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重组准则的合理性分析及建议

时间:2022-09-14 06:34:29

债务重组准则的合理性分析及建议

[摘要] 现行会计准则中的债务重组准则与1998年的相关准则很相似,特别是采用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和重组收益的确认几乎相同,现行债务重组准则似乎是1998年准则的反复。本文通过对比1998年和现在的环境,分析了现行准则引用公允价值的概念和确认重组收益的合理性,指出了债务重组准则的不足和现行准则在具体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债务重组准则 公允价值 债务重组收益 合理性

我国1998年颁布《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要求对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债务重组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会计处理,导致很多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进行利润操纵。因此,财政部于2001年对债务重组准则进行了修订,采用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并且不再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由于这种处理方法难以从根本上防止企业的利润操纵,财政部在2006年进行了债务重组准则的第二次修订,重新采用以公允价值为基础进行债务重组的会计处理,对此有人提出疑问:新准则是否是一种倒退? 为什么在2001年将此准则废除却在2006年重新开始用?本文就此问题进行讨论。

一、1998年与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比较

1998年的某些会计处理在2001年被新的处理方法代替,却在2006年被重新应用。最主要体现在公允价值的应用和重组收益的确认这两个方面:

1.公允价值概念的引入

公允价值的定义是“指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1998年的准则较多地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概念,但是由于当时我国的市场不是很完善,相关的公允价值难以取得,使得一些企业利用准则调节利润,为了防范类似问题继续发生,并及时解决已经存在的有关问题,在2001年取消了公允价值计量,可以说旧准则是实践中的结果,虽然不大符合国际惯例,但却具有一定的中国特色或者说其针对性更强。而2006年的新准则又开始运用公允价值计量。

2.关于重组收益的确认问题

1998年准则在债务重组业务中允许确认两类损益。一是债务重组的利得或损失,二是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时的转让损益。为了防止企业利用债务重组获取额外的重组收益及巨额利润,以使亏损减小或是扭亏为盈,维持报表利润,使会计报表不真实,所以2001年准则不允许重组利得进损益,只允许将其进入资本公积。2006年的新准则采用1998年准则的做法,允许确认两类损益。

笔者认为1998年准则的制定过于超前,它的实行并不适合中国当时的经济环境。现在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实行1998准则中一些处理办法成为必然。

二、2006年债务重组准则的合理性

1.运用公允价值的合理性

1998年的准则较多的运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概念,而我国当时的产权、生产要素市场还不是很活跃,相关的公允价值和现值的计算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不少问题,大多数时候,公允价值的确认只能由双方协商,那么公允的程度就有待提高了;同样,现值利率的取得也会存在具体困难,从而给一些企业利用准则调节利润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准则的实施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有助于公允价值应用的环境已初步实现。

(1)证券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完善,在强化公司治理,提高运作透明度,清理违规行为,构建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方面有了很大进步。

(2)生产要素市场和资本市场也不断发展和完善,比如房地产交易市场在很多城市都很活跃,为资产评估中市场价格的取得提供充分的资料。加入WTO以后,大量外国资本涌入我国,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活跃,产生了数量众多、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只有公允价值才能对其进行准确的确认和计量。FAS133(美国金融会计标准委员会的衍生会计准则)中指出,公允价值是计量金融工具最佳的计量属性,对衍生金融工具而言,公允价值是惟一的计量属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公允价值应用的环境已初步实现。

(3)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正在不断的完善和提高,使公允价值的运用更加容易。

2.重组收益确认的合理性

1998年,按照当时的准则,一些亏损的上市公司利用债务重组获取额外的重组收益及巨额利润,以使亏损减小或是扭亏为盈。为了防止操纵利润的事件发生,2001年准则将债务重组收益计入资本公积,现行准则再次允许将其确认为当期损益,是因为如今的环境使企业不容易操纵利润。

