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的原型阐释

时间:2022-09-13 06:18:36

概念隐喻的原型阐释

摘 要: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认知,更好地帮助我们表达自己和了解世界。本文试从原型理论的角度来阐释概念隐喻的话语作用,以实现更好地使用隐喻表达式的目的。

关键词:概念隐喻;原型;话语效果

一、 引言

隐喻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自从亚里士多德以来,隐喻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隐喻进行研究,始于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在1980年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而“概念隐喻”(conceptual metaphor) 作为认知隐喻研究的“导火线”,自从被正式提出以来,更成为认知语言学研究关注的热点。莱考夫(Lakoff)在The Contemporary Theory of Metaphor一文中对概念隐喻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概念隐喻理论(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认为:隐喻反映了人类认知、进化的过程和思维、行动的基本方式,隐喻为认知世界和表达自我提供了一个视窗。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Lakoff&Johnson,1980:1)人们用不同的喻体映射本体,从而产生不同的概念隐喻。本文旨在探讨概念隐喻在话语表达中的原型效果及其作用。

二、 概念隐喻

莱考夫(Lakoff)和约翰逊(Johnson)认为:隐喻是从一个具体的概念域向一个抽象的概念域的系统映射。由喻体到本体的映射,我们可以看出:概念隐喻与通常所说的隐喻表达式不同,它是对一般隐喻表达式的概括和总结,具有系统性、概括性和生成行特点(李勇忠,李春华,2001)。而语言中的隐喻表达式与概念隐喻成系统性关系。换言之,日常语言的隐喻表达式与概念隐喻的关系是“派生―基础的关系”(林书武,1998)。

根据概念隐喻理论,人们由感知觉经验形成具体概念范畴的图式结构(schema structure)。隐喻映射的过程就是将具体的图示结构架构到抽象的范畴上,从而形成新的认知和理解。这种架构机制发展了更高层次的概念,提高了人们的认知水平,扩展了人类思维的范围。莱考夫(Lakoff)的理论正是利用这种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对应关系来理解隐喻。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源域和目标域两个概念域之间系统而稳定的关系,概念域是隐喻产生和理解的基本单位。在概念隐喻化过程中,人们将具体概念范畴图示结构架构到抽象概念的范畴和关系上,实现了对概念隐喻本体的认知。这种架构性映射符合人们的体验模式,同时人们也可以根据概念隐喻体的概念结构派生出不同的日常隐喻表达式。这种概念隐喻对日常隐喻表达式的支配作用表明“概念隐喻是概括性更强的工作概念”。(林书武,1998)例如: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这一概念隐喻,正是人们在日常语言关于战争和争论的隐喻表达式中归纳概括而来。从这个概念隐喻出发,可以派生出不同的日常语言的隐喻表达式。如:

(1)His criticisms were right on target.(他的批评恰当好处)

(2)He shot down all of my arguments.(他驳倒了我所有的论证)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日常语言的隐喻表达式都是对概念隐喻在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系统阐述。换言之,概念隐喻极强的生成力派生出不同的隐喻表达式。在同一概念范畴中,概念隐喻对相应的隐喻式表达具有典型的支配作用。这种现象产生于在具体概念范畴中,概念隐喻化促使新的概念结构产生,形成一种新的概念隐喻。在这种新概念隐喻中,喻体在不同的认知语境刺激下会根据其语义蕴涵派生出新的隐喻表达式。从这种“基础―派生的关系”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概念隐喻具有核心、基础的地位。

三、概念隐喻的原型作用

人们在生活体验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结构化事物概念的认知,一旦在具体的认知语境中进行隐喻表达时,即时情景会激活结构化的情景图示。但是在概念隐喻形成后,人们对概念范畴的隐喻性认知会基于概念隐喻展开。比如说,当人们谈到婚姻时有时会说:“The marriage is on the rocks.”这种表达的隐含语义是两人的婚姻关系出现了危机,无法正常持续。这一句子是从LOVE IS JOURNEY的概念隐喻派生而来。这个概念隐喻派生出来的还有:

Look how far we’ve come. / It’s been a long, bumpy road. / We can’t turn back now.

这个例子表明:日常语言的隐喻表达是根据概念隐喻的固定模式派生而来的。这同时也说明了概念隐喻在事件范畴中,具有表现最佳(best example)和最为突出(most prominent),最为清晰(clearest)的特征。

从隐喻的认知机制角度来看,隐喻的喻体和本体形成一种系统而稳定的关系。日常隐喻表达式是根据概念隐喻中喻体的语义蕴涵在不同的认知语境下的呈现。这种派生而来的隐喻表达式具有内部和外部的系统性。这也表明,同一文化中,同一概念隐喻自称体系,不断发展,形成更多的隐喻表达式。以ARGUMENT为例,除了ARGUMENT ARE BUILDINGS, ARGUMENT IS WAR,还有ARGUMENT IS JOURNEY. 后者的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

(1) We’ve proceed in a step-by-step fashion.

(我们将一步步地前行)

(2) We have set out to prove that bats are birds.

(我们已经开始论证蝙蝠式鸟类。)

对ARGUMENT的概念隐喻还有ARGUMENT IS CONTAINER.

(1)Your argument doesn’t have much content.

(我厌倦你空洞的论据。)

(2)I’m tired of your empty argument.

(你的论据没有实质性内容。)

这些例子表明:概念隐喻对隐喻表达式具有指导作用。正是概念隐喻的概括性特征,使我们的隐喻表达式有迹可循,丰富了语言的隐喻表达式,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对事物认知的水平。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工具,也反映了思维的隐喻性。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使用隐喻表达式,而概念隐喻作为人们思维隐喻性的基础性语言表征,对这些隐喻表达式具有规范、指导作用。或者说,概念隐喻在概念隐喻的隐喻化过程中具有典型示范作用。概念隐喻的这种原型作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话语表征,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许多的隐喻表达式。

四、结束语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我们的思维具有隐喻性,隐喻不仅出现在我们的语言中,也出现在我们的行动中。“我们用以思想和行动的普遍概念体系在本质上是隐喻的,我们的概念结构决定了我们感知什么,如何行动,以及怎样与他人发生联系。”(李勇忠,2002)概念隐喻与隐喻表达式的关系如同“母体”和“子体”的关系。隐喻表达式围绕概念隐喻产生。另外,概念范畴的隐喻化过程中,每一个概念隐喻都有一个固定的语言表达式,这些固定的表达式会根据不同的认知语境进行相应的派生,我们可以根据概念隐喻这样的认知功能,更好地表达自我和感知世界。(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林书武. “愤怒”的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2):9.

[2] 李勇忠, 李春华. 认知语境与概念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6).

[3] 李勇忠. 隐喻的语用阐释[J].山东外语教学,2002(3).

上一篇:日光温室甜瓜生产技术 下一篇:重茬大豆高产栽培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