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的双重协调配套转型分析

时间:2022-09-14 09:33:00

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的双重协调配套转型分析

【摘要】加快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意义重大,而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就是政府管理体制的不协调,阻碍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原因包括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等多个方面。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需要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的协调配套转型,通过政府管理的转型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改变。

【关键词】发展方式 政府管理 双重协调 转型 DFL

引言

虽然,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是源于经济领域,但是它的影响与实效已经超出了经济领域的范畴。如今它已是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战略目标,同时它也对政治领域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新标准和新要求。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经济结构的调整提升、自主创新的实施理念等等都属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但即便这些要求都做好,如果没有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与之相配套,其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管理体制的深化改革、政策实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是促进政府管理改革创新、转型为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而政府管理的转型又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客观条件,帮助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让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更加深入。

阻碍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主要原因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本身所具有的复杂性。经济发展方式虽然来源于经济领域,但是其并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而是包含了有关经济、科技、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一个综合性问题。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包含的四大协调内容的角度来分析,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速度、质量、效益三者得到协调管理;国家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的转化促使投资和消费得到协调管理;国家在环境、资源方面保护措施的强化促使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的因素得到协调管理;国家在社会、政府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促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得到协调管理。而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因素有很多,例如岗位的减少、社会的稳定、财税收入等。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问题不仅仅只是经济问题,同时还是更大范围的管理问题、体制问题和综合性社会问题,甚至还能影响到公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政府官员对经济刚性发展存在依赖性。在现行体制的影响下,许多官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的期待不尽合理,同时因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被纳入为官员政绩考核和升迁的重要依据中,所以不少官员潜意识认定国民经济水平只能升不能降,并且还得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这样一来就导致了经济发展出现所谓的刚性效应,从而导致官员总是会想方设法地投入大量精力、时间和资金来发展建设以此推动经济的可持续性增长。政府官员这种盲目崇拜,追求政绩的心态会使得政府经济职能出现偏离,严重的还可能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脱离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政府管理人员观念比较落后。意识决定行动,观念就是行为的先导。观念的形成和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受价值观、文化、个人认知等内在个人因素的影响,因此可以发现,有些政府管理人员因为受前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管理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时候通常还会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例如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强制施行等。这些管理方式在其日常管理的具体行为中时有体现,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阻碍。因此,若不能及时调整某些政府管理人员的观念和行为,其就会阻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实施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双重协调配套的必要性

经济发展方式与行政管理体制密不可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构成了经济发展方式,没有生产关系就没有生产力,没有上层建筑就没有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方式与社会关系、行政管理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所以经济发展方式在实施转型计划的时候会影响到生产关系、社会关系尤其是政府行政管理方面关系的变化和调整,并且这个改变过程并不会受到人的主观意志的影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除了需要在生产要素、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等方面进行完善外,不容忽视的就是政府宏观调控中对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调整。因此,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步伐的时候同时也需要提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力度,二者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存在的整体,需要同时进行,采取整体联动。

在面对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这一大背景下实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更加需要注意二者同步推进、协调配合的重要性。目前,在经济改革的引导之下,政治体制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经获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经济发展方式的快速转型途中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基于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国情,政府行政管理的难度和责任都要高于其他国家,站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来看,有效合理的行政管理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无效不当的行政管理则导致事倍功半的效果,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无不强调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经济发展“方式”和“管理”双重配套转型的紧迫性。目前行政管理中“越位”、“错位”、“不到位”等问题还很突出,应该管理的没能管理妥当,不该管理的却管多、管滥了。例如,有的地方政府过于追求经济的增长,将招商引资作为建设中的首要任务,政府相关管理人员会下硬指标给下属部门,并把经济增长列为考核最重要的标准,这就导致为了得到利益最大化而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从而忽视了民生、社会、生态的问题。行政管理方面的完善和改革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政府行政人员的管理水平和能力都有待提高。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的契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除了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迫切的要求外,同时也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经济发展方式表现在投资与消费、城乡之间、内需与外需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等方面的协调发展上,而这不仅需要经济要素的合理配置,宏观管理和措施的调整、实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管理体制的转型来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合理规划管理的各个范畴并完善和制定新的改革措施。具体实行措施包括社会公共财政的建立和健全、社会管理力度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同时要合理进行机构设置,优化人员配置。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资源配置、结构优化、要素管理、人员配备、治安管理等方面就会出现新的问题和状况发生,而在这种情况之下,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迫切性就会进一步加深,如此一来便会对管理体制的改革极为有利,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通过政府管理的转变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所涉及到的领域很广,但最关键的一点还是机制的转变和完善,即政府职能的转变。可以说,政府职能的转变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因而,我们在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过程中,应该明确政府职能转变的主导地位,以其为中心来推动其他领域的改革。目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我国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在促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进行职能的转变和管理方式的创新,尽好本职,避免“越位”、“错位”、“不到位”等现象的发生,加强对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投入,将更多精力和时间用在解决民生问题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上。

