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苔丝》看原著主要人物的身份重构

时间:2022-10-21 04:10:19

从电影《苔丝》看原著主要人物的身份重构

[摘 要]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的一位英国的著名小说家,他最优秀的小说《德伯家的苔丝》获得了非凡的成就。 由于电影的传播手段和大众的接受范围广阔,使得电影版《苔丝》的影响力大于原著小说。但电影中刻画的苔丝形象与小说有很大的出入,电影改编也可以说是一种对小说人物情节重组的方式。本文通过具体分析《苔丝》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析电影是怎样从小说中脱离出来实现人物重组的途径。

[关键词] 《苔丝》;小说;电影改编

  《德伯家的苔丝》自发表以来,受到世界各国读者群的广泛关注,也获得了一致的好评,也曾多次被改编成影视形式。在1979年,原著小说被美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的电影制片公司购买改编权,并由著名导演着手改编,根据作者哈代小说的启迪改编成电影的形式,名为《苔丝》,影片中的主要男女演员也是由德国三位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演员出演。电影改编的成功让全球的观众如沐浴雨后的阳光,欣喜若狂,受到全球影迷的追捧,同时也获得了国际上电影创作的多种荣誉,并角逐奥斯卡奖,包括电影的摄影、服装、音乐等方面奖项的提名。更值得关注的是,影片还在法国的电影节中获得电影领域中的最高殊荣,即在1980年,获得恺撒奖,在1981年的美国电影节中也同样获得相关的电影荣誉。

电影的传播力度极其强大以及在社会上的强烈吸引力,以至于人们对电影版的《苔丝》与原著小说相比更留下了深刻的电影印象。但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文学与电影中对苔丝这一人物的性格与形象的塑造上有很大的出入,原著小说中的苔丝是一个勤劳善良的人,具有强大的人格尊严感,然而电影中的苔丝却是一个过分善良,近乎是怯懦,而且在艰难的困境面前表现出来的是不抵抗、不争取的柔弱女子形象。这样明显的反差使得苔丝的形象大大缩小化了,与作者哈下的苔丝产生了冲突。

一、“纯洁女人”苔丝的身份重构

原著中的女主人公苔丝有一个勤劳、淳朴、纯洁的外在生活形象,但同样地在她身上还具有内在的坚忍不拔、人格尊严和敢于挑战命运的精神。在哈代的笔下,认为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子,这一评说是作者敢于与当时的英国社会中蔓延的伪道德意识的抗争。苔丝是英国乡村中的底层劳动女子,但她仍充满了对自然的喜爱,并积极投入到劳动中,于是就造就了她朴实、善良的乡村气息。苔丝非常喜欢独自置身在广阔无垠的大自然中,在大自然的怀抱下,她感到温柔的抚摸,细声的叮咛,她心里洋溢着满满的幸福的感觉。并且当白天与黑夜衔接的那一刻,她能清楚看清自己内心身处的灵魂,也正在这一刻,她的灵魂也显得安逸、沉稳。在有的时候,苔丝还喜欢经常哼几句民歌,来表达她心中无限的快乐之感。另外,苔丝特别爱护幼小的生物,她不忍心伤害任何一个有生命的生物,如果她看到有人把鸟关起来,苔丝还会为此难过地哭出来。在苔丝的情感世界里,她一直都把幸福牢牢地攥在自己的手中,她要凭借自己的辛劳来获得幸福,具有很强烈的自尊心,从来就没有想过要靠出卖感情而换来物质生活的想法。

电影版的《苔丝》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女主人公精湛的表演艺术,把苔丝完美、形象地展现在银幕上。但是电影中塑造的苔丝是一个善良得近乎委曲求全的女性形象,观众在她身上看不到一点对幸福的掌控能力,也看不到她勇敢地与生活、命运的挑战,并且呈现在我们眼前的苔丝是一个屈服于命运的挫折,并身上还带有些许的虚荣感。原著小说中的苔丝为了摆脱亚历克的追求

