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技术及评价指标浅析

时间:2022-09-14 01:40:45

绿色建筑技术及评价指标浅析

摘要:我国应当鼓励推动低碳城市的建设,推进产业结构的改进。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推动节能减排。以教育为核心,推进文化内涵发展。建筑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大产业,由于其范围大、能耗高、领域广、涉及其他行业的内容多,因此建筑节能技术在我国有着十分急切的需要,而且对于整体的节能计划实行有很大的影响。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时期下加强绿色建筑的推广,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循环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比较完整的阐述了当前的绿色建筑的主要技术并对世界著名绿色建筑的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节能减排

中图分类号:TU8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当今世界人类生存的环境和发展的空间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其中全球气候变暖是我们能体会到的最直接的感觉,同时也是“低碳经济”提出的现实原因,于是要满足低碳经济需要发展绿色建筑。全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不断提高,现代化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高碳能源使用量也随之越来越多,而因此引发的环境问题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了。二氧化碳浓度升高造成的全球变暖被世界各地的科学家所证实,由于建筑物在建造的过程中耗能巨大,其中电能的消耗就占据了总消耗量的四分之三,而建筑资源的获得也会对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而且建筑垃圾对环境也会有危害。于是,建筑物的建造所带来的对环保的危害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据了解,我国现有的建筑中基本都是高耗能建筑,而且这类建筑还在不断增加,增长速度也很快,我国建筑业也需要考虑到越来越少的资源和越来越恶劣的环境,所以发展绿色建筑刻不容缓。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起步较晚,上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的概念才慢慢引入我国[1]。自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以来,我国政府陆续了一些关于绿色建筑标准、规定和法规,大大促进了绿色意识。虽然我国对于建筑业评价体系的建立重视比较晚,但是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这一方面了,而且也拟定了一些有关的政策法规。

2 绿色建筑技术

2.1 节能技术

建筑布局是在建筑设计阶段的节能方法。建筑在满足了使用要求,确定了地点和规模之后,合理的建筑布局相对来说对建筑影响很大了。一般认为,建筑体形系数小,单位建筑面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13C345)

作者简介:靳鹏伟,男,1981年生,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研究与教学。E-mail:

积对应的外表面积就小,在冬季散热相对来说也会降低。但是对于内部发热量较大的公共建筑,在夏季的时候散热就非常必要了,在一定的条件下,就需要相应的增大体形系数,这样更有利于节能。所以要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和主要作用来合理的布局。

2.2 建筑隔热保温技术

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好不好,即导热性能怎么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影响建筑的能源使用量大小。在寒冷的地区,建筑围护结构就需要有很好的保温功能,在墙体的外层加一层保温的材料效果很好,并且保温层越厚,热工性能越优越。而在夏热冬冷地区,就既要考虑夏天的时候的散热效果,又要考虑冬天的时候的保温效果,这两者有时会发生对立矛盾。现在,在建筑围护结构中玻璃幕墙的使用量逐年增加。从节能方面,玻璃幕墙可以在冬天的时候增加白天辐射量,相对提高室温,并且可以增加室内采光节约能源,但是就现在的技术来说,造价还是不低,相比较而言难以作为决定。而且透明围护结构的热阻还是远远小于非透明围护结构热阻,所以在夏天的话,太阳辐射就是对空调系统的一种大量能耗,透明围护结构的外侧必须设有效的遮阳,以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量[2]。从整体来说由于透明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比不是透明围护结构差,所以从绿色建筑的角度来说,应控制透明围护结构的使用量。

2.3 太阳能利用技术

我国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年日照时数大于两千五百小时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部分地区还高达三千小时。我国研发太阳能技术是有很好的平台的。随着科技的进步,利用太阳能的范围将会更广。

2.4 节水技术

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总体来说水资源匮乏。一些地方,一方面缺水严重,另一方面浪费严重。所以我们需要鼓励采用节水型器具,改变用水习惯和水价杠杆调节等方式,降低用水量[3]。推广屋顶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地面的雨水视情况结合实际收集或可以结合路面施工采用可渗透材料使雨水能浸透入地层,保持水体循环。在实际施工的时候注意节水以及对地下水的保护。

2.5 节电技术

照明不仅本身消耗能量,并且自身还会散发热量,在有需要降温的场所,照明还增大了空调系统供冷的能耗。在绿色建筑中有很多照明新技术能够减少照明的耗电。昼光照明是绿色的照明方式,可以有效降低电能消耗,还可以错开用电高峰期。节电技术的发展为照明节能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满足所需照明要求的情况下,节能的光源和灯具比普通光源和灯具消耗的电能要低得多。

