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时间:2022-09-14 08:11:14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大量的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本文以大学生就业为研究对象,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222-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以及在校生规模持续不断地增加,导致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逐年膨胀。2003-2009年全国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从212万增至610万,预计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会达630余万人。若再包括往届尚未实现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将会大大增加。这些方面都会使得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加的严峻。

一、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人数激增和就业市场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引起了劳动队伍的变化,一共有四方面的劳动人员不断地涌向劳动力市场。一是因为高等院校扩大招生带来的高校学生毕业人数激增。从2003年到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7年间增长30多倍。且高校毕业生的增幅高于社会需求增幅,毕业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之间的矛盾逐渐突出;二是下岗工人数量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而不断增加;三是农民进城打工队伍蜂拥而至;四是近年“海归”人数也不断地增加。这样使得如此多的打工队伍涌向我国的就业市场,这客观上增加了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剧了就业岗位少而就业需求不断增加之间的矛盾。

(二)我国高校大规模扩招,造成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假象

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量的毕业生失业,一些人认为这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培养的大学生太多的缘故。事实上,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5%,而发达国家已达到1/3。为此,我国的高等教育毕业生过剩只是相对过剩。我国高校毕业生几乎挤在大城市、大企业以及大公司。而那些中小企业,偏远地区以及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则是高校毕业生稀疏且人才十分缺乏。

(三)高校指导工作和高校学生自身需求间的矛盾

据调查表明,我国高校部分毕业生不但尚未了解形象设计、面试技巧、求职途径以及信息收集和整理等方面技能,还不了解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内涵、模式以及方法,对求职技巧的缺乏将会直接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成功率。而且现阶段,一些高校的职业指导工作还是单纯以就业为中心,学生职业指导课的辐射面也十分狭窄,还有一些高校毕业生缺乏职业素质、意识的训练,在求职策略、技巧以及就业心理方面还存在问题,这些都会导致高校毕业生择业的失败。

(四)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我国高校以前的教育很少涉及到有关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工作,一般来说,只有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才开始考虑自己的职业发展,但这也是最初的和简单的职业生涯的内容。当上了大学后,大一与大二的高校学生绝大多数还没有考虑职业生涯发展的问题,到了大三才开始在学校的帮助下想到找工作的事情,但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意识,重视程度与资源支持方面上还不够。

(五)大学生择业期望值过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扩招学生已转变成大众化的劳动力,多数学生和学生家长甚至整个社会还尚未接受毕业生地位的转变。另外,目前我国国民平均可支配收入并不高,尤其是在贫富差距比较大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的教育费用对多数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这使得许多家长与学生期望高校毕业后找到一份工资高以及社会地位高的工作。但我国的经济发展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其无法提供大量的高地位与高收入的就业岗位,这样使得更多的毕业生只能进入社会的一般岗位或者边远地区就业。因此,许多的高校毕业生心理上产生了很大失落感,高校学生毕业后找不到理想中的工作就干脆呆在家中待业。

(六)依赖和求助心理普遍存在

在就业竞争中我国一些高校学生受到挫折或者压力使得他们畏首畏尾,转而去依赖和求助他人,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众心理,毕业生缺乏独立的思考见解,不是从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出发做出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二是依赖政策心理比较强,不是主动和积极的竞争,而是消极地等待就业信息或想按政策回生源地就业。三是对家长与亲友的过分依赖,自己不去主动寻求信息和竞争机会,而是认为工作应当由家长为自己搭桥和铺路。

二、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适应市场需要和改革高校办学模式

为保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各高校需要根据就业市场上反映出的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对本校的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进行改革。具体来说,我国各高校需要创办灵活的办学模式,确定有效的办学层次、专业设置以及教学内容,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如对专业结构调整,减少招生数量,扩大学生选修课的范围,增加学生应用性、操作性以及技能性课程等,使高校毕业生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保证毕业生总体供需结构的平衡。

(二)加强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建立、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需要从高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发挥信息采集、职业咨询以及技巧指导等功能作用;同时还需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软硬件建设,特别是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且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需要邀请用人单位到学院举办供需见面会与专场招聘会,不但加强了学院与用人单位的沟通,还可降低毕业生的就业成本,学生还可以走出高校,深入企业,跟踪调查那些已就业的学生,掌握第一手市场需求、市场反馈的信息。

(三)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需要让高校学生充分认识自我,并深入了解、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定位,帮助高校学生了解自已的性格特征、职业兴趣以及价值取向,并可以通过在高校大学期间的学习与实践,不断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希望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帮助高校学生认识职业世界,让他们认识社会职业的种类、以后职业发展的趋势、职业资格以及职业对人的素质要求等方面的内容,懂得依照人职匹配的原则,选择适合自已的职业发展要求。

(四)调整大学生就业期望值

高校学生毕业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实际与就业情况,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并希望尽量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的观念,从而放弃过去择业就是“一次到位”、安稳的观念。另外,在毕业生择业的时候,还要看得更长远些,学会规划学生自己的人生职业生涯。对于理想的职业时机还不成熟的时候,需要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先增加毕业生的工作经验,然后再凭借他们的努力,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来逐步实现学生自我价值。

(五)树立良好的、健康的就业心理

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需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就很容易出现不良的心理。具体来说,一是帮助高校毕业生客观分析就业形势与政策,帮助毕业生积极调整就业心态,要教育他们正确面对就业压力以及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从而树立一种正确就业观。二是学校需要引导竞争机制,强化毕业生心理适应,教育他们适应形势,适应竞争环境,从而逐步提高他们心理承受力。三是需要及时纠正毕业生就业难的归因偏差,使他们自身奋发努力,从而适应当前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史梅等.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8,(8):78.

[2]郦波.论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养成.中国成人教育,2006,

(4):67.

[3]任达轩.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透视.北京教育,2009,

(3):34.

[4]张艳.高校就业指导新思考.闽江学院学报,2009,(4):

121.

[5]任伟,史良君.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中国电力教育,2009,(11):188.

[6]伦志国.新时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9,(5):14.

[7]朱云霞.普通地方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7,(4):18-19.

[8]刘莹,刘进华.浅谈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社会经济,2008,(11):313.

[9]邵际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及指导对策.职业时空,2010,(1):35.

[10]樊路放.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苏州大学,2007,

(10):50.

上一篇:引导教育工作中的大学生归因分析 下一篇:越南人的交际方式以及对越交际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