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试驾引发交通事故的责任承担

时间:2022-09-13 05:00:10

汽车试驾引发交通事故的责任承担

【摘要】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2.6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年增长2647万人,首次突破2亿人。汽车在我国已大规模普及使用,这使得汽车交易市场的竞争也更加激烈。汽车经销商为了激发顾客对自己所售汽车的购买欲望,允许顾客进行试车,试车满意后再下订单的汽车试驾成为目前普遍采用的促销手段。

【关键词】

汽车试驾;交通事故;责任承担

一、引言

以上海浦东新区法院于2009年1月受理了一起汽车试驾引发交通事故引起人身、财产损害的案件为例。原告系上海某汽车销售服务公司的销售人员,2008年9月31日,被告张某前往原告所在的汽车销售公司购车,原告为被告张某提供了登记在该公司员工被告刘某名下的车辆作为试驾车辆,并为被告张某提供了试驾路线。试驾过程由张某负责驾驶,原告乘坐于该车副驾驶位置陪驾。当天10时30分许,在锦和路进东建设路西约80米拐弯处发生单车交通事故致原告受伤。经公安交警部门认定,被告张某驾驶机动车在弯道违法超速行驶是造成事故的唯一原因,其他人无与事故有关的违法行为,被告张某负事故全部责任。

法院根据公安交警部门作出的事故责任认定即被告张某超速行驶是造成事故的唯一原因,负事故全部责任,判令被告张某承担全部赔偿责任;并判令被告刘某作为车主与实际使用人被告张某对原告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法院以缺乏法律依据为由,对被告张某主张交通事故发生在其购车的消费过程中,原告应向其工作的汽车销售公司主张工伤的答辩意见未予采纳。

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分析上述案件中所涉的汽车试驾中的法律关系,探讨由此产生的法律责任承担问题。

二、汽车试驾者与汽车销售商之间的关系与义务

(一)汽车试驾的定义

汽车试驾,是指消费者为满足对汽车操控性和舒适性的体验和心理需求,于买车前在经销商指定的场内或场外对欲购买的车进行驾驶。

(二)试驾者与汽车经销商之间的法律关系

笔者以为,汽车试驾是买卖双方即试驾者与汽车经销商为缔结买卖合同而进行的活动。在试驾过程中,双方之间买卖合同能否最终达成的意思表示此刻尚不明了,也就是说试驾时双方并没有建立买卖合同关系。此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试驾者或第三人人身、财产损害的,试驾者与汽车经销商是否应承担法律责任取决于其在试驾过程中是否违反其应履行的法律义务。

(三)试驾者与汽车经销商之间的义务

在试驾程中,由于试驾者与汽车经销商之间尚未形成买卖合同关系,汽车经销商与试驾者之间互负的法律义务是缔结合同过程中的先合同义务。根据合同的诚实信用原则,试驾者与汽车经销商应承担以下法律义务,否则应向对方承担缔约过失责任。

首先,试驾者应确保自己具备驾驶所试驾车辆车型的驾驶资格及能力。这里笔者认为试驾者不仅应持有上述机动车资格的驾驶证,还有一定的驾驶经验和能力。但汽车经销商只须尽到对试驾者驾驶证进行表面审核的义务即可,对试驾者的实际驾驶能力不应苛求汽车经销商进行实质审核。

其次,汽车经销商应确保提供给试驾者试驾的车辆具备适于驾驶的性能,没有明显的安全隐患。

第三,由于试驾者与试驾车辆建立的是一种即时的、临时的、短暂的驾驶关系,对试驾车辆的性能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熟悉,因此试驾前汽车经销商应尽至必要的告知义务或配备精通业务的陪驾人员。

第四,汽车经销商应为试驾者在试驾过程中提供合适的试驾场地。司法实践中,不必苛责汽车经销商专门为试驾者开辟试驾场地,但应为试驾者提供相对安全的试驾场地。

三、汽车试驾引发交通事故导致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确定及责任承担

根据风险和对物的控制相联系,获得利益的人负担危险的原则,确定汽车试驾引发交通事故导致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标准有二:一是运行支配权,即谁对车辆的运行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谁应作为责任主体;二是运行利益归属,即谁从车辆运行中获得利益,谁应作为责任主体。我国学术界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通常情况下要求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标准,即该主体既要对该机动车的运行在事实上处于支配管理地位,又要对该机动车的运行本身享有利益。

司法实践中,机动车的运行利益与运行支配权的归属往往不一致,存在车辆所有人、驾驶人和实际支配人分享,即运行支配权归属一人,运行利益归于另一人,甚至可能上述二者均不是机动车辆所有人。尤其是涉及汽车试驾时,可能牵涉的主体更为复杂,笔者将以本文引言中引用的案件为例进行分析。