3 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体系

3.1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对比研究

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发达国家对建筑环境问题越来越重视。在相关建筑行业组织和协会的工作下,很多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日益完善,通过对绿色建筑在能耗上、环境保护程度上的评价结果,为后来者提供材料。

目前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成立了本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其中较为成熟评价体系主要有如下几个: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加拿大GBTool、日本的CASBEE、中国台湾的EEWH、澳大利亚的Green Star、芬兰的Promis E、瑞典的Eco-effect、挪威的Ecoprofile、荷兰的GreenCalc、德国的DGNB、法国的Escale,丹麦的BEAT等,还有绿色建筑挑战2000(Green Building Challenge 2000简称GBC2000),是由加拿大组织的,并有将近20个国家参加的绿色建筑国际合作大会。绿色建筑挑战大会的宗旨是成立一套能够针对全球所有绿色建筑的标准,各国家可以交换建筑信息使各自的项目案例能够进行对比及起到相互学习的作用。这些评价体系具有典型性、应用及影响范围较广,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评估体系也对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

绿色建筑的评估体系很多都是建筑业相关组织自己规定出来的。相比之下,欧盟各国政府在促进建筑企业可持续发展上有着很大的贡献,在制定建筑的评价体系上,各国官方政府的都积极参加。为了推动这些标准体系的采纳,政府会有积极措施来奖励那些参加绿色建筑评价体系评估的企业,并且会对那些不参与环保建筑计划甚至对环境造成影响的企业进行惩罚。所以绿色建筑评价体系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3.2 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1)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是2001年9月出台的,由建设部、哈尔滨工业大学、清华大学等联合编制而成,该手册的推行受到社会行业人士得广泛好评和热切关注,到2002年又对该手册进行修改、完善,因而第二版评估手册诞生了,2003年再一次进行修订完善,第三版评估手册再次出台,该版对社会影响颇深,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得到广大业内人士的好评与认可,它是中国首部生态住宅技术评估体系[5]。它包含生态住宅性能的方方面面,体现设计指导与性能评估的全面性与综合性,由能源与环境、环境规划设计、水环境与材料资源等五部分组成,每部分又有细化指标与实施措施,结构清晰,有利于指标的修改与改进。该评估手册采纳定性与定量结合的理念来评价指标,技术措施定性指标有利于绿色生态建筑规划设计与评价。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评价体系由必备指标审核、规划设计期间评判与运营管理期间评分标准组成:必备指标审核是指参评项目是否满足规范和标准要求以及是否适合绿色建筑要求进行审查评定,若其中任意一条不满足,则就没资格参评生态住宅;运营管理阶段与规划设计都是以五大指标评价为基础的,每部分大指标100分,即规划设计阶段与运营管理阶段都各是500分,总分共1000分。

(2)《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我国以其他国家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基础加以借鉴,提出并制定了国家和多个地方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引导和规范适合国情的绿色建筑发展,使绿色建筑市场的发展得到适应,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6年6月推出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这是我国首部关于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是国家建设部对绿色建筑评价和衡量的工具与标尺[6]。依照建筑的全寿命周期特点制定,明确说明了绿色建筑的含义,并体现“四节一环保”的理念,强力推进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

4结论

我国应当鼓励推动低碳城市的建设,推进产业结构的改进。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推动节能减排。以教育为核心,推进文化内涵发展。要发展低碳经济产业有许多要涉及的方面。建筑业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的大产业,由于其范围大、能耗高、领域广、涉及其他行业的内容多,因此建筑节能技术在我国有着十分急切的需要,而且对于整体的节能计划实行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在低碳经济发展的时期下加强绿色建筑的推广,对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经济的循环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我国的评价标准开始的时间虽然比较迟,但是总结了多个国际上的评价体系,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都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合中国实际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体现出政府对绿色建筑发展的决心,同时由政府推动全国各地开展建筑绿色实施,效果很好。

参考文献

[1] 蔡瑾.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J].大陆桥视野,2009,05:78-79.

[2] 李薇娜.绿色建筑节能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J].广东土木与建筑,2011(06):23.

[3] 牛,杨杰.我国绿色建筑政策法规分析与思考[J].东岳论丛,2011 (10):185-187.

[4] 阮仪.国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J].绿色中国(理论版),2005(19).

[5] 刘杏.《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要点[J].生态经济,2003(01):44.

[6]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组织编写.绿色建筑评价技术指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上一篇:混凝土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与控制 下一篇:基层供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