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科学摄影”拍好两栖爬行动物?

时间:2022-09-14 01:17:22

如何用“科学摄影”拍好两栖爬行动物?

若你经常去郊外游玩,可能会遇到各种类型的爬行动物。无论是遇到在草丛中晒太阳的蜥蜴,或遇到在湖边荷叶上匍匐的青蛙,相信但凡热爱自然的人都想掏出相机记录一番。可当你将自己拍摄的照片和网络上优质的摄影图片进行对比,哪怕是用相同的相机拍摄的照片,但你仍然会觉得自己的作品不尽如人意;有时,尽管你的照片对焦清晰,可当你把照片发给专业人士请求鉴定物种时,得到的回复却是照片信息不足无法鉴定。

其实,想要拍好野生动物特别是两栖爬行动物,不仅仅只是清晰对焦、构图合理那么简单。正如江湖中的武林一样,两栖爬行动物摄影也有不同的“门派”,各自有擅长的一面,而科学摄影更关注的是物种鉴别特征的细节展示,如何用摄影的美学解决物种鉴定问题,记录自然状态下的动物行为呢?下面,我将为大家简单介绍两栖爬行动物科学摄影的一些拍摄要领。 滑腹攀蜥

什么是科学摄影?

以拍摄动物类的科学照片为例,科学摄影的目标,就是尽可能全面、清晰地展现被拍摄对象的形态特征,为动物分类学家提供关键的鉴别特征信息,记录被拍摄对象鲜为人知的自然行为或生态学知识。单纯从摄影的角度来说,拍摄动物类的难度并不大。然而从综合角度来说,由于科学摄影的最终目标是解决科学问题,因此摄影师需要具备基础的动物学知识,这无疑也为摄影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种类各异的爬行动物要怎么拍?

如何运用科学摄影的技巧来捕捉种类多样的两栖爬行动物呢?除了仔细区分它们的颜色和斑纹外,还要注意两栖爬行动物特有的外形特征。拍摄两栖爬行动物时,需要注意清晰地展示它们的形态特征。

比如,对于蛙类和蟾蜍来说,拍摄时需要注意它们的这些形态特征,包括头侧及背侧部是否存在突起皮褶、皮肤的光滑程度,注意拍摄它们前肢和后肢的掌部突起、指(趾)端形状及是否具有吸盘、腹面胸部是否存在角质刺等;对于蝾螈来说,拍摄时应注意的特征包括身体形状、吻部特写、躯干侧面的肋沟数量等。

针对部分特定类群的物种,如壁虎、石龙子、蝾螈等,由于它们的形态特征过于保守,不容易区分,因此,拍摄时往往需要结合它们的产地信息才能准确定种。需要注意的是,拍摄野外的爬行动物时,详细记录拍摄地点也是十分必要的。

特写可以很好地展示整体照中无法展示的细节,对于物种鉴别至关重要,如图中攀蜥喉部的颜色和斑纹形状,就是该类群物种鉴别的主要依据之一(自上至下:帆背攀蜥Japalura vela,翡翠攀蜥Japalura iadina)

两栖爬行动物也需“摆拍”

科学摄影要求摄影师依据需要调整动物的姿势,因此控制被拍摄的对象也是一大挑战。两栖爬行动物往往焦躁易动,不易拍摄,此时,可以用容器将其扣在选择好的拍摄场景上,再用不透光的衣物将整个容器遮盖好。待其安静下来后,再缓慢移开扣住的容器进行拍摄。

拍摄时,蛙类让其自然匍匐即可;蜥蜴和蝾螈让其自然匍匐后,再尽可能让其尾部盘回于身体一侧;蛇类则让其自然的盘起。在调整动物的拍摄姿势时,需要有充分的耐心,并放慢动作,同时,可以使用小木棍操作,这样可以减少人手对被拍摄对象的干扰。两栖类动物在拍摄时,身体上常会粘有泥土或落叶,这些都会影响拍摄;此时可以准备一瓶清水,一方面可以清洗两栖类动物身上沾染的杂物,另一方面可以保证它们皮肤的湿润,以美化拍摄效果。

多角度捕捉两栖爬行动物

就拍摄角度而言,通常两栖爬行动物的科学摄影包括以下几个“保留角度”:全身背侧照,全身背面照,头侧特写,头背特写,头腹特写以及全身腹面照。

顾名思义,背侧照就是从侧面30~45度来拍摄动物全身。拍摄背侧照时,尽量让动物身体的大部分部位与其眼睛保持在同一个焦平面,这样可以在对焦眼睛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展示动物整体的形态特征。背面照是从被拍摄动物的正上方以俯视角度拍摄,着重展现动物背侧照无法展现的背部细节。由于两栖爬行动物多不愿意“以腹示人”,所以,给它们拍“腹面照”特写是有难度的。

除了整体背侧面等标准照和特写外,不同类群也有自己独特的鉴别特征,需要用一些特别角度的特写来展示,如图中的陇川大头蛙Limnonectes longchuanensis腿部的特写,就展示了其腿部粗糙的疣粒,而这就是该物种重要的鉴别特征之一。

尽管在科学摄影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人为干预两栖爬行动物的自然生活状态进行拍摄,但拍摄过程中仍然应避免对野生动物的过度刺激。另外,除非是特殊的科研需要,拍摄时尽量保持爬行动物的生存环境不被破坏,在拍摄后带走的应该只有照片,为两栖爬行动物营造美好的生存环境。

上一篇:走进“西格啦芙” 下一篇:“牡丹理发店”老板和他的女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