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

时间:2022-09-13 12:53:15

中美征婚广告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观对比研究

摘要:征婚广告是征婚者通过报纸、杂志等传媒个人信息、寻求伴侣的一种广告形式。征婚广告直观地反映了人们对于和择偶标准的不同观点,同时还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和对比中美两国的征婚广告,以揭示两国在文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从而提高读者的文化意识和敏感度。

关键词:中美征婚广告 文化价值观 差异

1、引言

征婚广告是征婚者通过报纸、杂志等传媒个人信息、寻求伴侣的一种广告形式。征婚广告的目的是吸引阅读人群对征婚者的兴趣并给予回应,以此征婚者寻找到异。

征婚广告能够折射出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一系列用于做出选择和解决问题冲突的准则”(Rokeach, 1973:161)。虽然每个人都持有自己的价值观,但有些价值观是渗透于整个民族文化中的,这些价值观被称为文化价值观。了解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他国家人们的行为举止,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中国和美国重洋相隔,中美两国人都有自己的文化模式和文化价值观。因此,中美两国人的择偶标准也会有很大差异。

2、中美征婚广告举例及分析

(1) 英俊潇洒,富有青春活力的江苏男儿,24岁,1.70米,未婚,初中文化,貌端体键,成熟稳重。钢筋工,月薪千元,新建四底三层小洋楼一幢,存款丰,独子,家境优。渴望觅23岁左右善良重情未婚姑娘为侣。盼信照寄。 (《婚姻与家庭》2002年第5期)

(2) 女,1972年生,1.72米,短婚未育,贤淑稳重,有深房,觅1.72米以上,40―50岁在深工作,有深房,有一定经济基础,随和善良男士为夫。有意者拨13530168119。来信请寄:深圳市龙岗区龙城中路100号阳光广场B1栋212室 郭丽 邮编: 518172 (本人真诚征婚,不诚者勿扰) (《深圳青年》2009―3)

(3) SF, 50, 5’1”, likes going the movies, beaches, hiking, hanging out with friends, seeking willing bulb planter, marshmallow roaster, biker, hiker, comedian, 45-65, friendship first. Tel: 751014

(4) SWM, 32, 6’2”, enjoys good conversations, humor, music, concerts, the outdoors, movies, dancing, cooking, family, friends. Seeking SW/HF, 24-36, similar interests, more. Tel: 491814

(5) Fun-loving GAM, 37, seeks friendship with a man who loves amusement parks, music, travel and dining. Tel: 748363(men seeking men)

[Palo Alto Weekly (weekend edition). January 2, 2004. Page 36]

以上是中美征婚广告的几个典型例子,但是仅从这几个例子中并不能全面总结出中美征婚广告分别所具备的特点。现今也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运用语料分析的形式研究这一现象。吉林大学的史莹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曾对具有代表性的50篇中国征婚广告和50篇美国征婚广告进行了数据分析,下表是她对中美征婚广告中提到的内容所进行的百分比统计:

中美征婚广告中所涉及各项的百分比

从以上数据和例子中,可以总结出中美两国的征婚广告分别所具有的特点。首先,中美两国的征婚广告具有一些共同点。中美广告中都含有征婚者的自我介绍和他们对对方的要求,主要涉及外貌特征、年龄、身高、婚姻状况、性格、教育背景、兴趣和职业等。但若从具体细节来看,中美征婚广告存在的差异要多于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婚姻状况,尽管大多数中美征婚者都会提到自己的婚姻状况,但美国征婚者倾向于用“单身”这个模糊词来描述其婚姻史,而中国征婚者会清楚地表明自己的婚姻史。中国征婚者对对方的婚史更加敏感介意。

(2)关于年龄和身高,大多数中国征婚者都还持有传统观念,强调男性要比女性高,并且在征婚广告中对对方的年龄和身高范围都有明确要求;而美国征婚者对这两方面的要求并没有那么苛刻。

(3)中美征婚者在征婚广告中都涉及到了性格这一方面,但是侧重点却不同。美国征婚者强调的是幽默感、热情、浪漫、活泼、外向等个人性格因素,而中国征婚者更注重道德方面,如善良、温和、大度、重情爱家、成熟稳重、孝顺、勤劳、能持家等。

(4)美国征婚者非常强调兴趣这一方面,在征婚广告中详述自我爱好;而中国征婚者很少涉及这一方面。

(5)中国征婚者比美国征婚者更注重受教育程度。同时,中国征婚者对对方职业也很重视,尤其是女性征婚者对对方的要求。这一方面经常与对对方的收入和个人财产的要求有关。而在美国征婚广告中很少能看到这样的描述。