共有六次场景片段,其中还有两次是她用暴力来维护自己的人格,其中一次的地点是发生在打谷场,亚历克图谋不轨,还想拦住苔丝的腰,苔丝则马上脱下手套往他脸上扇去;另一次是苔丝的父亲死后,家里人都被驱逐出乡村,亚历克假心假意来劝说苔丝留在他家里,苔丝就立刻趁亚历克的手还在窗户外时就关紧窗户,不为之所动。这些都被电影忽略掉了,并没有对其进行描写。

电影却与小说完全相反,苔丝被亚历克拐进森林后,与他在一起生活了四个多月,小说对这一处并没有进行过多的生活场景的描写,然而在影片中却增加了许多的镜头画面加以突出。在小说中,苔丝和丈夫分离后,曾写过三封信给他。在第一封中,苔丝并没有提到过任何有关当时身处在困境中的遭遇,只是通过字字句句的表白,来表达出自己对爱情的矢志不渝,然而却也隐含着现实的残酷。在第二封里,苔丝很清楚明白地希冀丈夫能出现在自己的身边,并拯救她脱离苦海。然而苔丝在只身阻挡了亚历克的纠缠后,此时她心中又累又恨。在第三封信中,苔丝严词表达出对丈夫的怨愤。但这三封信都没有音讯,让苔丝心中的一点点期盼都消失殆尽,也使读者一起跟随着苔丝的呐喊与抗拒中体会到她的痛与苦,还有的是对感情的忠实。在影片中却没有把这三封信的事实呈现出来,把苔丝刻画得安逸享乐,屈从于生活的形象。

二、“神的使者”安吉尔·克莱尔的身份重构

在作者哈代的笔下,安吉尔是一个具有高素质的人物,且性格上总是偏于内敛、少语,而且非常敏感,并且总是萦绕着淡淡的悲伤之情。而就是这样一个人,成为苔丝悲苦命运的刽子手,安吉尔点燃了苔丝心中潜藏的爱情梦想,却在新婚当天把她一个人抛下了,对苔丝不管不顾,并且对苔丝的心理影响也是极其深刻的。

小说中的安吉尔是牧师家的儿子,因此可想而知,他对《圣经》文化是相当熟悉的,因此,在他的思想观念里具有对基督教义的崇信之情,又对当时英国教会中的腐败气息感到反感,这些导致安吉尔的思想中的反叛意识其实都归因于他父亲赐予这个名字的缘故。安吉尔就像是一个多变的天使,在带给苔丝短暂的幸福快乐后,又重重地给予她深层的打击,让她几乎倒下。所以安吉尔的形象的刻画可以说是作者哈代自身对基督教文化的情结因素。

安吉尔是一个理想主义化的人物形象,他与苔丝的恋爱就好像是出自于自己对想象出来的爱情在恋爱,在他思想中一直认为,苔丝是生活在大自然中不被腐蚀的精灵,完美无瑕。可是在新婚的第一天,苔丝出于对道德的遵从向他直言相告了她曾经受到过的种种屈辱的过去,突然之间,他也崩塌了,他心中所崇拜的美好都毁于一旦了,于是所有的幸福都化为了乌有,安吉尔不能接受现在这样的苔丝,现在的她已经超乎了他的想象。而苔丝则大声地呼喊,她爱他,无论他做什么样的事,她爱的都是他这一个人,然而安吉尔一直都过不了自己这一关,他不能接受苔丝。安吉尔心中一直信奉的道德理念一直禁锢着他的思维,也中断了苔丝幸福的生活,两人的思想意识不同,从小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就造就了失败的苦果。在安吉尔的世界里,他受到来自情感与理智的双重束缚,但可以清楚知道,理智因素占有主导地位,一直支配他的一言一行,就在传统的社会人眼中,他的爱就显得那么不真实,抓都抓不住。在经过岁月的洗涤后,安吉尔也在努力与传统道德意识与森严的等级制度作斗争,但都不能从本质上根除,他的灵魂在牵引着他逐渐又向传统道德靠近,他还是不能脱离道德与等级制度对他的深远影响。

