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为动力 推进新的发展

时间:2022-09-12 08:43:46

以改革为动力 推进新的发展

近年来。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我们萧山区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围绕“保增长、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的工作主线,锐意进取,克难攻坚。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986.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万美元,继续走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前列。但同时也遇到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遇到了新的困难和问题。要转危为机。赢得新的发展机遇。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两创”总战略的要求,以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着力推进经济体制、城乡发展、社会事业和政府服务等方面的改革。通过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未来的发展开辟新的路径。

一、发展理念上:着力做到“三个坚持”。深化改革开放首先必须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具体要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科学发展。按照既要重视发展“量”的问题、又要重视发展“质”的问题:既要追求科技程度高、又要强调就业岗位多;既要重视经济发展、又要重视社会民生的思路,突破传统观念和常规思维,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牢固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道路。二是坚持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思想观念、发展模式、经营方式、产权制度、产业结构等方面的转型,促进装备、产品、技术、品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轮驱动”和构建“3+1”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由“萧山制造”向“萧山创造”转变。三是坚持“一化带四化”。大力实施城市化战略,以城市化带动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融入大杭州、接轨长三角,壮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质、发展城市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有效聚集各类要素,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推动萧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保增长上:着力强化“三个支撑”。越是困难的时候,越要深化改革开放。面对金融危机影响和经济下滑趋势,单靠老办法、老思路、老制度肯定不行。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到不为过去的成绩所自满、不为过去的做法所束缚、不为传统的模式所约束,以改革创新精神,克难攻坚,抓项目、抓投入、抓引进,努力形成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的新格局。一是强化大项目支撑。坚持“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抓发展就要抓项目”的理念,健全重点项目领导联系,推进协调和督查奖励制度,完善重大项目要素保障机制,以推进技术装备创新、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为重点,实施新一轮100个重点工业投资项目和100个规模型工业技改项目建设,争取今年工业投入达到180亿元,服务业投资达到100亿元。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二是强化金融支撑。深化政银企协作机制,加强融资支持。改善融资环境,健全创业投资机制,研究扶持初创期中小企业、加强创业培育、提升创业者能力方面的政策措施,建立中小企业债权基金,争取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试点。促进交通发展有限公司等政府性投资公司健康发展,引导民间资本组建金融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创业投资公司。鼓励企业上市和发行公司债券。积极探索无抵押贷款等金融创新模式。三是强化开放支撑。转变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方式,提高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水平。大力推进大通关建设,积极争取海关、检验检疫等功能升级和制度创新。抢抓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二期扩建的机遇,加快空港保税监管仓库与保税物流中心建设。争取建立空港综合保税区。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完善促进民营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机制,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强强联合、合作发展。

三、转型升级上:着力推进“三个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是保持萧山经济持续平稳较快的必由之路,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深化经济领域改革,率先建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推进自主创新。加强政府对创新资源的统筹协调和优化配置,建立完善协同配置创新资源、合力推进自主创新的新机制、与国家部委的自主创新联动机制、与科研院校的合作机制。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效用,建设一批高水平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室和区域性行业性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完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政策。不断增加科技投入,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推进资源要素配置创新。坚持市场化取向,创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激励制度,加快形成用地、用水、用电竞争机制和节能减排约束机制。推进用地空间拓展、耕地占补平衡和建设用地安排机制创新。积极争取农保地空间置换等土地利用规划管理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完善城区土地“退二进三”和城中村改造政策,鼓励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空闲地和废弃工矿用地复耕整理,完善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拍挂出让制度,探索建立工业用地储备制度,适时建立工业用地储备库,促进资源要素向重大发展平台集中、向重点项目集中。积极探索环境容量有偿使用机制和区域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落后生产能力退出机制。三是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坚持引才与引智并举,创新人才引进、激励、评价、配置机制,积极规划建设江东高教园区,完善知识、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疏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动渠道,以一流的环境和政策着力引进一批高端创新人才、经营管理人才。

四、城乡统筹上:着力推进“三个改革”。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建立健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长效机制和城乡规划共绘、交通共联、产业共兴、环境共建、社会共享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一是统筹农村经营制度改革。积极发展股份合作组织、农村专业合作社,构建新型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运营机制。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扩大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试点,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探索建立多种模式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留用地制度。二是统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完善城乡空间规划协调机制,加强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之间的衔接,研究建立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向集镇集中的政策机制。实施最严格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规范、促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逐步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与国有土地同地同价。创新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安置机制,推行异地安置、货币安置等多种征地安置模式。三是统筹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创新人口服务和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积

极稳妥地开展农户宅基地置换和流转的试点。积极探索农民宅基地退让后有关户籍、住房、社会保障等问题的解决办法,鼓励和引导农民宅基地转换和流转进城镇落户,转变为城镇居民,从根本上解决城乡人口二元化的问题。

五、改善民生上:着力完善“三个体系”。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深化社会领域改革,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一是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城镇就业困难人员、新增劳动力特别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帮扶政策和劳动者职业培训政策,率先建立城乡居民和各类群体平等就业制度,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努力为城乡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政策。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形成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完善社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探索贯通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通道,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低保标准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调整机制。落实低收人农户“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完善住房保障体制,健全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探索建立困难群体住房救助制度。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继续加大政府投入扶持力度,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完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机制: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积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机制,形成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优化社会管理方式,大力推进“平安萧山”、“法治萧山”建设,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六、政府服务上:着力争创“三个一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和关键环节。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做深做透“优化、精简、扩权、创新”文章。一是优化组织机构与职能设置。争创一流的政府服务。按照精干、高效原则和“大部制”要求,切实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和社会之间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减少行政层级。坚决裁撤不必要的协调机构。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健全转移支付办法,构建区、镇街两级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建立行政决策咨询制度,完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行政机关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健全镇街、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和干部评价机制,调整重点项目评价体系,完善百强企业、优势成长型企业、苗子型企业考评办法。不断增强科学发展能力。二是继续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争创一流的投资环境。建立健全新型行政审批管理体系,加强行政审批项目管理。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严格依法行政,实施新一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依法减少审批事项环节,理顺前置审批项目,规范运行程序,缩短办结时限,不断提高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探索和完善集中审批办理的有效形式,增加进入区办事服务中心的审批项目,积极推行“并联”审批制、网上审批和投资项目审批代办制,提升镇街办事服务中心和招投标中心建设水平,全面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清理行政性收费,推出一批暂停或减缓收费项目,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三是坚持“扩权强镇、扩权兴城”,争创一流的发展平台。按照“办事不出新城(组团)、资金自求平衡”的要求和开发建设权与行政管理权相一致、人事权与办事权相一致、建设主体权、责、利相一致的原则,正确处理好建设规划范围与镇级行政区划线、新城与街道、开发规模与建设速度、改革创新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参照国家级开发区管理权限,积极争取通过设立分局、委托办理等形式,给予大江东新城、三大组团中心镇等重点发展区域的区一级审批和办事服务权限,探索形成“以城带街”的委托管理模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完善投融资机制,加快推进新城、组团的开发建设。

上一篇:古林:中国草席之乡 下一篇:创新体制机制 保增长促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