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用浮名绊此身

时间:2022-08-28 12:24:17

展览名称:艺无涯——陈大羽百年艺术展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展览时间:2012年3月30日至4月5日

展览展厅:中国美术馆1号、8号、9号厅

展品数量:187件

在20世纪中叶以来的中国美术发展历史上,陈大羽先生是一位做出杰出贡献的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他视艺术为生命,从艺八十载,坚持探索,革故鼎新,为传统写意画向现代转型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乐观、豁达,不论身处何境,对艺术始终抱以至高的理想和执著的追求,一生创作数以万计,传递出深厚而宽广的文化内涵,留下的还有淡泊、明志、豁达、博爱、探索、创新的艺术精神。

一、天分与师承

陈大羽,原名致贤,后更名汉卿。他自幼喜爱美术,白石老人从其早年《雄鸡图》看出大羽先生“天分过人”。或许是与生俱来的天分,或许是岭南山川的蒙养,大羽先生始终饱有对艺术的敏感和热爱。他勤于艺事,敏锐地捕捉,不懈地探索,大胆地实践,并坚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陈大羽先生的艺术成就与其师承也是密不可分的。他早年就读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补习美术,得业师诸乐三先生鼓励报考插班国画科三年级。他师从吴昌硕弟子诸乐三、诸闻韵、王个簃等先生学习写意花鸟,又从李健先生学习书法,从马公愚先生学习篆刻。他不囿于诸师,而是上溯到徐渭、石涛、山人、“扬州八怪”等明清大师,从历代大师的画作中吸取养分,集各家之长,成自己面目。1944年,他赴北平得识齐白石并拜师学艺,致力于大写意花鸟画的创作,并兼及山水、人物、书法、篆刻。1945年1月至1946年8月学艺期间,耳濡目染,精读细研,日夕揣摩,画艺日进。齐白石老人对这位弟子也是喜爱有加,为他取名翱,字大羽,遂以字行。在北平学艺期间,他还走访求教于黄宾虹、陈半丁等前辈,备受教诲。1945年,因“客燕创痕”决定返回金陵,白石老人更是拄杖登门挽留,遗憾的是略晚一步。大羽先生后久居金陵,与刘海粟先生亦师亦友。他求学求艺闯南走北,又由北返南,写就了传奇的经历。他一生潜心传统,承吴、齐写意花鸟画意蕴,开拓新域,丰富的学艺经历为其日后的不凡成就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淡泊明志德艺双馨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戒子书》)艺术这座神圣的殿堂,容不得浮躁与虚假,不能潜心精研,没有真才实学的人终不能成大器。只有那些不为功名利禄所缠、不为荣华富贵所惑的人,才能脱离累赘的躯壳,达到一种高远的心志。大羽先生即是一位超凡脱俗的智者。他的画见真情,求真知,以“士之志远,先器识,后文艺”(《新唐书·裴行俭传》)为自己艺术人生之座右铭。他为人为艺始终不计浮名,不讲形式,主张“要让作品说话”。即使是在“批黑画”运动蒙冤之时,他也是泰然处之,胸中怀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对艺术的执著追求,不懈创作。“不尚空谈”“宁守朴”“为学不作媚时语”,正反映其淡泊的人格魅力。

大羽先生怀瑾握瑜,其身上最为可贵的品质是在大动荡、大悲难、大转型的时代里,把艺术创造作为一种文化责任,自觉担当起超越传统、开拓创新的使命,影响深远。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画在西画冲击下,备受质疑,一度出现了彷徨的状态。在对中国画进行坚守还是扬弃的严肃思考后,陈大羽先生走AcT自己独特的艺术之路。他深谙中国画“贵在创新”之理,认为创新不是将优秀的传统一概否定。中国画的笔墨工具不改变,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笔墨精髓就不能被舍弃。秉持这一理念,他创作了写意花鸟画《一唱雄鸡天下白》,显示出向现代转型的大胆探索,其魄力,让整个画坛为之震撼。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大羽先生也已离开我们,然而这幅惊世之作依然打动我们的心灵。

大羽先生不仅是艺术家和教育家,还是一位热衷于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他时刻情系大众,曾多次参加救灾义卖活动,丹青献爱。大羽先生一生坎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风风雨雨,或许恰是这一经历使他饱含真情,将全部身心回报社会,贡献给国家、人民和艺术事业,折射出老一代艺术家德艺双馨的崇高风范。

三、豪情奔放 写意人生

陈大羽先生一生淡泊名利,而于艺术创作却展现出豪放的情怀。纵横挥洒、大气磅礴是他的笔墨特质,个性创新、多元并蓄是他的现代人文精神。在20世纪中叶,他实现了从传统文人画家向现代画家的转变,更为可贵的是秉承吴、齐二家,继而将大写意花鸟画向现代转型,其意义在于将大写意花鸟画温文儒雅的传统气韵变为豪情奔放的现代情怀,并以其独特风格和写意精神将中国传统大写意花鸟画推上一个新的高度。

