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失地农民产生原因的综述

时间:2022-06-28 07:32:18

对失地农民产生原因的综述

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土地被征用,也有越来越多的农民被迫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从而产生了一个新兴的特殊弱势群体——失地农民。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制度、城市化以及农民自身方面全面总结并分析了农民失地的原因,以便更多的学者关注失地农民。

关键词:失地农民;产权;城市化;自愿性失地

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特别是在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农民的土地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是不可避免的,任何一个国家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农民失去土地后,因为无地,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又因为大多不享受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则又不属于城市居民,他们成为一个边缘群体,因此学术界给其冠以“失地农民”的特殊称谓。

近年来,我国失地农民数量急剧增加,据学者统计,现阶段我国大约有5000—6000万失地农民,同时我国每年还会增加250—300万失地农民。为何中国会产生如此大量的失地农民呢?学术界已有不少学者对失地农民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其研究主要是从制度和城市化方面而少有从农民自身方面阐述农民失地的原因,下面分别从制度、城市化以及农民自身方面进行综述。

一、制度方面原因

主流研究倾向于认为产权不清是失地农民产生的根本原因,这符合制度经济学中产权因素的思想。学者孔祥利、王军萍、李志健综合分析了土地征用及失地农民问题,认为地权主体的缺失,是造成农民失地的根本原因。还有学者陈朋、郭为力指出,农民失地的真正原因在于我国农地产权的二元属性,即涉及到农业用途时,农民享有所有权;而涉及到非农用途时,国家享有所有权,地方政府代替国家行使这种权利。这种不明晰的产权制度为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提供了依据,也为失地农民的被动产生提供了可能。同时政府与利益集团的寻租行为又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民失地的加剧。然而,农地产权明晰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有学者提出当务之急是市场化改革的深入,从而使土地对农民的社会保障功能降低,减少农民对征地价格的预期。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对于产权不清是造成农民失地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质疑,张华、周丹认为即使产权界定清楚了,农民失地问题也不会消失,而且这种界定的可操作性没有现实基础。

其次,征地补偿制度的缺陷也是失地农民产生的重要原因。征地补偿制度缺陷包括征地补偿标准低,范围窄,以及补偿实施的混乱。这些弊端使得当今大量农民“种田无地,工作无门”,只要一旦失去土地,就变成了游走于城市和农村边缘的第三群体——失地农民。朱明芬通过对浙江省5市255户被征地农民的随机调查,发现补偿款发放过程中村集体因缺乏合理的监督,村干部,以地生财,农民失地现象在这种无形的利益网中得到加剧。郭晶,徐友全,亓霞通过对我国征地补偿制度的分析,认为我国现行补偿标准低,范围窄,原则不科学。李妍引进了“特别牺牲说”来说明农民在不合理的征地补偿制度下承担失去土地的“特别牺牲”而转变为失地农民。

二、城市化方面原因

城市化、现代化的迅猛发展也是产生失地农民的重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现阶段已进入到高速城市化的起飞线上。董鹏鹏、刘锐在多个层面对农民失地问题进行分析后,认为城市化的迅速扩张,会大范围的导致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由此必然产生大量失地农民。刘汉成、梅福林通过探讨城市化进程和耕地保护及失地农民的关系,提出了城市化进程给农村土地带来巨大的挑战,也是失地农民产生的原因之一。土地是农民的生产资料,是大部分农民的生活来源,而城市化建设必然要有一定的土地作保障,因此必然会伴随失地农民的产生。另外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带动越来越多的农业专业大户产生,他们的专业生产基地也会租用或者占用较多的耕地资源。薛大山则论述了农业大户在发展中逐渐导致越来越多农民失去土地的观点。

三、农民自身方面原因

上面仅仅是从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失地农民产生的原因,在此问题上,有关学者认为农民自身也需要为失地农民的产生负有一定的责任。王庆根据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分析了农民自身的心理动机,其中人口流动是收入差异的增函数,收入差异越大,流向城市的人口越多,而实际上中国现今城乡收入差异巨大,因此会有较多农民进入城市,他们通过“自愿性失地”的途径成为了失地农民。大量调查研究表明,农民在家务农的收入远远比不上进城打工的收入,才会造成农村耕地成片闲置甚至长年撂荒,造成了耕地资源大量浪费的现象。

综上可见,很多原因造成了失地农民的产生,它并不仅仅是某一个简单的缘由引起的。而且这些原因都彼此相联系,既要从整体把握全局总结原因,又要考虑到普通农民百姓的感受。只有在全面透彻地了解农民失地的具体原因后,才能有效并且有根据地分析和解决农民失地后所面临的问题,确实提高农民的利益。如何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的问题,将是现阶段乃至将来政府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孔祥利,王君萍,李志建.农民失地的路径、成因与对策[J].耳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6).

[2]陈朋,郭为力.二元农地产权:农民失地问题的解构与前瞻[J].贵州社会科学,2006.

[3]张华,周丹.农民失地:原因、路径及其行动反应[J].调查研究,2006,(11).

[4]朱明芬:浙江失地农民利益保障现状调查及对策[J]. 中国农村经济,2003,3.

[5]郭 晶 徐友全 亓 霞:完善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对策[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0,12.

[6]李 妍:对我国土地征收补偿水平的思考[J].经济师,2012,(3).

[7]董鹏鹏 刘 锐:城市化背景下失地农民问题:现状、成因、对策[J].社会纵横, 2007,(11).

[8]刘汉成 梅福林:城市化进程与耕地保护及失地农民关系研究[R].理论月刊, 2007,(8).

[9]薛大山:农民失地的原因及对策[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10]王 庆:农民失地问题分析[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9.

上一篇:对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力的探讨 下一篇:农村“三权”抵押融资业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