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我国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问题浅析

时间:2022-09-13 06:50:07

当代我国弱势群体权益保护问题浅析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变革、转型,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主要由农民、老年群体、残障人群、失业人群等人群组成的弱势群体,他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权益常常受到公权力和强势群体的侵害。维护弱势群体权益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维护弱势群体权益的主要措施有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制度,疏通、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大力发展弱势群体组织等。

[关键词]弱势群体 权益保护 分析

在学者们的研究中,弱势群体一般是指基本权利受到了损害,在社会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面临生存和发展困难的底层社会群体。也有学者说过:在当今社会,贫穷往往并非老弱病残所致,而是其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受到了剥夺和侵害所致。弱势群体利益受侵害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考察弱势群体的现状、弱势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已成为国内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一、我国弱势群体的现状

1.主要构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利益分配方式的重新构建,我国社会阶层也在重新分化,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弱势群体。现阶段,我国的弱势群体主要由农民、老年群体、残障人群、失业人群等构成。

(1)农民

在我国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庞大的农村人口成为了我国弱势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在2000年,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为80837万人,占国家人口总数的63.78%,而同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5.8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是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33.4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高达49.1%。尽管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帮助农民脱贫,但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自然灾害频繁,扶贫工作十分艰巨等原因,根据《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到2008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仍多达4007万人(按2008年农村贫困标准1196元测算),占农村总人口的5.55%。此外,由于户籍等制度的障碍,一些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漂移,成为了处于城乡二元社会夹缝中的弱势群体,根据我国农村科技司的抽样调查统计,2009年我国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有14533万人,比2008年总量增加436万人,增长1.9%。

(2)老年群体

老年人群体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年龄增长,生理衰退,退休后,经济收入减少,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上享受的权利也或多或少地被侵害,在社会生活中处于弱势地位。其中,独居的高龄老人、无自理能力的老人更是弱势群体中最无力改善现状的群体。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正处于快速增长期,并且表现出高龄化趋势,而且呈现出未富先老、农村老龄化程度较重等特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抽样调查数据推测,2003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约占总人口的11.96%,2008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数约占总人口的14.01%,预计到203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到2050年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超过4亿,80岁以上的老年人将占老年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3)残障人群

残障人群也是一种生理性弱势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生理缺陷,他们在社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面临着就业困难,生活贫困等困境。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具有劳动能力或部分劳动能力,可以在福利企业就业,但是收入较低,而另一部分人则不具备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只能依靠国家救济或家人抚养。

(4)失业人群

当我国的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同时,也必然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组合和对劳动力结构形式的不同要求,随着技术密集性产业的崛起,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了一部分市场份额,社会上出现大量的失业人群。据我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自1991年起,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逐年上升,1991年为2.3%,2001年为3.6%,2005年为4.2%,虽然2006年、2007年略有下降,但2008年却又上升为4.2%,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登记失业率并不是实际失业率,而在我国,实际失业率远远高于登记失业率。

2.权益受侵害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来维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使他们的经济收入得到增长,社会福利和政治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目前仍然缺乏制约侵害弱势群体利益行为的具体办法,再加上某些历史原因和新生问题的出现,弱势群体权益受侵害的现状一时难以得到缓解。

(1)公共权力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侵害

弱势群体的权益有时会受到公共权力的侵占,政府政策的制定、执行并不能完全做到使各阶层都平等地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政策的不公平加剧了我国一些群体的弱势化。例如,在我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在现代化建设以及市场经济运作等方面缺乏经验,难免要付出一些改革成本。为了实现“把蛋糕做大”的目标,我国采取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社会政策,政府把资源更多地配置给更能有效地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英阶层,既然将效率优先于公平,政府在政策制定过程中,难免会忽视一些弱势群体的利益,使他们成为了改革成本的主要承担者。

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权益受到侵害的另一种情况是公民权、话语权的丧失。近来,“被”字成为一个媒体上使用率颇高的字:被代表、被就业、被自愿……现时代被称为“被时代”。媒体和民众用“被就业”来表示对高失业率的无奈,用“被自愿”来表示对公平民主的渴望,这从一个侧面表明,民众正在用一种方式表达自己对公权力的不信任和质疑。再加上中国数千年来的封建臣民意识使民众缺乏权利意识,弱势群体在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也不敢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这就更加助长了公权力的扩张和被滥用。