三、“恶魔”亚历克·德伯维尔的身份重构

亚历克是一个伪君子,他瞒天过海地盗窃望族德伯维尔的家族姓氏,以此来达到掩盖底层的商人的目的,他们家的名下产业只有鸡场,农业产业都是不合法的,这就是丑陋的亚历克的家境情况。在外人眼里,亚历克俨然就是一个空有其表的花花公子,成天沉浸在纸醉金迷中。虽然他也曾改过自新地去做布道,但这只是这个小人寻求生活刺激的一个掩盖屏障,最终还是还原于他本来的丑恶面目。特别是见到美丽的苔丝后,他在布道上的行为就不攻自破了,亚历克恢复了他本来的面貌,整天游手好闲,他以布道为幌子只能证明他阴险的嘴脸,苔丝也特别熟知他这种人所做的种种恶行。苔丝认为亚历克是一个只顾自己在生活上娱乐,把生活中的苦难与劳役都丢弃给底层的劳动人民,在他一面在世间享尽乐趣的时候,另一面又幻想天堂上的美事,并且他还特别贪婪,妄想获得世间所有的幸福生活。苔丝也是被根植在亚历克心中迂腐的思想观念而缠绕,不管他做怎样的纠葛,她都不会过多理睬他。但是在经过安吉尔给予她的强烈的精神打击下以及面临家庭的不堪重负,苔丝最终放逐了自己,她向亚历克投降了。小说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亚历克惹人讨厌的人物形象,他丑陋不堪的形象与苔丝的纯洁成对立的立场,为了表现亚历克惹人讨厌的形象,作者哈代是绞尽脑汁,亚历克也如挥之不去的魔鬼一样,对苔丝进行了重重折磨,并在最后如天使一般的苔丝也终于倒下了。

在英国的资产阶级当权的时候,亚历克正是因为有足够的财力和权力为保证,使他拥有了对苔丝的占有权,及至苔丝的死亡,也没能让他重新来审视自己罪恶的行径。反正,他把苔丝生活的不幸遭遇都归因于她自己的美丽上,他也曾隐含地说过,正因为觊觎她的美貌才对她穷追不舍,并且真正该负责任的反而是苔丝。在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中,上层贵族与底层的劳动人民没有所谓的平等权利,就连男女两性都不能一视同仁,于是苔丝就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牺牲品,而真正罪恶的源头亚历克就成了无辜群众的表现。亚历克这个近乎失去仁义道德的家伙彻底把苔丝毁灭了,从头至尾他都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检讨过,把一切的罪过都归在了苔丝身上,终于苔丝实在不能忍受继续待在这个泯灭良心道义的人身边,苔丝把他刺杀了,同时也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追究《苔丝》中小说和电影两种艺术形式下的人物差异,主要造成的原因是由于文学和电影本身就是两种不同的表达形式,它们有自己独特的组成元素。电影是一种视觉文化的传播形式,突出反映人物的形象化,就必然忽视文学小说中的细微之处,也就在一定的程度上使电影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而文学小说却是一种文字性的语言表达,突出了主观的意识形态,反映了阅读时间上的重复性,小说所折射出的文学内涵比电影更具有艺术性的发展空间,也能表达出深远的中心意义。或者我们可以说,文学作品是文学作家的一种思想情操的体现,其中蕴涵了作家对世界、生活及命运的不同理解,也不乏有个人独特的见解。所以,电影《苔丝》在对小说的改编中所产生的不同之处也是不能避免的,电影改编是对原著的重新诠释。

[参考文献]

[1] 郑丹燕.电影《苔丝》的缺失——与原著《德伯家的苔丝》之比较[J].名作欣赏,2005(16).

[2] 徐建纲,陈文智.苔丝形象的重构与偏离——从电影《苔丝》看改编的失败[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作者简介] 林文娟(1971— ),女,广东揭阳人,硕士,湖北医药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应用语言学。

上一篇:慈善,无尽的爱 下一篇:韩三之的普兰洞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