(1)披露差异。新准则规定债务人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与债务重组有关的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所以上市公司想利用关联交易隐匿债务,美化财务报表的目的很难实现。如果关联方之间要实施内幕操作,关联企业愿意承担经济损失,以很低的价格进行债务重组,那么上市公司就必须对交易的公允价值进行披露,公允价值明显低于正常交易的价值就必然引起关注。因此,新准则对于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操纵利润有一定的约束力。

(2)对于*ST(存在终止上市风险的特别处理)及ST(其他特别处理)公司而言,摘帽、摘星的条件较以前更为严密

沪深交易所的规定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为正值”2。债务人的债务重组收益也只能计人营业外收入,属于非经常性损益,在摘帽、摘星时会被扣除。因此幻想依靠债务重组收益实现摘帽、摘星将徒劳无功。

(3)广大证券投资者判断分析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都有很大的提高。证券市场经历了十几年的发展,投资者盲目跟庄、任人宰割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新准则要求企业披露债务重组利得总额、公允价值的确定方法及依据,投资者很容易识别出债务重组包装获得的利润,进而做出理性的选择。因此,那些负债金额较高又有可能获得债务豁免的公司,将引起投资者关注,但并不会盲目投资,所以将重组收益确认为当期损益对证券投资者投资决策影响有限。

三、对实行债务重组准则的建议

1.公允价值的确定需要社会相关各方的协作

(1)政府:加快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履行会计监管责任。政府物价部门可协同工商及市场管理部门,定期在有关报刊或电视广播上公布活跃资产的市场价格,为确定债务重组的公允价值提供依据;监督、审核重组双方公允价值的确定,保证会计信息的权威性、公正性和真实性。

(2)注册会计师:加强审计监管,把好公允价值正确运用关口。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必须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审计,而审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经验和专业判断。为此,注册会计师应当以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计划实施审计工作,对濒临亏损边缘的上市公司,以及亏损上市公司发生异常波动的营运资金项目和利润表中的异常应计收益项目,予以特别的职业关注。审计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评价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是否合理、披露是否充分。被审计单位对一资产减值准备计提不合理或披露不充分时,注册会计师应视其重要程度,出具保留意见或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

(3)信息使用者:理解公允价值及其与会计信息相关性、可靠性的关系。会计准则之所以被利用来操纵利润,并不是因为它本身的不公允,而是由于在实际运用中需要会计人员大量的职业判断,如公允价值由谁来确认、确认方法是否恰当等。对于实施中人的问题,并不需要修改会计准则,而是要健全相关辅助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提升上市公司和中介机构的估价能力,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等系统工程,把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恢复会计信息的公允性和可靠性。

2.“财务困难”应当明确界定

新准则第二条规定:“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从定义可以看出,作为债务重组确定条件的主要环节,“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明确界定首当其冲,这是债权人对债务人进行让步的前提条件。但是,新准则及其指南对债务人发生的财务困难只是说明而已,如何具体操作并没有明确。在实务操作中,财务困难的判定是不易界定的,这就给一些企业恶意滥用新准则,使得某些不法交易变成合法交易留下了空间。因此,应针对企业发生的财务困难状况和程度,设定一组明确的财务指标,由具有权威性的独立的第三方来界定,使人们对企业发生财务困难有一个定量的认识,易于实际操作处理。

3.信息披露应进一步完善

由于债务重组不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现金流入或流出,所以它对当期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在编制现金流量表时,应把债务重组的收益或损失从补充资料净利润项目中进行扣除,这样对净利润调整后所反映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才是真实的数据, 笔者认为可以在现金流量表的补充资料中应该增加一项“债务重组损益”,作为净利润的调整项目,专门反映债务重组产生的损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1999.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193-22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2.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53-183

[3]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56-58

[4]向红梅、彭珏. 新债务重组准则引发的思考.商业会计,2007(01)

[5]邓:债务重组准则中若干问题的思考.商业会计,2008(02)

上一篇:商业银行贷款定价原则和模型研究 下一篇:浅议人民币升值对企业财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