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特色物流专业建设策略分析

时间:2022-09-13 05:49:05

高校特色物流专业建设策略分析

摘要:分析了我国物流人才教育现状,指出了目前高校物流专业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培养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就物流岗位群、物流人才能力划分及要求两方面提出了高校进行物流专业建设的可操作性的对策。

关键词:岗位群;物流专业;能力;培养目标

2000年以来,物流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物流人才需求的增加,物流专业也应运而生,目前有近千所高校设置了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类专业,但是普遍存在着学生学习能力、工作能力、社会活动能力以及生活能力偏低的问题,这与用人单位所希望录用到素质高、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形成巨大反差。导致这种缺陷的原因主要在于对物流岗位的认识以及物流人才能力认识的不明确,本文从物流岗位群以及物流人才能力两方面进行分析,进而对物流专业建设提出可操作性的策略。

一、目前物流人才主要培养方式及物流专业分析

1.目前物流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式

目前国内物流人才培训主要有四种类型:认证培训、学历教育、研讨培训、短期培训。其中学历教育是大中专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是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输送到各行各业,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2.目前高校物流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目前各高校在专业建设方面对培养目标大多数局限在宏观概述性质,实际指导意义欠缺,比如在理论素质方面多为:本专业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物流企业或企业物流部门及各类岗位培养出与国际接轨具有较高理论素质和实践技能的现代物流需要的管理人才,等等。这些对于不同的高校实际指导意义并不大,具体目标不明确。这是造成高校专业缺乏特色,难以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物流人才的关键所在。

(2)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可避免地造成课程设置的混乱,而且在我国各类高校物流专业中,过于强调专业课程的设置,忽视基础课程和所处行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人为地将物流专业孤立出来。

(3)师资力量薄弱。物流专业在我国高校属于新兴专业,物流教育处于摸索探讨阶段。多数教师由管理、经济、运输、财会以及国际贸易等专业转型而来,缺乏对物流规律的认识,极少能形成系统化的理念。很多物流管理专业教师,讲授的往往是自己更为熟悉的原有专业的知识,即使是在分析物流案例和设计物流方案时,也往往缺乏理论根据支持,甚至有时自己都难以说服自己。

(4)教材质量较差。现在充斥市场的物流专业教材和辅助教材多雷同、不齐全,缺少规范性的基础教材和理论性强的专业教材,即使是一些翻译过来的教材,由于译者的专业水平不高,其可读性也有待商斟。

(5)教学方式不合理。教学方式大多采用纯粹的理论教学方式,满堂灌输,没有将实际操作同理论相结合,其结果造就一大批眼高手低的“秀才”。在实训方面,目前我国各大专院校基本上都设置了自己的实训室,但是具有较高水平能够对学生起到较好启发作用的并不多,大多数停留在软件运用方面,与实际脱节。

二、物流人才分类及能力需求分析

对于物流专业的规划,各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结合社会需求进行分析,首先要确定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分类,然后对各类物流人才的能力进行定位,从而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

1.物流人才的分类

(1)按工作内容及岗位群划分。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从工作内容上看大致可归纳为四类:即企业物流人才;物流企业人才;物流规划咨询人才;物流研究人才。

企业物流人才主要是物流管理人才和物流工程人才,包括企业内部物流和企业外部物流。对于企业内部物流,存在着原材料、能源、配件、工具等的采购、储存保管、半成品或成品库管理、物料在生产线上的流转、包装、分拣、配装等岗位群;对于企业外部物流,有分销计划、发送、运输、与接受电子商务购销信息等岗位群。

物流企业人才的需求主要是第三方物流营销人才,能够运用物流知识进行物流企业的物流服务营销。有储存、运输、调配、保管、分装、加工、信息与接受、集装箱管理、报关、结算、货运、物流服务器管理等岗位群。

物流规划咨询人才和物流研究人才主要是指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渊博的知识,具有物流科技创新能力,并且知识面较宽的复合型人才。

