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科学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科学兴趣

时间:2022-09-13 08:38:14

开发科学教学资源 提高学生科学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科学课上应注重教学资源的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自主学习,并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鉴于我校目前条件,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许多时候我们的实验都要在因陋就简的状况下进行。正因为如此,在某种程度上也为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条件。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始终有意识地通过寻找和利用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好习惯。

首先,我调动学生收集大量的科学图片(包括动物、植物、自然现象等方方面面的),指导他们整理归类,剪贴成册,做好文字标识。在教学中,学生能根据所学内容,在图册中找出对应的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哪些是胎生动物,哪些是卵生动物;初步认知人类与环境、人类生存与大自然的关系等等,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在实际操作中,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收集信息,提高图书和网络的利用率。与此同时,我也会提供必要的帮助。如,五年级在学习关于地球的运动这一单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更深刻地了解了地球运动的规律,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以前感到很困惑的问题,像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上为什么会有一年四季;天体为什么会东升西落等等。结合图片,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地球的不断变化,对这个人类共同的家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伴随科学探究的趣味性渐浓,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更加高涨。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把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情景拍下来,放在电脑中,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以此增强其自信心和探索欲望。

其次,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教学资源。我和学生们对学校现有的一些实验用品进行了清理和归纳,对残损的教学用具加以修缮,并充分利用到课堂教学中,如小电机、铁架台、风向仪等,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感受、体验并内化,使他们学习得更加积极主动。

第三,小学科学教育还要引导学生以敏锐的视角,关注生活,去发现、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牙膏盒可以做潜望镜,喝过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听诊器,饼干盒可以用来装颗粒状的实验用品糖、盐等。还有饮料吸管、啤酒瓶、铁钉、油桶、泡沫塑料板、螺丝、导线、绳、袋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为了做实验,学生从家里拿来油盐酱醋,甚至是爷爷的老白干,妈妈留用的小花布,自己喜欢的小电动机……每当这个时候,我觉得我们的学生很可爱,也很聪明。

在学习五年级《土壤中有什么》这一课时,没有适合的水槽做实验,学生们就找来装鞋的盒子粘上胶布当水槽,没有玻璃杯,他们就用矿泉水瓶剪掉一半代替。为了上好实验课,学生们还找来了埋在冰雪里的小树叶、小石块、小木块。为收集适用的砖块,同学们自己找来不规则的砖块,用机器打磨,加工到要求的尺寸,磨破了手指。还有的同学发动了家长帮助自己收集器材,有的同学甚至主动去购买。看着那些充满求知欲的学生,真的有一种力量在支持着我,每当这时,我会很欣慰,也增强了自信心。我想,为了这些学生,我会更加的努力。

第四,为了更好地完成相关实验,我也总会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在学习《观察油菜花》一课时,由于没有油菜花可以观察,我就把家里的大白菜根养起来,几天后就长出了新叶,又过了几天,白菜就出现了花蕾,开出了黄色的白菜花,拿到学校让学生观察,学生很感兴趣,观察得非常细致,结合教材能够说出花的构造。课后他们把白菜花放在窗台上,说是很好看,很久都不舍得扔掉。后来白菜花落了,结出了种子,他们亲眼看到了白菜生长过程,欣喜得不得了。在学习植物单元时,我提前一周的时间采集了大量各种各样的树叶标本,整理在活页本上,然后上网查树叶的种类,做好标签。上课的时候我让同学们传阅欣赏,他们很惊讶,特别的喜欢,简直是爱不释手。我告诉他们,你们也可以做到。

第五,学生家长更是给与我们很大的支持。在学习《蚕》这一单元时,学生家长特意去了养蚕专业户那里要来一些成茧的蚕,学生亲眼看到蚕从茧里出来变成蚕蛾、蚕蛾产卵的过程,简直兴奋极了。因此,科学教育不仅要善于利用生活中的现有资源,还要使学生养成开发利用现有资源的习惯,教师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机会和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觉得不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我本身的科研能力上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也较以前有了明显的进步,科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了,以前觉得束手无策的问题通过同学们的积极努力也都能迎刃而解。

第六,结合课堂教学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六年级《桥的形状和结构》,在讲课之前,我让学生在放学的路上,或去其他地方的时候,留心观察,掌握第一手资料,在学习这一课时,学生便能够得心应手,很快掌握了桥结构特点的有关知识,并能够根据教材的要求,联系生活实际画出观察过的桥,写出关于桥的短文,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表达自如,图文并茂地表现对桥的认识。我觉得这不仅使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还让学生利用了生活中的现有资源,学会了观察和表达。

我校地处郊区,地域的因素给科学试验带来了广阔的教学资源,在科学教学中我会带领学生去田间地头,观察植物的生长;去寻找小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亲眼看到它们的成长过程,让学生置身于自然界的怀抱。如,三年级的《大树和小草》、《蚂蚁的观察》、《蜗牛的观察》等等,我便充分利用了本地资源。学习《蚯蚓》这一课时,同学们自己去挖蚯蚓,通过实验证明了蚯蚓喜欢潮湿阴暗的环境,它对外界刺激有强烈的反应,同学们还了解到蚯蚓是庄家的好朋友,他可以松软土地,有利于植物的生长等等。

第七,我还鼓励学生从电视节目入手,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如,让学生观看《人与自然》、《动物世界》,《走近科学》等专题栏目,加深学生对自然地了解,通过观看这类节目,许多同学写出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想。

在科学课中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积极提倡让学生亲身经历,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创设生本课堂。科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利用展示、演示等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片、图表等直观教具,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获得感性认识,使抽象、枯燥、乏味、不易接受的知识变得通俗、形象、简单易懂。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源于生活,涵盖的内容很广泛,可谓包罗万象。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引导,牢牢把握把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学习知识,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不断引领学生对周围世界等各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的科学现象的观察、体验。使他们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进而完成教学目标。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科学教学就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每一个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探究活动,自己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自主进行科学实验,总结研究成果,在探究活动中培养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终生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科学教学的终极目的。

上一篇:英语“六程序教学法”教学探索 下一篇:论小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