对政府的发展理念和管理理念实施转变和创新。第一,政府需转变发展理念。在对经济发展方式认识的基础上政府需要有转变发展理念的意识,这一点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过去那种片面追求GDP而导致破坏环境和资源的做法,只是单纯重视物质、财富的积累,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需要摒弃。我们需要明确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让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投资、消费、出口相协调,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当然,要达到这些,也只有首先对政府的发展理念进行有效转变之后才能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型。

第二,政府需创新管理理念。政府在创新管理理念的时候,要注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标准。具体实施可分为四步:一是要明确政府职能,政府部门并不是无所不管,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即可,不要越权管理,同时政府的行为必须接受法律的制约。二是要讲究效率,政府工作性质特殊,在工作中应该保持良好的状态,决策的制定和执行要有效快捷,注意行政效率的提高。三是要注意开放理念的树立,政府管理需要吸取国内外经验,学习借鉴国内外管理中的优秀理念。四是服务理念必不可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要依据人民的切身需求进行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人为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建立和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体制机制。第一,政绩考核和监督机制的改进。将国民经济发展作为政府管理人员政绩考核中的一项关键指标并不合理,这容易引起过度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资源环境问题,造成盲目和急于求成的发展状态,所以尽快设计一份符合科学发展需要的政绩考评指标体系显得十分重要和急迫。此外,指标在社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资源等方面也需要有明确的硬性指标规定,引导管理人员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升迁,尽量避免追求短期政绩的行为。

第二,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针对税收体制的改革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建立健全与之匹配的财税体制。主要是要求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明确各级政府事权。二是改进转移支付制度。在一般性转移支付中不断加大改进的力度,同时对其增长机制要实施稳定,对支付结构进行优化转移,让其合理引导政府发展经济的相关行为。三是对税收制度进行优化调整。主要采取税收制度的改革和深化,让增值税的征收内容实现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过渡,对一些不可再生资源和相对稀缺的资源实施保护措施,将其也纳入征税的范围。

第三,相关垄断性行业体制的垄断。针对垄断行业的特点,采取相应的解决方式,改革的核心是让市场主体实现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具体的措施有三方面:一是对行政性垄断企业的经营范围进行明确和分工。二是对垄断行为实施具体的应对措施,对行政性的垄断企业行为实施有效的规范和限制,行政性的垄断企业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与一般市场主体并不一样,它的影响力和范围更大,因而我们必须对其利用垄断地位而非法获取利润的行为采取限制措施。三是要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改善中、小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政府职能需实现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虽然在微观管理职能和宏观管理职能中都有体现,但二者之间又各有侧重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政府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弱化对企业的微观管理职能,同时进一步强化宏观管理职能中的调控和管理作用。政府推行合理的调控措施和政策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不仅能够提高市场内在机制调整的效果,还能改善产业演进的周期,从而使其拥有更多发展的空间。

第一,制定合理的战略规划。战略规划的制定可以作为行动准则来有效指导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政府需要制定的是能够指导全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有效战略,这就要求其所考虑的因素更多更全面,在战略规划中明确基本原则、总体目标、指导思想、执行方针、关键环节等内容。

第二,政府经济调节职能的完善。为了给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提供更好的环境,政府需要不断完善经济调节职能,并建立健全宏观调控的相关机制。在经济活动中,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市场机制其实就是市场活动中“无形的手”,而政府调控就是“有形的手”,二者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的时候需要随时根据实际的经济运行状况来改善宏观调控的力度,让二者有机结合后发挥更大的效应。目前,宏观调控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其预见性、针对性、有效性等三个方面进行有效把握,同时要明确宏观调控中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主题,让宏观调控实施的更完善、更科学。另一方面,经济调节职能需要将焦点放在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上。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遵循科学发展的理念,加大投资结构、产业结构需求、要素等方面的力度,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打造服务型政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机遇和挑战,从改革的过程来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因素其实并不单单是经济社会本身,政府的决策和转型也是其中的关键性因素。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政府改变以往直接参与市场的角色,重视和发挥其社会管理职能和公共服务职能的运用。打造公共服务型的政府需要采取三方面的措施:第一,政府职责要明确,其界定也要科学权威。在健全民主决策相关机制的同时还应做到政企、政事、政资、政府与中介这四大方面组织权力的分开。

第二,对公共服务的体制实施创新,同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具体的措施有:一是重视公共服务型社会的转变和落实,在完善基本服务的基础上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二是消除差异、歧视、等级的存在,让公民的基本权利得到均等化的享受,为公民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服务环境。三是对公民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实施更多的财务支持和保障管理措施,政府通过减少经营性投资,避免盲目投资现象,将投资精力和资金更多地分配到与公民息息相关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

第三,对行政审批制度进行改革,精简不必要或是过于繁琐的行政审批程序,将审批方式进行改革优化,提高政府政务的公开性,同时也提高了行政效率。

上一篇:浅析我国医患纠纷的解决之道 下一篇:预备法官培训制度的定位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