由于新中国的变革和现代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对于人们沿袭下来的传统道德信仰和礼法观念受到质疑,传统的精神大厦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倒塌。人们的趋利性追求越来越突出,经济的增长度已成为判断官员业绩的主要凭证。因此,本文第一部分主要针对目前社会里法治精神内核的欠缺所导致的典型现象予以解析,进而来论证法治精神内核的缺乏和建设法治精神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第二部分针对第一部分阐述的现象进行法治精神内核的理论挖掘和探索;而第三部分用以挖掘出来的法治精神内核进而提出对目前社会的法治精神建构;而最后一部分也是作为结束语针对予以建构中的法治精神内核进行未来的展望。借以鄙人尚处在学生阶段,社会经验和阅历颇浅,可能在论术中的许多方面存在瑕疵而在所难免。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理应竭尽全力为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以此来推动中华法治的进程。

一、法治精神表现在我国目前社会生活中的现状

(一)前几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和双汇“瘦肉精”事件,从经济学角度看,食品制造者所具有的个体理性和政府的侧重面确定了企业发展的方向和主旨。如果违法收益大于所承担责任的风险,则将为之。而违法成本又取决于被查出的概率和对法律惩处的畏惧程度(即施行处罚的大小)。应该说,目前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立法并非贫乏,地方的规章制度也渐趋完善。从浅层次来看,执法环节的问题最为明显。在执法上,目前地方执法的现状值得注意:

基层执法人员只“管”不“监”。因为其中存在着“管”是权利,可以从中捞取好处,部门间产生互相争夺都想拥有最多的权力;“监”是责任,容易出力不讨好,因此在工作部门之间互相推诿不归自己管。不负责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国的公务员工资低是其很重要的一方面,因此被一些掺杂掺假的企业收买是件很容易的事。结果,许多执法人员已成为违法企业的“分利者”,有了执法人员的保护,违法制造商更加肆无忌惮。法不责众的现象。法制环境的恶劣导致了目前掺杂掺假已成为一些行业内在的“潜规则”,从而在一些新兴起的小企业中要想盈利不得不效仿“深则厉,浅则揭”的道理来经营生产。执法人员也变得麻木和无能为力,既然处罚某个无济于事,还不如放他一马捞取点好处算了。

选择性执法和阶段性执法,也就是在问题暴露被全社会关注后,才去采取“杀贼只杀王”的手段和平民愤的方式解决;其他的企业只是暂于歇业整顿或轻微的处罚。与此相对应的阶段性执法,处在某个时期政府主抓某件事,一旦这个时期过去了,违法者又重新开始开业,往往在诱发初期和处理后的打击监管力度做的很是不到位。这样做无疑让那些看着政府的方向行事的人找了空子。执法不力反映了地方政府的GDP至上的发展观念,最然目前中央已不再过度的强调GDP,但在现实社会中地方仍以高GDP发展为荣。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理应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把精力本应放在执法和完善公共设施及创建文明安全和谐环境的事物当中。但现阶段地方政府却是过度热衷于经济建设,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房地产热潮,再到招商引资、搞项目开发等俨然成为政府的主业,却忘记了本该属于自己的使命一维护公平竞争,严惩造假和污染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于大企业的生产监管,执法追责上让位于本地市的GDP目标是不难想象的。

以上的解析在某种程度上只是表层的分析,经济和市场的形成源于人们精神的需求。因此对于深层次背后的原因来看,食品制造者的掺杂掺假的故意违法违规行为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道德底线和对法治本该有的畏惧。追其最根本的原因他们所处的法治环境缺乏和本应充满对法律的信仰,精神内核的虚空从而导致所欲为的事情中毫无顾忌。目前,法律形式的强化看似表面上越发完善,但却深入不到内心,永远无法从思想上予以转变。违法之心可能只在时间上屈服,在政府把注意力转向其他地方时,仍会犯意重起。因此,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最终归宿取决于让人树立起对法治的信仰和精神内核的充实。

(二)近几年来的反腐问题在中国也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究其原因不外乎:

1.儒家人性善假设的影响,导致人们心中所向往的“做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董仲舒的德主刑辅思想仍在民间为人们所诉求,从而在治理腐败依靠单凭政府官员的个人自觉性、实事求是、有错自纠的思想看来是靠不住的。

2.中国所具有“贪渎文化”的影响,“礼尚往来”不仅在民间是人交往的需要,也成为与官打交道的必需品。

3.传统血缘宗法观念的影响,使得中国多数重要政治人员名下的子女无不也身居要位。因此人们在做什么事情时,托关系,走后门已经习以为常。中国是一个人情关系社会已得到社会群体的共鸣。这些年反腐斗争中“贪官排出一连串”的家族集团式腐败现象大量涌现。

