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无偿的无权处分所涉及的不当得利

时间:2022-07-22 02:26:35

【摘要】

三人关系的不当得利中有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形,即无偿的无权处分时所涉及的不当得利。因为对无权处分人不构成不当得利,第三人又可基于善意取得制度而取得所有权,因而如何保护原权利人的利益,成为一个可值探讨的难题。

【关键词】

无偿;无权处分;不当得利

一、概述

不当得利多发生于两人之间,如甲将其iphone5卖给乙,后甲以受乙欺诈为理由,撤销买卖合同,由此而产生的甲乙间的不当得利关系。如果有第三人的介入,则会复杂的多。例如上述案例中,在甲请求撤销之前,乙已将该手机转售(赠与)丙,由此而产生的甲乙丙三人间的关系。当然,如果再加进些背景因素,情况势必将变得更加复杂。然而现实往往正是以最复杂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前揭例题做些调整,假设甲的iphone5手机是朋友乙借给他的,甲后将该手机赠与善意之丙并为交付,此种情形就是所谓的无偿的无权处分下的不当得利。

所谓无权处分,是指无权利人以其自己的名义,就标的物而为的处分行为。无权处分除经有权利人的承认外,不生法律行为上的效力,但为维护交易安全,法律设有善意取得制度。甲擅自将乙所有(其仅为借用而占有)的手机赠与给丙,是为无权处分,丙不知甲无处分权,因而善意取得手机所有权,此时真正的所有人乙丧失了权利。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乙,肠子都悔青了当时为什么要把手机借给这么不靠谱的朋友,因为他陷入了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就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进行检讨,首先他对丙没有不当得利请求权,因为丙虽然取得了手机的所有权,受有利益,但是该利益的取得是基于丙的善意取得,并非无法律上原因;其次他对甲也没有不当得利请求权,因为甲早已将该手机赠与给丙,并未受利益。此时的乙只能依侵权行为的规定向甲请求损害赔偿,那就得看甲口袋里究竟还有几个子了(某些情况下无权处分人不知自己是无权处分,因而甚至还欠缺侵权的构成要件),乙的权利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二、保护原权利人的利益

那么如何处理这种无偿的无权处分所涉及的不当得利,既能维护真正所有权人的权益,又能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呢?学者给出了不同的见解。

郑玉波先生认为,善意受让乃保护交易安全的制度,如为真正贯彻善意受让制度的精神,则善意受让人即便无偿取得,也不应使其负不当得利返还义务。但其影响所及,原所有人的利益横遭剥夺,对于静的安全保护未免失周。若顾及原权利人的利益,在有偿取得的情形,固不能使其负返还义务,但在无偿取得,如原处分人无资力时应使其负返还义务为宜。

可见,依郑玉波先生之见,善意取得制度的精神应当得到切实的贯彻,不可轻易偏废,

但在善意受让人与其他权利人的重大利益发生冲突时,善意取得也须适当让步,使原权利人得向无偿受让人请求返还其所受利益,也符合公平原则和民法上的价值判断。而事实上,该项返还请求权,并非只有在原处分人无资力时才发生。虽然原无权处分人无资力时请求善意受让人返还将使原权利人的损失得到弥补,但即便原无权处分人有资力时,原权利人仍得请求善意受让人返还,因为就该无权处分的效力而言,已使原权利人与善意受让人的利益发生冲突,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同时善意受让人获得所有权,且两者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对于原权利人而言,其对善意受让人的返还请求权与对无权处分人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并非竞合而是可以同时享有,重新取得标的物所有权并获得无权处分人的侵权损害赔偿应当无可厚非,无权处分人有无资力并不影响原权利人对善意受让人的返还请求权。

在梅仲协先生看来,对标的物无处分权之人,就该标的物而为处分,且其处分对于真正权利人可以生效,致财产损益变动的,此时标的物的真正权利人,得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但请求权因无权处分为有偿或无偿而有不同。在无偿行为的情形下,此时由该处分而获利益的第三人,即属无法律上的原因,虽该第三人与真正权利人之间,无直接的财产损益变动的存在,而依公平原则,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行使,应向该第三人为之。例如书籍的借用人,将借用的书籍,赠与善意第三人,该第三人对于贷与人,应负返还的义务。

此处,梅仲协先生也认为依公平原则,真正权利人得向善意第三人请求返还不当得利。但其首先认为第三人与真正权利人之间,无直接的财产损益变动,故并不构成不当得利,其后又指出原权利人得向第三人请求返还不当得利,似有交代不清之嫌。在无权处分人将标的物无偿赠与善意第三人之际,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同时该第三人取得所有权,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非可谓无直接的财产损益变动,其之所以不构成不当得利,是基于善意取得的规定,从而使取得利益具有法律上原因。

