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偷停 误区吓人

时间:2022-09-12 06:48:40

心脏偷停 误区吓人

心脏偷停,正名叫“早搏”

心脏偷停,在医学上称为“早搏”,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在上腔静脉和右心房后壁交界处,有一个叫“寞房结”的部位,它是心脏的最高统帅,负责发号施令,让心脏有规律地正常收缩:可是,若心脏其他地方也来搅和,乱发号令,其“信号”比窦房结更早传达出去,就会引起心脏过早搏动,形成早搏。

根据早搏起源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和结性早搏,其中以室性早搏最为常见。

在门诊,经常会碰到因“心脏偷停”来就医的病人。由于事关心脏大问题,病人和家属往往产生严重的心理影响,同时,也因此踏入一些认识误区

误区一 早搏,心脏有病

很多人以为,“早搏就等于心脏病”,这是目前最大的认识误区。

有资料显示,几乎所有人一生中都发生过早搏,只不过,许多人没有感觉到而已。

实际上,早搏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不伴有心脏病的,称为“生理性早搏”,伴有心脏病的,称为“病理性早搏”。

生理性早搏多发生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忧虑、疲劳、更年期、消化不良、过度吸烟、饮酒,或饮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时:另外,某些药物也可诱发早搏,包括抗心律失常药,即治疗早搏的药物本身也会引起早搏。

而病理性早搏,多发生在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二尖瓣膜病、甲亢性心脏病等情况下。

误区二 偷停症状明显,意味着病情严重

早搏在健康人群中是很常见的。随着年龄增长,出现早搏的频率也增多。60―65岁健康人中,80%可出现早搏,其中,还有一部分人出现复杂性室性早搏等心律失常。

当早搏出现时,有些人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等症状,但有些人也可没有任何不适。而且,由于不同的人对早搏的敏感度不一样,其感觉也不同。比如,在升学体检时,很多学生的心电图都显示有早搏,但这些学生依然活蹦乱跳,丝毫没有异样的感觉;而有些人尽管只是偶尔发生了一次早搏,他也会感觉“心都快跳到喉咙口,很不舒服”。

因此,早搏对人们的健康是否有危害,关键在于个人本身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也就是说,心脏偷停的症状严重,并不能说明其危害有多大,主要还是由病人自身所患疾病来决定早搏的严重程度。

误区三 心脏偷停,都得吃药治疗

很多人一发现自己有早搏,就非常担心,尽管医生说没什么大事,仍到处求医问药。

实际上,正因为早搏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所以,是否需要治疗,主要还是参考病人本身有无器质性心脏病、是否影响心排血量,以及发展成严重心律失常的可能性等几方面因素。

通常,治疗早搏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消除之前所讲的病因及诱因:另一方面,则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但近年研究提示,抗心律失常药虽然能控制早搏,但不一定能降低相关死亡率,且同时也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故其使用原则是:

(1)功能性早搏(生理性早搏)者,如无明显症状,则不必使用药物治疗,如早搏频发,病人难以忍受,可考虑使用少量镇静剂或B受体阻滞剂。

(2)对病理性早搏,只要病人无心动过缓、心脏传导阻滞及心功能不全等症状,可在消除病因的同时,选用适量的抗心律失常药,如心得安、异搏停、乙胺碘呋酮、奎尼丁、普鲁卡囚酰胺等。应该提醒的是,这些药的性质多较剧烈,病人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且治疗应有耐心,不要频繁换药;待早搏控制后,仍需维持使用少量药物,以免病情反复。

(3)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频发早搏,若病人无法耐受,或有一定恶性程度,还可做射频消融治疗,部分病人可获根治。

总的来说,绝大部分早搏,其预后都是良好的,关键是病人要正确对待,不过分紧张;当然,也不能置若罔闻。

上一篇:烧伤常用的急救方法 下一篇:待产最漫长的疼痛期