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科技活动的现状研究

时间:2022-09-13 06:14:03

基层科技活动的现状研究

[摘要]该文研究了基层(县域)科技活动的概念界定、覆盖范围,基层科技活动的主体、内容、形式和效果以及成效评估等,比较全面地介绍并总结了基层科技活动的现状。

[关键词]基层 科技活动 现状

1基层科技活动的概念界定

基层科技活动是国家科技活动的一个特定层次和基础支撑。

关于科技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它定义为:与各科技领域,即自然科学、工程和技术、医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及人文科学中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全部系统的体制化的活动,包括:研究与试验发展、科技教育与培训和科技服务。我国国家统计局对科技活动的界定是:在科学技术领域中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有关的有组织的活动,它分为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成果应用以及相关的科技服务等三大类活动。

上述定义属于“国家科技活动”的广义概念。相对于“国家科技活动”而言,本研究所涉及的“基层(县域)科技活动”,指向更为广大的县域级基层和更为普遍的群众性活动。所谓“县域”基层,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的城乡兼容区域,包括行政区划中的“县”和“县级市”。因此,从活动的层次分析,基层科技活动往往更强调科技普及和科技教育,注重科技知识的传播应用,以提高生产力、提升群众的科技素养。显然,基层科技活动在对象上更具广泛性和群体性、在内容上更显实践性和实用性、在过程中更重协调性和互动性、在形式上更有地方性和创造性,体现出生动活泼、缤纷斑斓的特征。

基于此,围绕“科技活动是与科技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密切相关的、有组织的活动”这个内核,将研究的视点集中在基层大量存在的各类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上。具体而言,本研究的范围是:重点考察各种有助于促进当地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益于提高基层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解决“三农”迫切问题的科学技术普及、科技教育培训和科技成果示范推广等活动。

2基层科技活动的状况―以福建为例

以福建为例,在调查方法上主要采取实地考察、书面调查、专题访谈等方式,展开了对福建全省所有84个县(市、区)的普遍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数据,经过整理、甄别和复核,摸清全省总体概况;同时根据国际上采用的多指标(投入面指标、产出面指标和过程面指标等)描述区域整体科技活动的方法,查阅了大量统计年鉴等书籍获得部分数据;另外还专门对福建省所有基层科协的组织状况、功能状况、条件状况和活动状况等进行了系统的调查;重点分析和比较属于“县域”范围的44个县和14个县级市的资料数据。

2.1 基层科技活动的主体

按照主体在科技活动中的角色功能和层次定位,分为组织主体、参与主体和传播主体等三类。调查结果表明,参与基层科技活动的组织主体约有60个,几乎涵盖了县市所有的组织机构。按统计频度的高低排序,科协组织位列榜首,说明科协组织在基层科技活动中的作用和贡献得到了广泛公认。排名前15位的组织机构还有:科技局、农业局、卫生局、教育局、林业局、文化(体)局、宣传部、农技协、农办、妇联、广播电视局、团委、水利局、工会等单位,整体上呈现出政府主导、社团协力的格局。

参与主体既包括企事业单位、高校和科研机构、农村科技推广体系等,也包括农民、城镇居民、科技人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学生和领导干部等。调查结果表明,基层科技活动的普及教育对象,针对的主要是农民(54%),其次是城镇居民(39%),然后是专业技术人员(29%)、企事业单位职工(27%)、学生(27%)和领导干部及公务员(12%)等。这与《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规定的科普对象重点人群基本吻合。

传播主体在基层科技活动的主体中是相对薄弱的一块。目前用于基层开展科技活动的场所和设施,超过半数是传统的科普画廊和示范基地等,科教场馆(所)、报刊杂志和影视节目相对较少。宣传媒体的介入程度不高,缺乏足够的专门宣传、传播力量和手段。

2.2 基层科技活动的内容

按照活动的名称统计,基层科技活动约有100多项。其中,按调查中的知名度排列(前16位),主要集中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科技活动周(科普日)、农函大、“科技特派员”制度、星火计划、科技服务热线、科教进社区、“双学双比”活动、阳光工程、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夏令营、“绿色证书”培训计划、“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入户工程、厂会协作和村会协作及金桥工程活动等品牌活动。

按照活动的类别划分,农业技术和医疗卫生方面的活动占到了55%以上,而工业技术、信息和管理等所占的比例偏低(18%以下);58%以上是一般性的科普宣传和技术培训活动,信息咨询等现代形式尚未进入主流;显性的“硬”内容如科技知识、科技项目等容易被充分关注,隐性的“软”内容包括科学精神、科技方法等属于理念上的东西不易被活动对象所领会和掌握。

从活动的手段方式看,向群众赠送科技书籍和科普挂图、设立科普宣传栏、义诊义演等方式比较常见,成果展示、影视节目和出版读物则相对较少。

这些情况表明,尽管基层科技活动的种类数量很多,但内容、形式和手段却不尽理想,基本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内容比较单一、形式比较老套、手段比较原始。不少活动仅是“例行公事”,是为了“完成任务”,表现出一种“以任务为主流”的被动与惰性。

2.3 基层科技活动的载体

在载体平台建设方面,近年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创新。以福建省为例,强调项目带动,建立健全项目的立项申报审批制度;推出“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商品交易会、闽商大会;“6.18”项目成果交易会、“海西”科技论坛;“9.7”海西经济论坛;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院士专家八闽行活动;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各类面向社会公众、包括面向进城民工的科普、技术教育培训、网络教育平台,以及福建省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组建的专家咨询平台、项目成果推介网站等等。