4.“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人们麻木拥挤考取公务员中就可以看出中国社会的走向,拥有权力就有了自己所想要的。从外部看来,公务员工资并不高,但是细究起来其中里面本身必蕴有一种腐败的动机。最后,中国的反腐法制化建设形式上虽趋于完善,但并未得到应用和执行。

因此,从外国观念的引入可以看出,西方文化的“化合物质”在被引进后已使得中国的“土壤”碱化了,只提倡道德的树立对于这些腐败之人已无济于事。呼喊的越响,行动越是迟缓,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找出弊病所在。目前我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所提出的对于广大党员干部以党治党应该转变为全民治党。为官的要想尽职尽责,从而恐怕必须从自身得到各方监督做起,才能慢慢树立起法治精神的信仰,进而在身处的位置提高公务员工资得以辅助。

(三)最后,当然还有农民工权益侵害等等,面对着众多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有许多,但在这里不再多做赘述。之所以拿出这些突出典型的病态征象以此来说明法治精神的建立已成为当前的大事所趋和势在必行。否则,将会威胁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人们的生活环境将会陷于沉沦当中。

二、法治精神的理论研究

“普遍服从”与“良法”观念已构成亚里士多德对于法治的内涵表述。“法治”一词解析为有两个系统构成:一是“硬件”系统――具体法律制度;一是“软件”系统――法治精神。在我国理论界,张文显教授曾赋予法治的含义为“法治是民主、自由、平等、人权、理性、文明、秩序、效益与合法性的完美结合。”而在笔者看来法治意味着对外在行为的规制和内心意志的精神引导。法治的理解在另一方面已将内心和精神之间架起了桥梁,行为的做出是靠意识来支配的。意识虽然不能预见行为的结果,但从动机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精神内核作为引导思想意志的发动机,不得不需要通过对精神内核予以诠释和分析来说明这个发动机的原理,让人能得到更好的了解。

对于精神内核的理解必须借助于中外学术的基础作为铺垫。从老子思想的道来解释精神内核,其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蕴意从中可以得出人的精神内核效仿与天地万物之自然规则而形成。但从西方哲学上,黑格尔的思想最能让人从现代意义上领会和挖掘精神内核的所在。而我却依赖于这个内容。因此,任性不是合乎自然真理的意志;而是由自然冲动达到理念自由的中间物的话,是“矛盾的意志”。其矛盾在于:我希求自然理性的潜在,我不是作为特异的个人而依据一般的伦理概念来行动的。而在任性的行动中,我实现的不是普遍性的事物,而是我个人的特异性。我不可能一口吞下比我嘴大的食物,除非我的嘴能随着食物的大小而自由张缩。因此,精神内涵表现为自然的自由意志并非任性。

实际上作为赋予法治的精神内核只是属于精神内核灵魂里的一部分,因此更多的精神内核的附着与道德、伦理是分不开的。在精神内核的客观世界里,法治精神内核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但对于真正追求善和幸福的人必须得与道德伦理精神内核的结合才能更好的塑造其自身。法治精神的塑造对道德精神具有天然的需求性,法治精神的意义来自道德的赋予,道德精神是法治精神价值的重要基础。

三、完善建构法治精神的建议

(一)从教育上对法律精神在内心的塑造

立在社会之中,人们首先看到学习的地方是政府本身。政府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在践行法治,只有政府自身践行法治才能让社会的其他人一同看到学习法治用途的意义。而政府自身的法治精神建设应该在党的思想里去培养。因为中国的政治社会是共产党开创并领导起来的,只有在党内人员中树立起法治精神的信仰,才能使得政府工作有很大的改观。党内人对法制观念的建立越发的强化,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越强,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在党内建设中,要不断弘扬法治的范例,进而不断去学习,而不再以GDP来考核政绩的大小。

(二)从儒礼道德中灌输法治精神

要让人们真正意识到法治与自身的利益拥有着密切联系,让人真切体会到自己自身受到的限制是由自己割让出去的,而并非他人的强权政治掠夺的。使人们进而相信自己的个人权利是上天赋予的,他人是不能随意剥夺的。另外树立起本应具有的平等观念,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时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切身权益,而不再是忍气吞声。

(三)从各种中穿插法治精神

最终在此建立的过程中,严格执行法律,严格依法办事是极为必要的,只有通过不断的依法为人民办实事中,才能让人们塑造的法治精神理念得到不断的加深和巩固。在颁布的现行有效地法律体系里,作为法律的监管者,要严格监督并查处那些有法不依,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的情形,最终营造美好的法治环境和土壤。

上一篇: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的内涵与路径研究 下一篇:艺术类高职院校工作室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