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治理的合作困境与解决途径

时间:2022-09-14 12:17:20

全球气候治理的合作困境与解决途径

摘 要:全球气候变化是在全球相互依赖的情境中出现的典型的全球公共问题,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的利用与保护是一种全球公共产品,气候变化亟待全球的国家及其他行为体通过合作来共同应对,通过全球气候治理谋求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本文分析气候治理各方合作困境并提出了化解困境的途径,即建立完善的环境治理机制、提供选择性激励措施、积极发挥大国作用等。

关键词:全球气候治理   合作困境 途径   机制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代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最严峻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地球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生态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陆地、海洋、大气层和生物圈等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相互依存,各种环境问题的相互关联性使得不能孤立对气候变化这一问题做出反应,需要全球性综合性的气候治理合作,来避免和减缓其可能加剧其他环境问题的恶化。

一、气候治理的全球公共产品特性

近三百年来,工业化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当代环境问题较之历史上的每一个年代都凸显出了其紧迫性与严峻性。尤其是最近50年,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已经遍及全球每个角落。其中,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范围内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

气候变化是一个在全球高度相互依赖的情境中出现的典型的全球公共问题,具有三点特征。第一,全球公共性。全球性公共问题的范围往往超越任何单一国家的管辖权,因此在问题的解决或有效的治理上,仅凭一国之力难以独立完成。另外由于议题的全球性使得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而不受影响。第二,超越国界的外部效应。正因为全球议题的公共性,当一国采取了某项行为其后果则可能是由其他国家和人民承担。工业化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对环境污染和自然生态的破坏不仅对自身国家人民的生活造成威胁,更会突破国界的限制,恶化其他国家的生活品质。第三是政治性。全球事务的公共性以及跨越国界的外部效应,都使得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某种政治性的制度安排来完成。无论是出于追求共同利益,或是避免共同灾难,单边强权的干预、双边议题的联结或是多边机制的建立等政治性安排,皆已成为处理全球性事务的必要考虑与手段。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相对应,根据萨缪尔森的定义,公共产品是指任何一个人对于该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的物品。公共产品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消费的非竞争性,二是收益的非排他性。所谓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每个人对这种物品的消费并不会导致其他人消费的减少”,即任何人对公共产品的消费都不会影响到其他人对此公共产品消费的利益;收益的非排他性是指公共产品一旦被提供就可以供所有人消费,要排除其他人消费这种公共产品是不可能的,或者费用非常高。公共产品按照消费空间范围划分,可分为全球公共产品、国家公共产品和地方性公共产品。全球公共产品是国家只有通过与其他国家的互动才能为其公民提供的收益和好处,是公共产品在全球层面上的扩展。很显然,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空间的利用与保护是一种全球公共产品,因为温室气体减排的收益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由一个国家或地区削减排放改善气候的福利世界上所有人都有权享受,气候治理就是一种全球公共产品的提供过程。

全球气候治理的最终目标是提供充足的全球公共产品,但是全球性公共产品的提供远比国内公共产品的提供更复杂、更具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参与者主要包括政府、社团、企业与个人等,在资金筹措途径上,源于这些行为体的自愿贡献;提供全球性公共产品的主要机制是谈判,而不是垂直型的决策方式;全球性公共产品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契约,即以各种国际公约和协议的形式规定各个参与者的权利与义务。由于全球性公共产品是在尊重各国的前提下,由各国根据自愿参与的原则来提供的,因此它更多的带有“俱乐部产品”的性质,即只有交纳了一定的规费和会费并承担公共产品的社会边际成本,成员国才有权享用这一公共产品。

二、全球气候治理合作的困境

为什么在全球变暖和减低碳排量问题上,各国较难以自觉达成合作?

首先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气候变化问题尚且存在科学的不确定性。从物理科学方面,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是无法精准确定的,包括可能造成的灾害以及突发性气候灾害;对生态系统所产生的变化,人类社会如何预防和适应气候变化等问题目前都不确定,对特别是在较长时期范围内的排放量对未来环境和气候的影响,我们更无法确知, 这也是美国退出京都协议的一个理由之一。

在国际协议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缺乏一个超国家机构强制性地推进各国的合作和协议的执行。因此从博弈论的角度来说,由于缺乏强制执行的机构,国际环境协议的合约不具有约束力,每个国家都可以不参与、不执行甚至退出协议,因此国际协议缺乏执行权力。

1.国际政治经济博弈中的囚徒困境

当全球气候治理的最低参与数为两个行为者时,假设玩家1和玩家2是两个身处全球体系中、需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国家行为体,我们可以模拟出两国在参与气候治理过程中的一个静态博弈情景。

全球气候治理可用囚徒困境来模拟,因为在这一博弈模型中有且只有一个恒优策略的存在。而每一个行为者都拥有一个恒优策略,这就意味着不管对手做出怎样的选择或回应,都有一个能使自身风险降到最低并且能相对获得收益的策略。用博弈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要结论:气候治理的囚徒困境不仅仅是沟通失败的问题。沟通本身不会化解这场囚徒困境,正是因为这一博弈中恒优策略的存在:通常每一个国家或地区行为者维持高碳排放量的动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处在依靠消耗大量化石燃料获得经济发展的阶段,缺乏以牺牲自身发展的机会来执行节能减排的意愿。若不看科学层面仅看社会层面,通俗来讲,就是在全球变暖和碳排量问题上, 通常每个行为体都有排碳的动机,如果大家都想减排,我没有必要跟风;如果别人真的减排了又与我何干,我照样用着热水,开着大排量汽车,这些情况都导致了糟糕的结果。

2.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

当全球气候治理的参与者数为若干时,国际环境合作问题可以理解为将集体行动应用到国际体系的特例。环境集体行动的特征包括抵御环境威胁的集体性和环境公共产品享用的非排他性。与博弈论的经典模型“囚徒困境”相比较,它们都论述了个人理性/利益与集体理性/利益之间的冲突。

上一篇:化学强化一级处理生活污水研究 下一篇:交银理财惠及5万多家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