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教学之我见

时间:2022-09-08 12:17:33

《滕王阁序》教学之我见

摘 要:《滕王阁序》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所写的骈体文,是一篇脍炙人口、声情并茂的千古美文。作为入选到高中语文课本中的篇目,解读本文除了对字词进行分析,还要从识人和体情两个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关键词:《滕王阁序》 知人论世 体会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3-0067-02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滕王阁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赣江滨。唐高祖之子滕王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公元653年)始建,后来阎伯屿为洪州牧,宴群僚于阁上,王勃省父过此,即席而作。王勃写《滕王阁序》还有这样一则动人的故事,据《新唐书・王勃传》载:“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诸客莫敢当。王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文,极欢罢。而《唐摭言》中的记载则更加传神:“(阎公)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与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王勃的《滕王阁序》无疑是一篇千古美文,有人将它称为少年英才的千古绝唱,的确,无论是从古代文学的角度来说,还是就教学而言,我们无可否认它都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深远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王勃的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耳熟能详、信手拈来,然而这并不代表着这篇文字应有的分量已经实实在在地落在了学生的心里。由于很多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时,只简单概括一下作者的生平,然后就深陷于解词析句之中无法自拔,教师乐此不疲地进行着孤立的或是抽离式的解析,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故而也无法体会王勃笔下的景色美在何处,更不理解王勃文中的情感缘何而发。所以,笔者认为在对该篇文章进行文本解读时,应该从识人、体情两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而不仅仅只是解析。

一、识人

每个时代都有自身的特点,一个时代造就一个人的思想,一个人的思想成就一种文学。所谓知人论世,我们只有对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他所处的社会背景有了深刻了解之后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文中的情。王勃生于公元649年,卒于公元676年,是王通的孙子,王绩的侄孙。王勃可谓是个才学兼富的青年诗人,写过很多著作。在诗歌的创作方面,他不同于其他宫廷诗人。杨炯所写的《王勃集序》中说:“(勃)尝以龙朔初载,文昌变体。争构纤微,竞为雕刻。糅之金玉龙凤,乱之朱紫青黄。影带以循其功,假对以称其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勃对于宫廷诗人所持的一种反对态度。在王勃留下的为数不多的诗作里,虽然内容算不上丰富,但是的确有他自己的风格。这些名作都是他在真实生活阅历基础上创作的,他的文章彻底摆脱了齐梁浮华恶习,真正体现了唐诗的独特风貌。以上均是王勃在文学上的作为,然而王勃在仕途上的作为远抵不上在文学上取得的成就。从他短暂的一生经历可知,他生活在唐太宗贞观之治以后,其间,唐帝国走向鼎盛时期,国内平,四夷臣服。当时的读书人大都抱着“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的理想报效国家,服务黎民,他们于国于民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是文人的这种政治理想和抱负又很难实现,他们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忧国忧民、怀才不遇与报国无门的愁苦。而王勃同样也逃脱不了这种命运。王勃六岁善文辞,九岁就读了颜师古注解的《汉书》,这除了他聪明的秉赋,与他的出身、家教渊源也是分不开的。他的祖父王通就是三字经“五子者、有荀扬、文中子,及老庄”中的“文中子”。《新唐书・王勃传》中写道:“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如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王爰重之。”人往往在得意时最容易忘乎所以,王勃第一次坎坷就出现在“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时,王勃恃才逞能,玩弄此等文字,辱没斯文不算,还被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在上看来,岂不是挑拨诸王关系?这样的冤情又该对谁诉说呢?后来王勃“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这是王勃与生第二次从政。无奈其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所不容。大凡文人所长者智识也,而其智识的每一次显露都会使周围人顿感无知而难以自容,再加上言语与行动的洋洋自得,更会遭人排挤,于是在经意与不经意之处被人构陷。尽管王勃看起来也算忙忙碌碌,可总不见有出头之日。而第二次出仕,又因处理官奴曹达之事不当被除名,这次不仅险些丧命,还株连其父左迁交令。《滕王阁序》这篇文章就是王勃在远赴交省亲路上所作,却不成想这篇气势恢弘的诗作却成了他此生的绝唱。

当学生掌握了王勃的创作风格,知道了他政治上的失意,熟悉了他的人格品性,就能更真切地明白作者笔下的景物为何会有如此宏大的气势,会更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兴尽悲来”的无奈感慨,更能知晓正是作者内心丰沛的思想感情才赋予了文中“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的壮志豪情。

二、体情

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一时的骈文,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最精致的一种文体,讲究对偶、藻饰、用典和声律,可谓形式华丽。但是在《滕王阁序》中,王勃一反骈体文特有的雕琢藻饰,在绮丽的辞采描绘中,注入了超逸豪迈的情致。王勃在抒发羁旅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愤懑背后,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和慷慨豪迈的情怀,才是被历代文人所看重的。文章开头先写南昌形胜,有历史、天象、地理、物产、人文、时令、滕王阁的规模及周边环境,穷形尽物的描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滕王阁之雄伟,体会到了宴会之丰盛,秋景之斑斓。然而这些似乎并未扣动文人们的心弦,真正动人心弦的是后面的抒情部分,王勃说出了他们想说而不知如何去说,想说而又不敢去说的心里话。王勃澎湃的心潮是难以复加的,他不失时机地道出“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委婉地说出自己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且不忘为尊者讳。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等人的失意决不是“无圣主、乏明时”,应“老当益壮,穷且益坚”。虽酌贪泉,处涸辙也无怨无悔,而等待着扶摇直上。王勃太渴望成功,太渴望能够被重视了,对于一个六岁就“能属文”,构思无滞词的英才来说,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该是他最大的心愿。

可是后世文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李白、韩愈、苏轼,有哪一个不是不失时机地在权贵面前推销自己,又有哪一个不是枉费心机呢?这不止说明文人就命该如此,恰恰说明漫长的封建社会对人才的抹杀与摧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上不仅要告诉学生学什么,语文考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语文是什么,让学生通过学习文本真正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

参考文献:

[1]况彩霞.《滕王阁序》的语言艺术赏析[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3).

[2]魏娜.再品《滕王阁序》情感之深[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3]刘.《滕王阁序》的赏析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11).

上一篇:中职语文教学必须加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下一篇:就“本”取法 吟诵激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