陈大羽先生的画是无声的诗,具有一种空灵、豪放的抒情精神。他以书入画,把金石之气融入笔端,洋溢着传统精粹与时代新质同构的独特魅力。作品《一唱雄鸡天下白》《迎春》《蟹酒图》《并蒂呈祥》嵌印在推动大写意花鸟画的轨迹之中。大羽先生的艺术虽以大写意花鸟画著称,特别是以鸡闻名,但他同时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美术创作,也在新国画的探索潮流中创作了许多山水画和人物画佳作。早在1956年,他与李可染、黄润华先生结伴同行,沿长江逆流而上写生作画,到自然中观察、体验,记录山川美景,抒发亲近自然的感怀。1963年,他奔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写生创作,堪领笔墨与时代同行。他还深入生活,记录生产、劳作的人物形象,创作了《打井抗旱》《编笆斗,赶丰收》等鲜为人知的新国画,独具时代感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从陈大羽先生早年的工笔花卉作品可以看出他扎实的功底。后来,他专攻大写意花鸟画,通过长期观察写生,从现实生活中捕捉灵感,从平凡生活中发现美的源泉,使得他的作品不仅具有传统笔墨魅力,又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他善于将自己乐观、豁达的人生观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体验融入作品之中,无论花鸟鱼禽、草木山水,都是注重于对神似的追求,极富时代气息和生活意趣。

他颇具中国画新意的代表作《一唱雄鸡天下白》,使“写意”的中国传统艺术语言以现代的方式展现出来,获得无限的可能性。画中雄鸡冠羽怒张、引吭高鸣,宣告长夜结束,东方破晓,生动形象地阐述词意,表达了对新希望、新生活的向往和歌颂。画幅中,雄鸡站在高耸的草垛上,下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一轮红日,点、线、面交织成和谐的篇章。

《梅》也是一幅表现词意的经典作品。隐现于画面底部的梅花舞迎冬风,独报早春,笔简意足,新意迭出。陈大羽先生的作品反映着现实社会。1976年,全国人民欢庆“”之时,病中的大羽仍激动不已,创作了多幅具有现实意义的《蟹酒图》,以抒发心情。这些作品既有中国画传统的笔墨趣味,又具有十足的现代感。作品的设色以及器物轮廓外的渲染,略有西画的意韵,可见大羽先生早年的西画功底和他对外来造型语汇的借鉴。

直至耄耋之年,大羽先生在翳眼朦胧期间,仍笔耕不辍,乐此不疲。他90年代创作的《幸福万年》《延年酒》以及2000年创作的《松柏颂》等作品更是画家乐观心态、豁达心胸的写照。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先生当时虽然目力不济,其用笔却更为豪放、施色更为浓艳,画面更为浑厚酣畅。眼疾,这种不利因素却成就了画家晚年的风貌独特。

陈大羽先生的绘画成就不但与其天分、师承、人品、画格密不可分,还得益于其书法和篆刻的造诣。他精于行草和大篆,初学唐人碑刻及汉《张迁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等,结体方正、开张雄强;后受张旭、怀素、王铎以及吴昌硕、齐白石等名家书风影响,纵横驰骋,酣畅淋漓;晚年又糅合石鼓文笔法,变直折为圆转,落笔沉雄豪迈,巧拙相济,以书入画,相得益彰。其篆刻初追秦汉,后受齐白石影响较大,刀法遒劲有力、痛快淋漓,以印入画,形成“金石画风”,令人瞩目。

四、追思先贤反观现状

此文写于“艺无涯——陈大羽百年艺术展”之际,以此铭记先生的艺术创造,也感谢大羽先生家人秉承先生“艺术为人民”的遗志,将先生的经典作品捐赠给国家的义举。人生有期,艺海无涯。陈大羽先生在艺术上坚定地走着一条探索、开拓之路。如今,在艺术领域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一辈艺术家离我们而去,但走到先生的画作面前,请放慢脚步,细细品味先生留下的宝贵财富,承袭先生的艺术精神,继续探索、求真。

今天的画坛,在繁荣的同时也流露出些许浮躁的情绪。说到底,这都是缺乏真情实感的结果。情感是艺术的灵魂,大羽先生的艺术有情有意,所以他能够以笔墨贯穿自己的写意人生。在缅怀先贤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照—下我们的内心:能否放下浮名的羁绊?能否一生秉持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为人为事?

上一篇:中国人初识“美术馆” 下一篇:畅享体育,沟通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