(2)强势群体对弱势群体权益的侵害

在我国政治经济的许多领域中,强势群体依照行业、地区等组织起来,掌握了较大的权力,直接或间接导致了政策制定的倾斜、社会资源分配等方面的不公平,对弱势群体的权益有着或多或少的侵占。强势群体日益强大,弱势群体却几乎无法获得可利用的资源和机会以实现自我发展。例如,企业管理者和工人之间基于不同的经济利益取向,容易发生纠纷和冲突,工人的劳动权利容易受到侵犯,由劳动报酬、保险福利、签订和终止劳动合同所引发的劳动争议逐年增多。根据《2008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我国各级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共办理劳动争议案件96.4万件,其中当期立案69.3万件,比2007年增长98.0%。在劳动保障监察中,发现约1561.7万名劳动者未签订劳动合同,698万名劳动者被拖欠工资等待遇83.3亿元,16.4万户用人单位少缴社会保险费49亿元,可见,中国目前工人的基本权利受损害问题已经成为一件严重的事情。另外值得关注的是,由于劳动保护条件较差,近年来我国的生产事故数量及人员伤亡率也呈上升趋势。

此外,虽然在任何国家都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社会与经济地位的差别,但在中国,这种差别显现出日益增强的趋势。许多家庭背景优越的子女“世袭”了家庭的“强势”,使得其他人很难得到公平、平等竞争的机会,尤其是家庭贫困及缺乏权力背景的弱势群体,在面对接受教育、就业等情况时,处于竞争的劣势地位,有时甚至连参加竞争的机会都没有。

二、我国弱势群体的权益维护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转型时期,当前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建设和谐社会,根据管理学上著名的“木桶理论”,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就是日益加剧的弱势群体现象,因此,维护弱势群体权益,消除弱势群体现象,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维护弱势群体权益较为切实可行的途径有以下几条。

1.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会制度

我国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弱势群体问题,并采取了各项措施保障其利益,但是要想从根本上消除弱势群体现象,我国政府必须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治理技术和解决冲突与纠纷的能力,尽快建立具有超越性的、以公共服务为基本职能的政府,政府唯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自主性,才能在利益集团的博弈中处于超然的姿态,充当好社会矛盾的调节者和仲裁人的角色,公平地维护好社会公共利益。

完善社会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可以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提高弱势群体的经济地位,保证弱势群体的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社会利益,使弱势群体在程序化、制度化、法治化的环境中参与政治活动、表达利益诉求,避免权益受到公权力或强势群体的侵害。

2.疏通、拓宽利益表达渠道

利益表达渠道不畅会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要求得不到充分、全面的表达,现阶段,政府应加强改进现有的利益表达机制,如进一步完善人大和政协的代言机制,相应增加能真正代表弱势群体利益的人大代表比重;同时,还应畅通渠道,完善机制,树立法治观念,健全网络。还要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开辟“市长热线”、进行网络办公等,直接听取群众的呼声。

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能让弱势群体享有利益表达的权利和机会,从而消除非制度性权利失衡,使弱势群体走出困境。

3.大力发展弱势群体组织

对于弱势群体而言,要想改变现状,有效地维护自身利益,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应是建立健全代表各类弱势群体利益的组织,如工会、妇联、农民工协会等,提高他们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把分散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增强利益表达意识,扩大利益表达的呼声,提高参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发挥维护权益的作用。

对于政府而言,大力培育和扶持弱势群体组织,能实现政府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对话,还能有效整合社会关系,促进各方利益集团进行公平合理的力量博弈,以达到和谐状态。

在当代中国社会,我们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大力发展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对弱势群体伸出援助之手,才能调整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改变弱势群体的现状,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更加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吴南海.论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的本质特征[J].中国集体经济,2008,(24)

[2]黄英,车滨,沈飞.探索全面防治弱势群体现象的途径[J].经济问题探索, 2005,(5)

[3]周良沱等.扶助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5)

[4]本文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网站

[5]钱再见.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J].江海学刊,2002,(3)

[6]吴忠民.中国社会主要群体弱势化趋向问题研究[J].东岳论丛,2006,(3)

[7]韩升,谢丽威.“被时代”的政治哲学反思[J].理论导刊,2010,(1)

[8]海彪.解决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的途径[J].焦作大学学报,2009,(1)

[9]汪永成,黄卫平,程浩.社会利益集团政治化趋势与政府能力建设[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1)

[10]李永杰.我国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探析[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4)

[11]汪娆,江汶俊.弱势群体利益表达问题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12)

[12]裴金涛.关于建立弱势群体社会组织的几点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3]朱江华.当代中国公民利益表达缺失的现状及路径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09,(9)

上一篇:西安某家具城人流安全疏散时间计算 下一篇:浅析中国B2C电子商务的三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