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影响效应分析

时间:2022-09-14 10:43:11

城镇化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影响效应分析

摘 要: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对老年人晚年生活提供保障,国家对城乡养老保险覆盖建设十分重视,但是从现下我国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情况分析,还没有实现全面覆盖的建设目标,对此在本文中笔者将从城镇化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正反两个方面影响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以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面覆盖策略。

关键词:城镇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影响效应

一、城镇化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的促进效应

(一)降低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成本

在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城乡之间的制度差距不断减小,这很大程度的解决了不同群众的社会服务要求,最大限度的保障了城乡之间的公平,同时降低了中国城乡二元结构所产生的经济负面影响,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1]。而从养老保险制度分析,在城镇化还未推行时,养老保险分为多种形式,如职保、新农保、城居保等,这样的分散划分就易出现制度上的衔接不明,同时若是居民迁居或者岗位职业调动,由于制度形式衔接断裂,这些迁居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会被迫终止,这无疑会为参保人带来不小的经济损失,而人口流动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是以往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种固有弊端,同时也有影了居民参保的积极性。但是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与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全体居民享有的养老保险服务差异化逐渐缩小,这样养老保险制度就可以在各个区域内广泛推行,因此即使人口流动或者迁移,也不再有养老保险金方面的损失,同时最重要的是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居民老保险参保成本不断降低,更好的提升了居民参保的积极性。

(二)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在城镇化推进发展的过程中,新农保、新城保合并为城乡居保,整体形势与职保十分相近,都为参保人员设置了个人账户与统筹账户,但不同的是职保是由企业和个人承担,但是城乡居保却是通过个人缴费与政府津贴的形式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但要提供最低缴费标准,同时对于一些有实际困难的群众承担着一定的代缴责任,并且为了能够更好的响应中央要求,还要鼓励参保人员选择更高的缴费档次,提供奖励性政府津贴。由此可以看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一种社会性公共服务,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但是由于不同区域财力物力存在差异,因此地方政府承担的财政补贴金额也各有不同,通常情况下政府会从两个方面出发,首先是从参保人的利益出发,通过参保形式与参保档次,从而选择出更加适合地域的参保模式,其次是从区域治理的角度分析,选择更能够降低运营成本、降低公共服务成本的参保形式。但是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发展模式与发展质量都在不断的变化,这样就可以创建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推动促进地方经济区域发展。

二、城镇化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的阻碍效应分析

(一)联保对城乡居保形成负面示范效应

城镇化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也会形成一种阻碍作用,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原因,社会养老保险金渠道窄、效率低、基金缺口大,并且在人口老龄化加快以及退休人口规模剧增的过程中,养老基金缺口对居民参保情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由于我国养老金政策还没有实现全国统筹,当期缺口和当期结余仍然存在。因此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改革难点与重点就在于养老金代率方面的设定,以及政府对养老金的出资问题,这些问题若是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势必会使人民群众对社会养老保险失去信心[2]。而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群众对于养老保险制度的公平性与公正性追求更高,同时城镇化推进的过程中,农民与居民之间的接线也越发不明。在参保的过程中,城居保参保时间短,抵抗能力弱,而新农保由于以往的政策问题,很多群众对其失去信心,这使得城乡居保也难以获得保障,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城镇化建设对养老补贴形成挤出效应

受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地方财政收入减收严重,同时,落实国家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等结构性减税和普遍性降费政策,在一段时期内还将进一步扩大地方财政收入减收规模。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离不开地方财政资金的有效支撑,但是短期内的城镇化速率,使得城镇内公共服务拥挤,各个方面都需要政府的财政资金拨款,如交通问题、住房问题、教育问题等等,而地方政府的财力又十分有限,在这种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政府在进行财政资金拨款时必须要慎之又慎。而在进行财政资金拨款筛选时,往往会从一些收益快、效益明显的项目出发,这些项目会成为政府的优先资金拨款目标,而很显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并不符合这种筛选标准,这种情况下就形成了城镇化建设对养老补贴形成的挤出效应。

三、通过城镇化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相关建议

(一)消除公众对养老金的错误认识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难以覆盖的原因,很大程度就是居民对保险金的错误解读,因此为了能够加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消除公众对养老金的认识误区就显得十分重要。为此笔者认为,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3]。加大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常态化宣传,让人们群众对养老保险制度有正确性、公众性的解读,从而更好的缓解养老金历史遗留问题,从本质上帮助公众消除对养老保险金的悲观态度与不信任情绪,进而增强公众对养老保险制度的信心。其次是要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信息传递制度,减少由于信息误导或者信息不对称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的阻碍,从而在城镇化进程过程中,更好的推进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可持续发展,降低运营制度成本,提高养老保险金使用效率,这样才能够在城镇化推进中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

(二)多方位增强地方财力

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过程中离不开地方财政资金的支持,这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先决条件,因此多方位增强地方财力将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提供基础性保障。为了能够更好的缓解地方政府财政压力,笔者认为应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减税降费的政策,切实发挥政策红利,实现“放水养鱼”效应,支持经济发展的同时,还应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通过完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及建立健全地方税收体系,有效加强地方财政收入,使地方财政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作用更好地发挥。其次是要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之间的挂钩机制,根据居民的养老保险缴费信息情况,发展移动支付方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自上而下的省级分担比例,这样才能实现养老保险公众福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互惠互补,从而实现城镇化进展过程中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

四、总结

在城镇化进程发展过程中,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普及覆盖越发重要,但是城镇化进程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会形成正反两个方面的效应,因此在进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过程中,应该趋利避害,这样才能利用城镇化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从而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超.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D].河北经贸大学,2015.

[2]海龙.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4.

[3]张少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调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

上一篇:商丘市城镇老年人健身现状调查研究 下一篇:关于青年婚恋观念状况调查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