(6)美国的征婚广告中还专门为同性恋者设有专栏;而在中国这种现象是不可思议的。

3、中美征婚广告中所体现出的文化价值观差异

由上一部分对中美征婚广告进行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中美两国人对择偶标准的侧重点有很大不同,而从深一层意义来看,可以发现中美两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3.1 美国的个人主义vs.中国的家庭集体主义

美国是个人主义的代表,个人主义的核心内容是个人是独一无二并独立于其他个体之外的。美国人强调“自我”意识,如个人主动性和个人成就,个人因素,自我决策,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而中国正是集体主义的代表,集体主义的核心内容是组织内部团结和个人义务。受传统的农业经济、儒家思想和数千年家庭结构的影响,中国的集体主义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中国人面对有关教育、工作和婚姻的抉择时,他们会听取家人的意见,和家人一起决策,甚至有时听从家人的决定。

美国人在家庭生活中依然强调个人主义,而中国人则注重家庭团结和家族利益。这种差异也反映在中美两国人对婚姻和选择伴侣的态度上。美国人认为婚姻完全是两个人的事情,只要两个人相爱,就可以结婚。在美国征婚广告中,征婚者更注重对兴趣的描述,因为他们要找的是能够尊重并分享自己乐趣的人。美国人更注重个人隐私,征婚者也不愿过多谈论自己的婚史,收入和资产等私人情况。另外,同性恋征婚广告在美国也十分常见。这些都是美国个人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然而在中国,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情,更是两个家庭和家族的事情。在中国征婚广告中,征婚者非常重视家庭观念,比较欣赏可靠、有责任心的男性和善良、温柔、勤俭持家的女性。

3.2 美国的“未来”价值趋向vs.中国的“过去”价值趋向

“未来”价值趋向把着眼点放在未来,认为未来会比现在好;而美国是该价值观的典型代表。“过去”价值趋向则认为历史十分重要,过去的经历对现在和将来做决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传统历史悠久,且传统文化仍在发挥重大影响,所以中国成为该价值观的典型代表。这种时间价值观差异在中美征婚广告中也有体现。美国征婚者对对方的婚史持有包容态度,在征婚广告中鲜少提到对对方婚史的要求;他们想要寻找的是能够在将来与他们共建幸福生活的伴侣。由于美国人对历史与过去并不那么重视,这也影响到了美国人对老年人的态度;他们并不提倡尊老让老。因此,在征婚广告中,美国人很少要求对方“孝顺”“尊敬老人”。对比中国,征婚者不仅会谈及自己的婚史,也会提及对对方婚史的要求,尤其是男性征婚者对女性的要求。另外,由于中国尊老敬老的传统,中国征婚者多数会要求对方“贤惠”“孝顺”“忠孝”等。

3.3 美国的男女平等vs.中国的男性主导趋向

在美国,平等是与个人主义紧密相连的一个价值观。美国人认为人人生来平等,女性也享有和男性同等的权利与机遇。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男性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女性依赖附属于男性。尽管今年来,中国一直在提倡男女平等,女性的社会地位也有了很大提高。但由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男性的主导地位依然是社会主流,郎才(财)女貌的观点依然流行。这种文化价值观差异在中美征婚广告中也有所体现。在中国征婚广告中,男性征婚者大多会提及自己的经济状况来吸引女性,常用词语有“三室一厅”“有房有车”“月薪…”等。而女性征婚者会着重描写自己的外貌条件来吸引男性,常用词语有“靓丽脱俗”“清秀端庄”“楚楚动人”等;她们在征婚广告中会提到对对方经济状况的要求。然而在美国征婚广告中,受男女平等观点的影响,女性征婚者不需强调其自身外貌以吸引男性,男性征婚者也不需强调自身经济状况来吸引女性。

4、结语

由于中美文化背景不同,中美征婚广告分别呈现了不同的形式和特点,而正是这些差异映射出了中美两国不同的文化价值观。然而不可忽略的是,受全球化的影响,中美两国的一些文化价值观差异正在融合消失。现今,我们经常可以在中国报纸或杂志上读到一些幽默有趣、风格仿似美国的征婚广告。比如,电影《非诚勿扰》中男主角秦奋的那则幽默调侃的征婚广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本文进行的对比分析并不是要强调中美两国的文化价值观差异,而是让大家了解这些差异,以便进行更好的跨文化交流;同时,借以提高语言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敏感度。

参考文献:

[1] Personal ads. (2004, January 2). Palo Alto Weekly (weekend edition), 36.

[2] Rokeach, Milton. 1973. The Nature of Human Values. New York: Free Press.

[3] Hofstede, Greet. 1991.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 Software of the mind. New York: McGraw-Hill.

[4] Shi Ying. 2008.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ultural values manifested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mate-selection advertisement. 46. Jilin University.

[5]《婚姻与家庭》2002年第5期

[6]《深圳青年》2009年第1期和第3期

上一篇:儒学的宗教性及其为儒家复兴提供的途径 下一篇: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方文化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