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杠杆让土地“活”起来

时间:2022-09-14 09:48:51

金融杠杆让土地“活”起来

近年来,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以下简称重庆农商行)紧紧围绕中央扶持“三农”发展方向,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的相关要求,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村土地经营流转的创新实践,努力改善农村融资环境,为现代农业、规模农业发展及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注入了强大动力。

金融创新杠杆撬动土地流转

2011年初,重庆农商行深入潼南、铜梁、万州等地,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种养殖等情况进行了调研,很快推出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明确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的条件、范围,并建立了评估与抵押登记制度。为了提高基层营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积极性,重庆农商行对该项贷款实施资金成本差异化政策,按同期同档次FTP利率下调30个基点计价;利息收入的20%直接调增支行的考核利润;对参加农户贷款改革试点的分理处,该贷款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利息收入的15%直接奖励给客户经理及相关人员等。

重庆市万州区新田镇的向权是第一批受益的农户之一。他是一位普通农民,一直怀揣致富梦。2000年,他买来藤稔、高妻、红提3个品种共128株葡萄种苗,种在不到1亩的“实验田”里,探索种植经验。在技术成熟之后,2011年3月,他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取得30多亩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并以此作抵押,在重庆农商行万州支行贷款30万元,扩大了种植规模。2012年,向权的葡萄最高售价达到了每公斤40元,全年实现产值50多万元,利润20多万元。

截至2013年9月末,重庆农商行已累计发放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13.3亿元,贷款余额6.6亿元,约3500户农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企业受益。

同时,重庆农商行适时推出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贷款,是适应农村改革新需求、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又一创新实践。根据国发〔2009〕3号文件精神,重庆成立了农村土地交易所,鼓励农村地区把农民宅基地和公共闲置用地复垦为耕地,形成地票在农村土地交易所交易,既保证了耕地面积不减少,又增加了农民财产性收入。形成地票的前提是对宅基地等农村建设用地进行复垦,而复垦就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为了满足土地复垦项目的融资需求,重庆农商行于2010年11月推出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贷款,通过对项目资金的封闭监管、专用账户锁定地票交易资金等措施,既确保了贷款资金安全,又促进农民转户进城和增加财产性收入。截至2013年9月末,重庆农商行对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项目贷款累计授信超过120亿元,在24个区县支行发放贷款近70亿元,余额37.2亿元,支持了11.2万多亩农村建设用地复垦。

此外,为了进一步解决农村融资担保难题,促进农村土地流转,重庆农商行还在重庆市率先推出了土地收益保证贷款。

此贷款模式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市场化运作规范。种植、养殖大户将自己手中承包的土地承包收益权抵押给重庆某融资担保公司,有利于市场化规范运作。二是贷款支持对象更广。贷款范围由农民扩大到了种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等。三是能有效控制贷款风险。一方面,严格审核借款主体资格,要求贷款对象经营项目好,有良好的信用记录,第一还款来源可靠。另一方面,引入了重庆某融资担保公司,通过“银行+担保”的方式,有效分散了信贷风险。

杨德荣是重庆市获得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的第一人。他是梁平县明达镇天台村的农民,在当地承包了44.3亩土地,投资40余万元建起了鳅鱼规模养殖场。由于鳅鱼市场前景十分可观,杨德荣一直想扩大养殖规模。 2013年3月,杨德荣以承包土地的未来收益权作担保,仅用两天时间就在重庆农商行梁平支行取得贷款资金48万元,将鳅鱼养殖规模扩大到500亩,预计2013年将出售鳅鱼80吨,实现利润120万元。

截至2013年9月末,重庆农商行共发放此类贷款1768万元,涉及农村土地5000多亩,让29户农户、专业大户、小微企业直接从中受益。

亟需政策法规“保驾护航”

重庆农商行在积极探索利用金融杠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针对怎样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笔者进行了一些简单思考:

一是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虽然赋予了农民对承包地的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等权能,但是《物权法》、《担保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均未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纳入可以抵押的范围,使得农村土地在流转、抵押权处置、风险受偿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相关政策和法规有待完善。此外,目前土地流转过程中土地权所有人、土地承包人、土地经营权人之间的权、责、利划分不清,导致许多农户对土地流转存有担忧与疑问,限制了土地流转的进一步推进。建议相关部门出台有关办法指引,明确各方责、权、利,保障土地流转各方的合法利益。

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目前,进行土地流转交易的企业与农户主要还是由政府主导参与,政策性较强,自发性较差,市场化程度不高。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大推进土地流转力度,有效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户自愿和自发地参与土地流转,提高土地流转的市场化程度。同时,进一步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构,建立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中心,促进土地流转交易。

三是进一步建立科学的定价机制。目前,专业的土地经营权、土地保证收益等价值评估机构与人员相对比较缺乏,相关部门也未对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制定相应的指导意见,这成为了银行机构发放土地流转贷款的一大制约因素。因此,要科学制定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在流转土地的补偿上,可以考虑采用入股分红等办法,实现土地收益的合理再分配。

四是加快土地流转信用担保机制建设。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用担保机制,搭建信用担保平台,为金融机构和其他投资主体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资金投入分散风险,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参与到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中来。同时,加快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专项巨灾保险机制和再保险机制,发挥保险在农村信贷中的保障作用,分担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上一篇: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案例解析 下一篇:引导社区银行设到百姓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