2.4 基层科技活动的类型

基层科技活动大致上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中央有关部委牵头或联合发起、并自上而下贯彻实施的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有28类,大约占基层科技活动总数的39%,而且,这些活动构成了基层科技活动的综合品牌,体现出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特点。二是科协系统组织开展的以各类科普活动为主的科技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有31类(其中有12类已经归属到第一类中),大约占基层科技活动总数的44%,支撑起基层科技活动的主干。三是地方性的特色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有24类,大约占基层科技活动总数的34%,突出了基层科技活动的特色。

基层科技活动多数是以自上而下、由“条”而“块”的方式、依附于某一特定的任务要求而开展。许多活动到了基层就自然演变成为几个相关部门的联合行动,形成了“以条块为主力”的格局。

2.5 基层科技活动的保障

人力资源匮乏在基层是个普遍现象。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基层现有的科技人员能够完全满足科技活动需要的受访者比例只有3%,而认为不能满足的则高达近42%。至于县域基层的科技经费情况,问卷调查的结果要比统计年鉴上的数字低得多: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支出仅占地方财政总支出的0.5%。至于专门用在科技活动上的经费就更是有限。由于经费不足,基层科技活动场所欠缺、设施不足、信息手段落后等现象广为存在。

3基层科技活动的成效评估

3.1 活动的程度评估

按照“目标――组织――结构――功能――行为――效果”这样通常的思维模式,根据基层科技活动的组织特性、执行能力及其互动程度等情况,对其效果做出粗略、定性的判断。

从活动的场次统计可以看出,每年举办活动在5场以下的单位占了近一半,每年活动在20场以上的单位不足12%。可以判断,多数活动是集中在“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等这些统一安排的联合行动上。

从活动的时间统计可以看出,大多数活动的时间仅为一天(约49%)或半天(24%),两天以上的活动仅占27%左右。可以推测,基层开展的科技活动,主要是短时或临时活动的,比较深入持久的活动(如研发活动、系统性的专业培训活动)并不是太多。

从活动的组织者层面看,基本上局限在县域内各部门之间的“自拉自唱”(44%)或系统内上下间合作的“友情表演”(34%),与区域外合作伙伴共同开展的活动仅为3%,说明基层科技活动的“组织力”比较有限。另外,从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的程度来看,“经常合作”的约为11%,而“很少合作”或“从未合作”的却高达50%,说明基层科技活动的“技术含量”不是太高。

从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度调查情况分析,由于需求导向缺失和活动流于表面化等原因,致使基层科技活动的活力疲软,意愿低下。据统计,在被调查的人群中,“经常参加”活动者不到一半,“偶尔参加”者约为46%,另有5%的人基本不参加活动。在参加活动者中,表现得“非常踊跃”的也只占7%,而“一般”和“比较踊跃”的则占了多数,还有部分人员只是被动地参与。这说明基层科技活动远未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至少在吸引力方面是如此。

3.2 活动的手段评估

在开展活动的手段上,现有的基层科技活动主要还停留在向群众赠书送图(67.5%)、开设宣传栏(58.5%)、设点义诊咨询(51.4%),过于简单化和概念化,与现代信息传播的潮流落差巨大,无法真正满足群众多元、具体、及时的需求。

从活动的设施条件看,问题同样严重,仍停留在“小米加步枪”阶段:多数地方开展活动的设施和场所仅限于科普画廊(64.5%)和示范基地(54.3%),而图书馆、阅览室(27.6%)、网站(23.2%),特别是科教场馆(6.8%)、电子信息系统(4.8%)等公共科技设施普遍欠缺,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普遍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

3.3 活动的协调性评估

综合上述几个要素及其之间的互动情况分析,现有的基层科技活动存在着几个明显的不协调:一是基层对科技活动的需求与环境条件不协调。加快创新的氛围和意识还不够浓厚,基层实际的科技投入力度偏小,科技支出占地方财政总支出大约仅为全省平均值的1/4。二是不断充实的内容和载体与主体构成不协调。科技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科技性,其主体是各类科技活动人员,而目前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只占31%左右,显然,这种组织构成存在着明显的不适应性。三是开展活动目标与组织方式不协调。目标比较明确,但活动的组织方式相对僵化、缺乏活力。四是传统活动手段制约了主体作用的更好发挥,群众对科技宣传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现象时有发生。

参考文献:

[1] UNESCO. 科技统计国际标准化建议案. 1978.

[2] 国家统计局. 科技投入统计规程. 2000.

[3] 王朝才等.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EB/OL].www.crifs.省略, 2005-05-20.

[4]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课题组.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体系修订方案(征求意见稿). 2004.

[5] 福建省科协. 福建省科协系统综合统计资料. 2006.

[6] 福建省科技厅. 福建科技发展报告. 2007.

[7] 福建省科协. 2007年全省市、县、区科协组织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8] 福建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 福建统计年鉴. 2007.

[9] 谢扬举. 杨振宁论科学与人文关系评述[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 (3):49-55.

[10] 徐善衍. 要重视公共科学服务体系建设[N]. 大众科技报, 2007.

上一篇:浅析公允价值的应用对企业盈余管理的影响 下一篇:项目教学法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