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时间:2022-09-14 01:10:45

全球文化视野下的中国电影

[摘 要] 在全球文化视野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只有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跨文化传播背景下找到自己的空间。本文从分析了当下中国电影的民族性发展状况及全球化时代跨文化传播的文化特征及民族定位,探讨当下中国电影的出路,使中国电影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走向国际。

[关键词] 全球化;中国电影;跨文化传播;民族性

 一、中国电影的民族性表达

电影的民族性,是指电影艺术作品不但包括了民族自身的文化特色的继承与发扬,也包含了本民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关系的比较、民族自我文化意识的认知以及本民族作为一个整体对在世界文化总体中所处的地位与影响力。中国电影的民族的特色与民族风格的产生,是华夏民族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想和文化心理结构。中国电影的发展本身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回顾中国电影的百年发展史,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坎坷艰辛却充满希望。中国在战乱频频、社会动荡的环境中,中国电影人坚强地寻找着民族电影的出路,由最初的以《姊妹花》《阮玲玉》等家庭、政治伦理情节剧;以《神女》《小玩意》等为代表的具有鲜明东方美学风格的文人电影;以《赛金花》《春蚕》等为代表的以及以商业娱乐性为特征的《火烧红莲寺》等影片共同构成了前半个世纪中国电影的基本格局。也为中国民族电影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影片为代表的第三代电影人的作品以电影观念、道德观念和历史观念的正统性拉开了中国民族电影的复苏,以《人·鬼·情》《老井》等影片为代表的第四代中国电影人的作品第一次把中国电影的道德处境,民族形象和家国梦想整合在文化阐发的历史维度;而第五代中国电影人,以《红高粱》《黄土地》等享誉国内外的优秀艺术作品对中国电影观念更新的成果进行了展现,并且对民族、历史、文化等宏大命题进行了批判性的审思与悲剧性的展呈,而《小武》《可可西里》《过年国家》等中国新生代电影人的作品,则以其对存在、个体与尘世的执著体认,重建他们心中的世界映像、历史图景与文化模式。商业电影在全世界都永远是针对一般观众的娱乐片,但各国的文艺片特别是一些有文化价值的电影总要有个出路,这样的需求就导致了国际上众多的电影节活动。弱势的中国电影首先要走向国际电影节,这样才有可能去占领商业市场,在当前好莱坞的垄断状态下,这一点尤其重要。

中国电影人将对生活的认识评价和艺术创造以及审美追求融入胶片和影像中,在不同时期从不同侧面对中国历史和现实进行了全方位的思考,电影人同时把这种思考带入了相应的作品中,从而使得电影成为民族精神和文化特征的载体。这些电影作品展现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文化熏陶下中国人民具有的民族品质、精神与气节,反映了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现实和社会文化,也传导出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深层集体心理,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民族坎坷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中国电影独特的民族性也在世界影坛获得了广泛的认同。

二、全球视野下中国电影面临的挑战

随着传播手段的日益先进,电影的国际交流也不断深入,电影作品传递信息、传播文化,不但为电影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在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架起国际文化交往的桥梁,使得各个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迅速为全人类所共享,但也由于发达国家或者利益集团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文化意志强行附加,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20世纪90年代,拥有强大资本和技术实力的跨国影视公司,以市场为先导,以媒介为通道,从单纯的经济利益目标,日益演化成为一种宽领域、深层次的文化传播活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以好莱坞为中心的生产、发行及放映一体化跨国联营的结构已经明显对世界电影工业实施了垄断。由于美国市场的重要性,众多电影人不得不为迎合美国电影市场,对本土电影进行符合美国市场的包装和改造。中国电影同样如此,中国电影也面临一个从什么视角来看待文化传统,如何看待文化传统的问题。面对这样的形势,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全球化是历史的潮流,而我们能做的是需要调整一系列行动计划和目标来适应。

三、全球视野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机遇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电影人不得不将带有自己文化的艺术理解和思考带入相应的作品中去,从而体现鲜明的文化品格。电影画面本身具有的直观可视性,配以高新技术的进步,使得电影具备表现民族性的艺术载体,从而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使中国成为全球的投资热点,同时许多国家、地区的经济和企业也从中国经济崛起中受益。作为承载中国文化、塑造国家形象任务的传播媒介,中国电影必须在全球化语境中积极参与跨文化传播,通过跨文化传播汲取思想和艺术营养,同时向外输出中国的民族文化。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电影产业一枝独秀,成为走出危机的先导文化产业,使其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受到政府、企业的重视,大力发展电影产业已经成为各国和地区在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的新举措。电影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受城市发展转型和消费升级的需要和科技进步的支持迅速发展起来。其发展蕴涵了文化、经济、社会等多层面的丰富内容,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和实践,电影产业已经不局限于产业层面,而是与区域发展有机融合,向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并重的方向推进。电影如同任何创意产业一样,都以内容为王。因而,制作是电影产业的基础,只有制片的繁荣才能带动整个电影产业的繁荣。毋庸置疑,发展电影产业能促进地区的经济的转型发展,推进产业创新和文化创新,还将有效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和国际形象。