(2)按物流从业者所处的职业地位划分。按照物流人员在企业物流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及所处的岗位可划分为:高级物流人才:高级物流人才位于企业的高层,负责企业整体目标的制订;中级物流人才:中级物流人才主要负责企业具体事宜的计划与指挥,在各个部门或岗位群中都需要该类型的人才;初级人才:属于执行层面,对操作人员进行管理,负责物流流程的具体运作;一般操作人员:负责具体事宜的操作,偏重于体力劳动。由于招聘单位对初级物流人才的能力和经验要求不高,很多人都可以胜任这类职位,所以这类人才并不缺乏。

2.物流人才能力现状分析

(1)企业对物流人才能力的认识及偏见。企业对于各个岗位群的物流人才一般具有明确的要求,比如对于仓储管理员的职位,就是要求能够进行出入库作业、单证的缮制、懂得电脑操作、能够进行盘点作业即可,较少考虑与其他岗位之间的整合关系,这很容易对物流人才的培养造成误导,使学校过分强调某一技能的培养。这也体现了企业的现实性,讲求的是直接能用并且带来效益。

(2)高校对物流人才能力的理解及偏见。很多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首先对企业进行调研,根据有限的企业要求制定出教学大纲,由于其调研的局限性和企业要求的现实性,导致只局限于要培养的岗位群所需要的专业技能知识的培养,对于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不合理,甚至于不设置。

3.物流人才应具备能力的分析

(1)理论素质方面。首先明确不同层次物流人才对于理论知识的要求不同,但是理论是基础,是物流人才是否能够不断进步的基石,不论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应该重视理论基础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工作中才能够在实践中不断进步,不断提升自己。其次各个层次、各个岗位群之间的工作是交叉的,而且是互相支持的,因此理论的学习要有全面性,这也是有的学校在初期不进行专业方向划分的一个原因之一。另外不同的岗位群为不同的需求方服务,对于需求方所在行业需要的基本理论知识也要认真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够提供高水平的物流服务。

(2)技能方面。对于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要认真分析,不能简单地将技能定位为动手能力或者实践经验,像填制单据、操作软件及各种设施设备属于物流人才技能(这些可能仅仅进行岗前培训就可解决问题),但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应该属于物流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技能,同时任何岗位都需要撰写报告、工作总结、基本流程的设计等,这也是基本技能之一。

三、物流专业建设对策

1.找准专业定位,做好培养目标设计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首先应根据本学校的优势确定培养的人才层次及适应的岗位群,然后确定专业定位。这是进行其他跟进措施的基础,包括确定培养的学生属于哪类人才,为什么样的顾客服务,适合什么样的岗位群,具备什么样的基本技能,后续发展的潜力如何以及思想素质的定位等,只有这些确定下来才能够有针对性地确定师资、课程的设置以及实训的相关内容。

2.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要本着“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建构课程体系。比如作为制造企业物流人才,如果是培养中级生产物流人才,则生产运营管理、生产工艺流程等课程就要作为专业基础课进行学习,同时像管理学、经济学、系统工程等作为基础课学习,然后再设置部分与之相关的物流课程。

3.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

解决当前物流专业教师结构不合理的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物流师资管理与培训体系。要对新任物流专业教师进行“补课”,开展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使年轻物流专业教师在思想上、政治上、业务上迅速得到提高,尽快适应高校教学的需要。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经常组织开展有关教学创新的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新任物流专业教师的驾驭课堂的能力。

4.提高教材质量

在教材的选择上要坚决摈弃不合理教材的使用,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专业定位,有目的地筛选教材,或者由有经验的教师组织编写适合专业建设的教材。有些知名的院校并不一定使用固定的教材,而是给出参考书目,但是培养的学生却更有创新性和发展潜力。

5.创新人才培养方式

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理论性极强的学科,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所以,要把研究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的成果用于企业,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可以考虑特邀讲座、参观实习与理论学习交叉进行,采用案例讨论等各种方式进行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模拟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使培养的学生能够很好地应对物流管理中的综合性、复杂性和即时性的问题。

6.实训室建设

实训室建设要与企业加强合作,为企业服务,可以考虑进行校企合作,常识性的实践技能放在学校的实训室中进行,与企业运作紧密相关的实践技能则在企业中进行,做到实践与学习交互进行。

上一篇:高职类建筑设计教育观浅析 下一篇: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