在相同问题上,孙森焱先生的观点是,为保护善意第三人及贯彻占有公示原则,凡自占有善意受让权利者,应即受法律保护,原权利人即不得对之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尤其善意受让人如系有偿取得其利益,即无受益可言;即如无偿而受益者,其与无权处分人之间亦不发生不当得利问题,盖其受利益,与无权处分人间有无偿行为之法律上原因存在。惟若贯彻此原则,倘无权处分人亦因善意而对受损人免负返还义务,则受损人之受害与善意受益人之受益,不能求得平衡,“民法”183条乃规定,善意受让人于无权处分人所免返还义务之限度内负返还责任。

孙先生强调了无偿无权处分的请求权基础在于183条,即“不当得利之受领人,以其所受者,无偿让与第三人,而受领人因此免返还义务者,第三人于其所免返还义务之限度内,负返还责任。”但是,此种情形与适用183条的条件似有不同。在无权处分的情况下,无权处分人并未曾拥有过标的物的所有权,并没有受有利益,因而原权利人对无权处分人并没有

不当得利请求权,也就是说此处的无权处分人并非183条所说的“不当得利之受领人”。仅在满足侵权条件时,原权利人得向无权处分人主张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不能“适用”,但可以“类推适用”!王泽鉴教授即主张基于相同的利益状态而可类推适用第183条的规定,

首先,原权利人有受保护的必要;其次,受让人同属无偿而取得利益。二者的利益状态既属相同,应类推适用之,以贯彻等者等之,基本上相同者应为相同处理的平等原则,以实践法律上的价值判断,促进法律的进步。就要求善意受让人返还的请求权基础来说,类推适用相比直接适用183条来说更加严谨一些,应值赞同。

三、适当维护善意受让人的权益

“类推适用”第183条,可以作为弥补原权利人的损失的依据。但其实,我们的任务还并没有完全解决,因为三人关系的不当得利中,不能单单关注原权利人的利益有没有受到保护,善意受让人的权利也应当得到适当维护。他本该是利益的获得者,不偷不抢拿得心安理得,却突然间被告知要原样返还,如果仅仅是经个手哪怕没有揣暖又还给了别人,可能也还还好说。关键问题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或许会一下子从受益人变成受害人。例如在手机到手之后,丙兴奋地告诉他的朋友们自己也有了iphone5,似乎因此连社会地位都提高了不少,他还早早地把配件、装饰等齐齐买了,并花了不少功夫研究“越狱”的问题。然后就被告知又得还回去了。这让他在朋友们面前失信,社会地位随之骤降,并且那些附属品此刻对他来讲毫无用处,心情郁闷还影响工作。通过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善意受让人基于无权处分人的赠与而产生的信赖利益似乎也应当得到维护。在充分尊重并原权利人利益的同时,也应当平衡其他当事人的利益,才能更加圆满的解决此种无偿的无权处分所涉及的不当得利的问题。所以,不妨这样来构建:如无权处分人为恶意,其无权处分行为既侵犯了原权利人的财产权,同时也侵犯了善意受让人的信赖利益,则他同时承受对善意受让人的信赖利益的损失应当合情合理;如其为善意(如儿子继承父亲的一幅名画,后赠与其一朋友,但不知该画原是其父替他人保管之物),则可以基于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在原权利人、无权处分人和善意受让人之间分担损失(因为原权利人也可能因为通知不及时等原因存在过错,也有承担责任的事由)。这样,方能兼顾各方利益,体现法的价值和魅力。

四、结语

不当得利制度的功能,在于取除受益人无法律上原因而受的利益。所以无论是两人关系还是三人关系涉及不当得利时,都要将不当的财产变动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保护原所有权人的利益。在无偿的无权处分涉及不当得利时,可以类推适用《台湾民法典》第183条,使原权利人有权请求善意受让人返还所受利益,并且此项返还请求权可以与对无权处分的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共存,充分维护原权利人的利益。此外,在取除善意受让人的利益后,也应当适当维护其信赖利益,即基于合理信赖无权处分人的处分行为而得将保有该处分标的物的利益,使此种不当得利关系的处理结果能够更加完满。

参考文献:

[1]史尚宽.债法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2]王泽鉴.民法总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泽鉴.不当得利.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5]梅仲协.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6]孙森焱.民法债编总论(上册).法律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王佳飞(1988.1-),男,浙江海宁人,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

上一篇:民商法与经济法关系比较 下一篇:六个等价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