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PBL”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四个关键

时间:2022-09-13 07:10:35

高中地理“PBL”式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四个关键

【摘 要】“PBL”式教学最早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美国医学教育中进行的。高中地理课程中运用“PBL”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灵活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问题设计是关键,在问题设计时应该注意问题的目标指向、问题的基础、问题的梯度和问题资源四个方面,可以说处理好这四方面课堂效果就高了。

【关键词】高中地理 “PBL”式教学 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90-02

“PBL”式教学最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从美国医学教育中进行的,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全球的流行,以问题为基础来设计教学过程已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基于问题的教学是由老师精心设计问题或者师生合作提出问题,以问题为焦点组织学生进行调查和探究,从而让学生了解问题解决的思路和过程。高中地理课程中运用“PBL”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灵活掌握相关概念和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最终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问题设计是关键。结合“高中地理‘PBL’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借鉴有关教学理论,做好高中地理“PBL”式教学中问题设计应该注意以下四点:

一、问题的目标

泰勒・本・沙哈尔认为做一个幸福的人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可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因此,要成为一堂高效幸福的问题导学课,同样需要一个明确的能带来快乐和意义的目标,然后引领学生努力地去追求。有了明确的目标,就可集中注意力,帮助学生找到到达目标的途径。如果一节课没有目标,上课时学生就会无所谓,就容易被外界所影响,会出现各种影响学习的情况,只有当学生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才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旅途”,追求目标,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从而带来幸福的体验,把学习的潜能最大化,实现人生的快乐和意义。一项明确的任务,学生能够对照目标判断自己目标的达成度,而模糊的目标不易把握是否达成。因此,在表述目标时注意目标是明确、简练、可测的,一般使用动宾结构形式,用行为动词描述要达成的目标。表述时做到能反映三个方面的问题:“要求学生做什么;根据什么标准去做;做到什么程度。”

问题是为目标服务的,一个围绕目标的问题应该是真问题,不能为“问题”而设置问题。“PBL”式教学中的问题设置应该紧扣目标,不能漫无边际。一个围绕目标的问题应该是在问题解决后学生可以根据问题解决方案来评价自己学习目标的掌握情况,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成功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问题的基础

问题设置的目的是想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提升能力。我们设计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应该是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究或者合作探究可以解决的,任何一个问题都应是建立在学生“现有发展区”之上,且在“最近发展区”之中,因此准确把握学生的原有发展区即学习基础十分必要。如果问题不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再科学、再有水平,学生还是不能比较顺利地解决问题,也就不能达到教学目标。例如设计“自转的意义”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时必须要依托“地球仪”的知识,学生如果对“地球仪”的知识不知道,设计的一系列关于地方时的问题学生或许无法解决。因为这部分知识是初一学习的内容,初中阶段对地理学习绝大多数不重视,有些学校甚至一个地球仪都没有,而且初二学业水平测试后,初三没有地理课了,已经一年多时间没有接触地理学习,学生的地理基础就少得可怜了。于是在呈现问题之前以微课的形式给学生进行了必要的知识铺垫,使学生知道经线、经度的基本知识,这样学生在探究相关问题时比较顺利。

因此,要想使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以问题引领的学习过程,必须夯实相关基础,如何了解学生的基础呢?在设计问题前应该做好四个方面的预设工作:一是分析设计的问题涉及哪些知识点、哪些概念?二是分析这些知识点、概念的含义是什么?学生有知识储备吗?怎么知道学生有这个知识的储备?学生能懂吗?凭什么说学生能够听懂、理解?三是学生是什么时候学习这些知识点、概念的?估计学生的遗忘情况怎样?这些概念是生活中常遇到的内容吗?地理课堂中遇到的频率如何?通过这三个方面的预设追问,教师设计的问题基本上是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的。

三、问题的梯度

美国水平研究组主席韦斯等人的研究揭示,教师的提问在于帮助学生去检查和深化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一个好的问题大多是有思考性的问题,也就是比较难的问题,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大多会面临一些困难,这样就使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时间大大地延长,而且问题的质量也不高。如何来解决这些较难的问题,最好的办法是把这些好的问题进行分解,变成有梯度的问题,即设置成一个个有台阶的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顺着这样的台阶拾级而上,最终解决问题。不至于因为对问题的理解困难而影响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学习停滞不前,浪费了时间。研究表明,好的问题可以促进小组合作讨论、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问题”的质量是影响学习效果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是显示自己有多高的水平、把学生难住,而是促进学生理解,帮助学生进行意义的建构,我们的设置问题应该是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比如在分析“洋流的分布规律”时,如何能够让学生探究“世界洋流分布有哪些规律?”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有梯度的问题链:

(1)尝试画出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图,归纳南半球0-30°、30°-60°洋流流向的相同点,归纳北半球0-30°、30°-60°、60°-90°洋流的相同之处。

(2)尝试把两大洋中相同洋流画在一个模拟大洋上,归纳洋流流向的分布规律。

(3)对照太平洋或大西洋洋流性质分布图,在自己所画的大洋洋流分布图上用不同的图例表示出寒流和暖流。

上一篇:住宅小区公共负荷两种供电方案利弊分析 下一篇:关注思想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