机动车所有人被告刘某将其所有的机动车出借给其工作的某汽车销售公司,即丧失了对车辆的控制和支配,运行支配权归于该汽车销售公司。但当该汽车销售公司将该车辆作为试驾车辆提供给被告张某时,虽然试驾的路线及试驾时速均由该汽车销售公司制定,但实际上对试驾车辆进行操作和控制的都是被告张某,该汽车销售公司对该车辆处于无法支配的地位,对交通事故的发生亦无法预见、无力控制。故此时的运行支配权归属被告张某。

(一)被告刘某系将车辆无偿出借给某汽车销售公司使用

如被告刘某系将车辆无偿出借给某汽车销售公司使用,从表面上看,车辆所有人即被告刘某既不支配车辆的运行,也不从车辆运行中获得利益,不应当承担责任。但根据有些学者的观点,认为这是基于信任关系而发生的无偿民事行为,信任关系是一种间接利益,车辆所有人仍然是利益的归属者。

笔者认为,上述观点对无偿出借行为人苛以过重的责任,值得商榷。被告刘某系将车辆无偿出借给某汽车销售公司使用,由于该汽车销售公司可能从汽车试驾中获取利益(即最终与试驾者形成买卖合同),则运行利益应归于该汽车销售公司,故机动车所有人被告刘某既无运行支配权,又无运行利益。此时确定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应综合考虑“运行支配”归属和“运行利益”归属,除非出借人被告刘某有重大过失时应承担连带责任,否则应由对该机动车的运行在事实上处于支配管理地位的试驾人被告张某与从车辆试驾中获得利益的某汽车销售公司作为责任主体根据各自的过错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而本案中,根据公安交警部门作出的事故责任认定即被告张某超速行驶是造成事故的唯一原因,负事故全部责任,故应由被告张某对原告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

(二)被告刘某系将车辆有偿出租给某汽车销售公司使用

如被告刘某系将车辆有偿出租给某汽车销售公司使用,在这种情形下,由于出租人刘某也享有运行利益,故对刘某是否应承担责任及是承担补充责任还是连带责任存在争议。

笔者认为,由于本案中实际支配管理车辆的系试驾人张某,作为出租人的刘某实际上未能干预影响其运行支配权,除非其出租的车辆存在瑕疵,或有其他出租行为系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则其应与张某连带承担赔偿责任,否则亦不应对原告承担赔偿责任。

(三)被告刘某系将车辆无偿借用给原告使用

如被告刘某系将车辆无偿借用给原告使用,而原告为促成销售,在某汽车销售公司和刘某均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刘某的车交由被告张某试驾。笔者认为,此种情况下,某汽车销售公司和刘某均不属于运行利益享有者,而原告作为销售人员可能从试驾行为中获得利益(即通过试驾者张某购买车辆获得奖金或提成等),故原告应视为运行利益享有者。除非出借人被告刘某有重大过失时应承担连带责任,否则应由对该机动车的运行在事实上处于支配管理地位的试驾人被告张某与从车辆试驾中获得利益的原告作为责任主体根据各自的过错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有关被告刘某系将车辆有偿租用给原告使用的情形,可参考被告刘某系将车辆有偿出租给某汽车销售公司使用的有关分析,此处笔者不再赘述。

(四)某汽车销售公司提供没有上牌照的新车给被告张某试驾

实践中,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汽车销售商提供给消费者试驾的车辆大多是没有牌照的新车。

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没有机动车号牌的车辆根本不允许上“道路”行驶,在此情形下,案件中所述的驾驶试驾车辆上公路的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依据《道路交通安全法》,可以对试驾车辆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给予违法者罚款的行政处罚。但对此承担责任的主体应是试驾者还是汽车销售商,法律对此尚无明确规定,实践中也存在争议。而且笔者认为,简单武断地将试驾没有牌照的新车上道路认定为违法行为的做法不利于消费者的和销售商的利益,亦不利于市场和经济的发展,是不可取的。

而如果汽车销售商安排试驾者在其专门开辟的试驾场地试驾没有上牌照的新车造成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失的,由于上述试驾场地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的“道路”范畴,则不属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调整范围,应采取其它救济途径,本文此处不作论述。

四、结束语

由于汽车试驾所涉各方包括汽车经销商、试驾者、陪驾工作人员及受害人之间的法律关系比较复杂,当事人各方在试驾之前对各自的权利义务约定又不明,因此当汽车试驾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人身、财产损害时,对各方责任的承担存在争议。法院在审理这类案件时,因为目前相关法律法规对汽车试驾尚无明确规定,也面临许多争议和问题。

笔者建议,可以借鉴国外关于汽车试驾比较规范和成熟的做法,逐步规范汽车行业的试驾行为。如由行业协会制定统一格式的试驾合同书,对销售商和消费者都要有明确的约束和规制;试驾前要求试驾者仔细阅读合同、试驾路线,并听从销售公司专人的安排和指挥;销售商应承担提供或选择合理试驾场地的义务。

参考文献:

[1]刘晓红.机动车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的认定基准研究[J].当代法学,2003.

[2]赵斌.谁是机动车损害赔偿的责任主体?[J].运输经理世界,2005(9):42-44.

上一篇:我国公租房保障问题与对策研究 下一篇:试论经济法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