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权”抵押融资业务研究

时间:2022-09-13 10:32:55

农村“三权”抵押融资业务研究

摘要:为解决农民抵押担保难题,促进农村资产转变为创业资本,助推农民增收,重庆市政府将集体林权、农村居民房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下简称“三权”)抵押融资业务纳入重庆市2011年农业农村的重点任务,在全市全面推开。金融机构如何做好“三权”抵押融资业务,助推城乡统筹发展?又如何有效控制风险?

关键词:农村三权融资;研究;政策建议

一、引言

重庆市作为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小马拉大车的社会经济结构,地区发展差异很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从某种意义上说,重庆是中国的缩影。如果重庆能够在探索城乡发展中闯出一条新路,将对全国具有典型意义。但城乡二元结构怎样才能打破?农村经济模式如何转型?

二、重庆“三权”抵押融资业务实践

1.“三权”抵押融资业务开展的背景。(1)“担保难”是造成农民“贷款难”的主要原因。长期以来“贷款难”困扰着农民,其主要原因就是“担保难”。广大农民为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的求资愿望非常迫切,但是,支农特色产品——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只能满足农户简单生产、生活的需要,难以满足不断涌现的农村专业大户、经济能人的大额资金需求。而农民的三大资产“农房、林权、承包地”因法律障碍,一直不能充当农民融资的抵押物。(2)农村条件基本成熟。一是土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减弱。近年来,国家全面免除农业税,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也正逐步推行,并且国家各项直补逐年加大,农民收入、农村经济基础条件等得到了较大改善。在重庆,已实现农村医疗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全覆盖。二是城镇化加快,需要改革土地制度,落实抵押权。改革开放以后,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村转移出来,常年在外从事非农工作,仅重庆,直辖十几年来农村常住人口减少近七百万。部分农民及其家庭已经完全或大部分摆脱对农村土地资源的依赖。但是,他们在农村资源的交易性受到限制,不能变现或变现的价值太低,无法为其在城市的工作和生活提供必要的支撑。

2.主要做法。为有效推动“三权”抵押融资业务,重庆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落实专门的部门负责指导和推进此项工作,细化实施细则。一是做到制度先行。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居民房屋及林权抵押融资管理办法,对贷款对象、抵押物条件、贷款程序、抵押登记等做出了详尽明确的规定,各相关职能部门出台相关抵押登记实施细则,为“三权”抵押贷款打下制度基础。二是完善风险分担机制。

3.取得的主要成效。(1)有效解决了农民融资担保难问题。通过开展“三权”抵押贷款,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房、林权抵押担保的功能,激活了农村资产价值、丰富了农村融资渠道,有利于满足农民金融需求、激发农民创业热情。(2)促进了农民资产转化为创业资本,助推农民增收、地方经济发展。通过开展“三权”抵押贷款,激活了农民“沉睡的资产”,实现资产变资本,农民的创业热情被进一步激发,追加生产经营投入的积极性也大为提高,助推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3)促进了产权规范管理。多年来,农民产权意识较为谈薄,林权证、房屋产权证、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办理积极性不高,给农村产权管理带来不便。

4.存在的主要问题。(1)抵押物管理难度大。无论是林权抵押还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 ,都有别于其他商品抵押,专业性较强,需要林业、农业等专业知识。如林权,林木随树种、树龄、气候、土壤等的不同,有不同的生产规律,林木的流转、采伐、管理和运销具有不同于一般商品的专业性强的特点,无论是贷款调查和贷后管理,都需要具备相应的林业知识,但金融机构中缺乏熟悉林业专业知识的信贷人员。(2)实现抵押权难度大。一是农房处置变现难且存在法律障碍;其次,《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村房屋的转让必须是同村村民之间进行,农村环境错综复杂,村民之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人脉因素,一旦风险产生涉及房屋处置流转,村民一般不愿承担邻里压力,购置本村房屋,农房处置比较困难。二是林权处置变现困难。目前,林业要素市场不健全,林权流转难度较大,对于实现林权抵押权难度较大。三是目前土地流转市场发育缓慢,缺少权威的流转中介,土地经营权流转主要采取自行协商的方式,流转信息不畅。一旦借款户出现贷款违约,金融机构难以处置抵押的土地经营权,土地经营权难以变现。

三、推进“三权”抵押融资业务的政策建议

1.建立和完善制度。(1)当前,国家还未对农村集体土地抵押颁布统一制度和相关政策的情况下,在探索“三权”抵押制度的改革时应根据本地具体情况,制定出一套符合本地区实际较为严密的抵押办法和操作程序。(2)建立以“收益、处分”为核心的农村集体土地制度,认真总结集体林权、农村居民房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开展情况。

2.加快配套体系建设。(1)加快完善各种基础性工作。加快农村“三权”的确权颁证,进一步完善有关操作规则,简化抵押登记程序,尽量做到简便易行、费用低廉。(2)加大配套体系的建设力度。第一,建立“三权”资产评估体系,改进中介评估,支持和鼓励各区县利用主管部门下属的专业机构进行评估,解决评估机构少、评估费高的问题。第二,完善农村资产流转体系。以土地交易所、农村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林权交易平台为中心,加快建设农村综合产权交易体系。

3.创新机制,分担“三权”抵押融资业务风险。创新“三权”抵押融资担保方式。对项目可行,但抵押物变现能力较差,直接担保能力弱的借款人,应落实政策性担保等措施。一是组建专门的政策性“三权”抵押融资担保公司,不以盈利为目标,履行“三权“抵押贷款的担保和对区县担保公司再担保的职能。二是借鉴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模式,由区县政府集中涉农补贴中的部分资金,形成“三权”抵押贷款担保基金,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放大发放贷款。

参考文献:

[1]汪宏亮: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防范策略研究.中国城乡金融网.2005年4月19日.

[2]王广明 杨春明:关于加强农村信用社小额贷款风险管理的对策探讨.《金融发展研究》2003(10).

上一篇:对失地农民产生原因的综述 下一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