四、全球文化视野下中国电影的发展策略

(一)注重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融合

电影文学是一个时期民族语言的象征和标尺。电影文学不是语言本身,而是一种民族的思维方式,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向度。从犹太民族精神根基的构建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影文学是民族精神的凝固剂,文学担负着塑造民族精神、生存之基的重任。电影文化在相互影响与渗透的过程中,也产生了文化的全球化与本土化、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矛盾。在全球电影文化传播领域,中国电影尚处于弱势地位,尽管中国电影的发展迫切需要国际视野,但是为了争取国际市场而剥离民族感情的叙事姿态并不可取,甚至有可能发展成为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片面抽象的展现来迎合潜藏在世界主流文化背后的西方文化的不当趋势。中国电影如果能开创性地利用传统民族文化,全面发掘自身的题材资源和审美观、价值观资源,就能在本土市场,甚至亚洲和全球华人电影市场获得巨大的市场空间。电影要靠艺术创造传承,文化典型形象不同于艺术形象,前者熔铸了民族精神的魂魄,被民众接受后,能够形成敬畏感和崇拜感。

坚守电影文化的民族性并不是抗拒交流、融合和碰撞。与其说让中国电影走向世界,不如说让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各大电影节,走向国际电影商业市场。这个问题的实质在于能否采用国际化的创作模式打造出让西方观众也能看懂与理解的电影作品。虽然东西方文化上存在差异,但在人类共同的价值选择上却是一致的,我们需要充分利用这一实现民族电影艺术审美价值的契机,在全球化语境中关注引起人性共鸣的元素。同时创作出具有自己鲜明的民族特色也经得起世界性比较,能为各国观众所接受的电影作品。中国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中发展,不是要一味创作迎合西方人理念和审美情趣的电影,而是要制造满足国人乃至整个亚洲文明所需要的文化。这就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保持中国电影艺术的民族性。

(二)体现出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结合

在全球化视野中,电影艺术或多或少地受到商业因素的诱导,部分电影作品脱离社会现实,从而导致人文精神的迷失,现代科技的进步,城市化、都市化的扩展使现代人在物质追求的过程中忽略了精神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审美文化从过去传统的功利性向通俗娱乐性方面转变,电影娱乐化、感官化、消费化的特点愈发显现,让人不得不担忧。事实上,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应注重道德文化的构建,在审美情趣日趋多元化的背景下,电影文化需要依据自身的民族特征去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价值体系,从而构建自身的美学特征。

无论社会发展的步伐有多快,作为一种文化审美,电影都不应该受制于票房,电影文化都不应该盲目追求类型化、单一化、商业化的畸形取向,而是应该坚持传统文化的植入,同时结合中国传统哲学对美进行思考,对中国电影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定位,通过对深重古老的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开拓,表现出浓郁的民族情感和特定的民族生活,以形成中国电影自身的美学特征。在国际化视野中,我们一方面需要通过继承和借鉴中国古代深厚的美学思想,另一方面需要准确地表达现代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神韵,真实体现中国当下电影文化的审美价值,融入西方先进的电影理论和技术,重温经典文学,以丰富多样的故事情节、丰富的艺术底蕴、灵活多变的叙事结构等电影作品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达到更高的艺术标准。

(三)建立一个健康活跃的良性电影产业机制

众所周知,我国目前尚未有完整的电影产业评价机制,因此,建立一个健康活跃的良性电影产业机制对于构筑中国电影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中国电影人应该积极地参与全球文化交流,在向西方电影学习先进的文化同时继承发扬民族文化,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价值体系在全球得以广泛传播与传承。中国电影人可以适当吸取外国的资金、电影观念、制作方式和不断更新的营销方式,使得中国的电影不断走向国际化,奠定属于中国电影应该有的国际地位。这不断有利于中国内地电影在制作观念上更趋国际化,从而以有利于跨文化交流和对话。当代中国电影文化需要要在全球化语境下需要找到一条体现出自己独特的审美价值的繁荣发展的国际化之路,

二战后德国、日本的经济复苏及民族复兴,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后的恢复,其本土电影人的创作都为该国的时代精神提供了探讨的源泉,也寻找了其民族精神的出路和方向。如今我们正处在剧烈的社会转型期,我们的电影创作也遭遇了困境、瓶颈和尴尬,走到了一个重要的节点。我们曾经为之欢欣鼓舞、不懈追求的方向,突然间失去,突然间坍塌,物欲横流、腐烂遍地、焦虑浮躁,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熄的精神底线——“仁、义、礼、智、信”有被击穿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准确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文化特征和自身定位,为中国的本地电影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环境。运用国际化前瞻意识和现代高科技手段,创造出具有高雅的艺术品位、文化品质与审美品格相结合的中国民族电影形象。

[参考文献]

[1] 李恒,李轶天.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民族性探析[J].电影文学,2009(03).

[2] 吴建新,赵伯飞,王彩凤.试析当代中国影视文化审美价值的实现[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08).

[3] 戴元光,邱宝林.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文化传播策略检讨[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2004(02).

[4] 向志强,张婷婷.国际视野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J].新闻爱好者,2011(12).

[作者简介] 黄彦(1978— ),女,江西南昌人,硕士,江西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艺术美学、美术与设计艺术理论。

上一篇:秀外“惠”中好脚架 下一篇:奋进与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